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里,那家琴行是散发着光芒的圣地。放学后我总爱悄悄趴在玻璃门外,目光被那台乌黑油亮的钢琴深深吸附。琴键的光泽如同奢侈品专柜里的珠宝,每一次瞥见都让我心颤。然而当音乐老师询问“谁家里没有钢琴”时,我举手时只觉那瞬间周围目光无声地烙印在我的羞怯上——仿佛我暴露了某种难以启齿的匮乏。
后来家里总算添置了一架电子琴,我雀跃地抚摸着黑白琴键,如同虔诚地捧起自己的圣物。父亲却总是沉默地站在旁边,目光停驻在琴上,偶尔也伸手尝试轻按几个音符,却终究无声无息退开,像是不愿惊扰了谁的梦。
岁月流转,如今我已工作多年。前些日子,我特意为父母购置了一架崭新的钢琴。钢琴运抵家中时,父亲竟如孩子般兴奋地围着它转悠,手指小心翼翼抚过琴身,眼神里闪烁着我记忆中少有的光芒。
一天,我忽然听到客厅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悄悄望去,父亲正笨拙地尝试弹奏着《梁祝》的片段。他指法生涩,节奏不稳,却神情专注,如同捧起一件失而复得的珍宝。那些错落的音符,笨拙地流淌着,竟串起了三十年前那扇玻璃门外,那个孩子凝望的灼热目光。
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原来我羡慕的从来不是钢琴本身,而是心底那份渴望被稳稳接住的滋味。
那些年少时未曾说出口的羡慕,原来早已悄悄刻在父母心上。他们或许沉默寡言,或许力所不及,但我们的渴望,从未被他们真正遗忘。只是他们用一生积蓄力量,只为在某个合适的时刻,轻轻抚平那些岁月留在我们心底的微皱。
琴键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如同迟来的回应。这架琴,它终于不再沉默,它代替父亲说出了那句深埋多年的“我知道”。
有些羡慕,父母从未忘记,只是用了半生时间,才将答案轻轻放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