一把吉他燃情湖南小县,弹奏出26亿产值传奇

湖南小县通过推广吉他产业,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这一现象体现了文化产业发展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分析:
1. "文化产业的崛起":吉他作为一种流行的乐器,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和投资者。湖南小县通过打造吉他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2. "产业带动效应":吉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如吉他制作、销售、培训、维修等,从而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3. "品牌效应":湖南小县的吉他产业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效应有助于吸引更多消费者,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4. "产业链延伸":吉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物流、包装、仓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5. "经济效益显著":据统计,湖南小县的吉他产业年产值已达到26亿元,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 "文化传承与创新":吉他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还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许多年轻人开始学习吉他,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氛围。
7. "乡村振兴战略":湖南小县吉他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总之,湖南小县吉他产业的发展,充分展示了文化产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现象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

相关阅读延伸:一把吉他带火一座城,这座湖南小县的吉他,“弹”出了26亿元年产值

文 | 区县那点事

县域经济的赛道上,产业选择的精准度往往决定了一座县城的命运。

曾几何时,提起东安,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东安鸡。这道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湘菜瑰宝,不仅以酸辣鲜香征服了国宴餐桌,更串联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座湘南小城里,另一场令人惊叹的产业变奏曲已然奏响。

周末的东安,无论是公园里还是广场边,甚至寻常巷陌,都可见怀抱吉他的身影,指尖拨动琴弦,流淌出或悠扬或激昂的乐章。

这份音乐的繁荣,真实的发生在了这样一个看似最不可能的地方。

如今的东安县,坐落着湖南省唯一一个以吉他制造为特色产业的园区。在这里,一块块木材经过匠人之手,化身一把把精良的乐器,其中高端吉他年产量,竟占据了全国市场的五分之一。每年,超过20万把贴着“东安制造”标签的吉他,从这里启程,漂洋过海,奏响在世界各地的舞台。

令人惊起的是,这里没有世代相传的乐器制作工坊,没有蜚声乐坛的音乐大师,甚至没有一丝与西洋乐器制造相关的历史脉络。

那么,这把源自西方的六弦琴,究竟是如何穿越万水千山,深深扎根于这个湘南小县城,并奇迹般地成长为支撑一方经济的参天大树?这背后,是一群怎样的“造梦者”,在“无中生有”的白纸上,谱写出这段激昂的产业突围“弦外之音”?

始于乡愁的产业革命

时间回溯到十年前。彼时,湘南大地正涌动着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浪潮。

面对沿海制造业转移的历史窗口,多数内陆县城都会选择追逐电子、服装等成熟产业赛道,但当“千城抢一产”的同质化困局愈演愈烈,东安县的决策者们也将面临着更为关键的拷问:在强手环伺的转移大潮中,如何突围,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身、能长远发展的特色赛道?

正是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

他就是唐智明,东安人,也是湖南歌诺雅公司——东安第一家吉他企业的创始人。

2017年,经过数十年的漂泊,唐智明带着对吉他的执着梦想回到故乡,成为这场产业变革的“破局者”。

生长于7080年代的唐智明,自幼就对吉他有着别样的情感。在高二那年,就用偷偷节省下来的80块钱伙食费,买了人生第一把吉他。

高考失利后,因对吉他的热爱,唐智明南下打工选择进入了与吉他相关的企业,从木工岗位起步。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唐智明熟悉了吉他从原料到成品的200多个工序,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甚至还带动了不少东安老乡投身吉他行业。

2010 年,积累了百万资金与成熟技术的唐智明,在广州创办了自己的吉他工厂 —— 广州歌诺雅。在广州创业期间,唐智明带领一批又一批东安人进入吉他行业。最多时,他的吉他工厂70%的员工都是东安人。

这座吉他工厂也成为了家乡劳动力与外界技术接轨的桥梁。然而,每当看到车间里同乡们熟练操作的身影,唐智明心中总有个声音在回响:“哪怕少赚一点钱,我都想要回家。”

2017 年,乡愁的牵引与产业嗅觉的共振,让他在政府“引老乡建家乡”政策感召下,毅然将工厂整体回迁。

唐智明的回归他的回归,不仅带来了一家成熟企业、一批技术工人,更带来了对吉他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和市场渠道,也由此播下了东安吉他产业的第一颗“种子”。

