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嘉宾合影
文 | 孟绮
今年恰逢“华氏谱”刊印200周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于11月24日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举行“华秋蘋《琵琶谱》刊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华秋蘋《琵琶谱》所代表的传统琵琶艺术在当今的意义和价值,华秋蘋《琵琶谱》刊印以来中国琵琶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弘扬,以及近年来中国琵琶艺术在理论、演奏、教学、创作等方面的发展成果梳理等主题进行了深度研讨。
华秋蘋《琵琶谱》书影
刊印于1819年的华秋蘋《琵琶谱》由清代琵琶家华秋蘋编订,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谱。该谱收录了南北两派琵琶小曲62首,并套曲6首,为后人研究传统琵琶流派艺术风貌和音乐教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研讨会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会长吴玉霞主持,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书伟致辞。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进行了主旨发言。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民族音乐学教授张伯瑜围绕华秋蘋《琵琶谱》的谱例进行分析研究,关注古谱与现实留存,从实践和应用中的现状分析引发思考,提出了什么是传统、我们怎样理解传统、又怎样保护传统的重要命题。
无锡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钱铁民为与会嘉宾介绍了无锡荡口镇文化、华氏兄弟以及那里的民族文化生活,包括华氏家谱、家史、音乐社以及华氏家族、华氏乐谱背后的故事对琵琶艺术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对学习、研究华氏谱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副秘书长李景侠发言的题目是“从学科发展的视角看‘华氏谱’200年”。发言从宏观的角度解读、解析“华氏谱”对当今中国艺术教育的影响。李景侠从当下文化生态以及对经典文献的认知角度出发,提出“华氏谱”版本、传派艺术、版本学等方面对琵琶艺术学科建设及现实应用有重大意义,其文化价值为我们拓展学科视野,对琵琶文化的深层研究起重要作用。
三弦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谈龙建认为,曲谱是器乐演奏重要的文本依据,对准确解读作品内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谈龙建教授从实践到理论的梳理,为民乐学科的科学化、体系化建设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音乐研究所所长项阳,从琵琶的历史流变角度,分析琵琶演奏中的“充上锐下”和礼乐文化。
《中乐图鉴》主编沈正国从出土的文物:仿达玛沟琵琶、明代凤尾式琵琶以及民国早期卫仲乐先生使用的琵琶演奏录音,以及乐器制作和乐器文化的角度介绍琵琶钢丝弦和丝弦如何恰当使用,并列举使用民间丝弦的案例,进行了文化艺术领域的深度拓展。
研讨会当天,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顾问、90岁高龄的琵琶前辈陈泽民教授也来到现场。陈老认为,无论怎样变,尊重特性、保护根脉、珍视传统,是当今艺术传播重要的美学思考。
研讨会当天,众多琵琶演奏家聚集一堂,在寒冷的冬日让研讨更具温度。吴玉霞说:“我们很久以前就开始准备此次活动,就是希望呈现一场有质量、有温度的研讨会,希望专家们的发言可以对当下的琵琶研究、教学、演奏有一定的帮助。”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