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题释义:
寰枢椎脱位:是由于创伤、先天畸形、炎症或手术等因素造成关节面失去正常对合关系,发生关节功能障碍和(或)神经压迫的病理状态。主要是由创伤、关节先天畸形、炎症等引起。钉尾横连:包括锁棒螺母、横连螺母和横向连接板,连接板两侧有椭圆形开孔,并有直板和弧形板两种规格,将横连连接在固定的螺钉尾部。背景: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方法,横连接在内固定系统抗旋转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横连安装不便、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可能等缺点,但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的生物力学性能尚不清楚。
目的:测试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安装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作为完整组(A组),在完整组基础上建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基础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组),在C组上依次安装不同模式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其中包括上水平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水平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为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为H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各个内固定状态下的寰枢椎活动度。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①在6种工况下,A、C、D、E、F、G、H组寰枢椎活动度小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在前屈、后伸状态下,5种横连内固定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 0.05);③在左右旋转方向上,D、E组与F、G、H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D与E组,F与G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 0.05),F、G与H组对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 > 0.05);④提示在前屈、后伸状态下,5种钉尾横连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但在左右旋转状态下,斜形钉尾横连和交叉钉尾横连的稳定性明显优于上下钉尾横连组;而斜形钉尾横连具备和交叉横连同等的抗旋转稳定性,故值得临床优先推荐。
https://orcid.org/0000-0002-7698-0944 (欧阳北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关键词: 钉尾横连, 后路, 寰枢椎, 内固定, 生物力学引用本文:欧阳北平, 马向阳,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12): 1837-1841.
阅读更多请登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