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吉他制造落户威整?谈起吉他制造历史,潘海涛向记者娓娓道来,红棉吉他厂的前身广东乐器厂,于1957年创建,四会市华声乐器厂一直为红棉吉他厂做代工,2002年在威整镇设立华声乐器第三车间,后从华声乐器厂独立出来,成立了华风乐器。潘海涛的父亲是老一辈的吉他师傅,在父亲的影响下,潘海涛大学毕业后,便回到家乡从事吉他行业。“我是从打杂开始的,采购、搬运、工艺环节记录……每一道工序都去做。”潘海涛告诉记者。“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吉他的订单量激增,生产出的吉他被抢着要。”潘海涛说,那时,生产一把吉他的工序多达300多道,最多时工人有600多人。为了提高产量和效益,他沉下心改良工艺、改进工艺流程,有些生产机器自己研发。如吉他下弦枕安装工序,以前需要4台机器进行材料的切割、钻孔、安装,他自己研发了一个机器,只需经过一个机器便可完成,大大减少了工序和人员,而该机器也获得了研发专利。潘海涛告诉记者,现在生产吉他的工序有200多道,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讲究工艺技术,而这些技术的掌握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领会出来的。“一把好吉他,是精益求精的结晶。”深耕行业15年的潘海涛走出了一套标准化生产之路,该公司于2019年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对品质的专注,也让潘海涛收获了市场的肯定。他告诉记者,与他合作的国际知名品牌吉他有着一两百年的历史,自建立合作关系后,便成为了长期的合作伙伴。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后,潘海涛也不断拓宽海外销售渠道,将吉他销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公司在他的带领下,每年有20万把吉他销往美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韩国、巴西、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5000万元。同时,也带动了周边2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四会市融媒体中心 四会发布编辑部
来源 |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