从零到一的产业攀登

当第一台木材烘干机在东安厂房启动,当首批带着 "东安制造" 烙印的吉他下线,唐智明和他的同乡工匠们或许未曾想到,这场始于个人情怀的迁徙,正悄然改写着一座县城的产业基因。

仅用2个多月时间,唐智明新工厂8个车间全线投产。40天后,变身成湖南歌诺雅的企业就向欧美出口吉他3000把。短短几年时间,企业产值比在广州时翻了一番。

这份"加速度" 背后的托举力量,来自于东安政府的远见以及其“以一粒种子催生整片森林”的战略定力。

当歌诺雅尚是唯一企业时,东安就当机立断制定了引导吉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专项规划。

“当时在确定主特产业的时候,县里也难以取舍,但经过分析研判以后,还是下定决心做减法,就瞄准吉他这一特色产业,所以就有了现在的东安吉他产业园。”

其实东安做这样的选择绝非偶然。

一方面,全球乐器年需求超千亿美元,尤其中高端吉他缺口显著;同时国内音乐教育普及,吉他作为入门乐器需求激增。而国内相关产业正从沿海向内陆转移,存在一个宝贵的“时间窗口”。

另一方面,安东的“隐性基因”暗合吉他产业需求。东安,地处湖南西南部,湘江入县第一县,素有“湘南门户”之称。湘南山区丰富的硬木资源储备、毗邻粤港澳的物流通道,以及常年外出务工积累的精密制造人才池(仅珠三角地区就有超万名东安籍技术工人),构成了吉他制造的土壤。

当然,精准的定位只是起点,从“纸上蓝图”到“产业现实”,东安面临的是近乎从零开始的攀登。

产业要发展,只有形成本地配套,才能降本增效,做大做强。

而个体企业的星星之火,想成燎原之势,自然还需平台“送一阵风”。

于是,东安果断决策投资5.2亿元建设湖南省首个吉他特色产业园。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作战”。从木材供应、五金配件到喷漆、包装、物流,努力让企业在园区内就能找到大部分配套,降低综合成本。

此外,东安还制定专项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并组建专业招商团队,精准对接吉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以商招商”的模式,形成了“回乡一个,引来一群”的裂变效应。

在政策红利的释放和集群效应之下,目前,12万平方米的吉他产业园内,已入驻32家乐器及配套企业。实现古典吉他、民谣吉他、电吉他、马头琴异形吉他等产品种类全覆盖,远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年产值26.67亿元,出口突破3000万美元。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制造迈向“智造”的时代进程,东安也在锚定“中国中高端吉他智造之城”的发展目标,持续引进中高端吉他企业“强链”,集聚中高端吉他企业“延链”,融合吉他产学研“补链”。如对接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和广东星海音乐学院、湖南大学等合作高校,建立“产学研教”全方位合作机制,打造“产学研教”协同创新基地,让“科技赋能”为企业腾飞插上翅膀。

结语

从县城的土地上搭起的第一座吉他厂房,到湖南省唯一吉他特色产业园的崛起,东安用数年时间完成了一场“精密制造与人文温度共振”的产业实验。

而这场产业变革如涟漪扩散,持续改写东安的经济文化基因。

当吉他声逐渐融入到东安的城市生活中,便催生了音乐教育、演出、创作等衍生文化生态。

2024年,全国各地的乐队、音乐人、制琴师、吉他爱好者慕名而来,参与吉他艺术展演、吉他制作评鉴和吉他音乐季系列活动。今年5月1日,东安启动第二届吉他音乐季活动,活动将持续至10月底,举办12场音乐会。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东安的实践为无数县域写下启示:所谓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简单复制沿海模式,而是像调音师校准音准般,找到自身禀赋与时代机遇的共振频率。

暮色中的产业园里,最后一班工人调试着即将运往澳洲的古典吉他,琴弦震动的余韵穿过车间,与远处武校传来的喊杀声、夜市飘来的米粉香悄然汇合。

这或许就是县域经济最美的模样。

让每一份技术积累都扎根于本土,让每一次产业升级都浸润着人文气息,让发展的果实既饱含市场价值,又洋溢着故乡的温度。当东安的吉他声乘着列车、轮船驶向世界,它奏响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传奇,更是中国县域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探索特色突围的坚定足音。

发布于 2025-06-28 17:14
收藏
1
上一篇:弹钢琴,五线谱与简谱之变调技巧探究 下一篇: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域奇迹,耳畔传奇!小吉他奏响10亿“耳朵”产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