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
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
今天就一口气给大家讲完53个词牌名背后的故事。
1《菩萨蛮》【由来】:始于唐宣宗大中初年。相传唐代女国(缅甸的罗摩国)来进贡,其使者梳着高高的发髻,戴着金饰的帽子,身上挂满了珠玉缨络,称为菩萨蛮队,于是有人制作出了“菩萨蛮”词牌。
【别名】: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
【代表作】: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格律】: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极多。
【情感基调】:多写闺情、相思,风格秾艳精致,绵密隐约。
2《忆秦娥》【由来】: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
【别名】:又名“秦楼月”“双荷叶”“蓬莱阁”“碧云深”“花深深”“中秋月”。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
【代表作】: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格律】:入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
【情感基调】: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离别的哀愁,意境深远,感情沉郁。
3《长相思》【由来】: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长相思”。
【别名】:又名“吴山青”“山渐青”“相思令”“长思仙”“越山青”等。
【代表作】: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格律】:双调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另有三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一叠韵,后段四句三平韵,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四平韵等变体。
【情感基调】:抒写男女相思之情,缠绵悱恻,情调凄婉。
4《浣溪沙》【由来】: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后人以“浣溪沙”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
【别名】:又名“浣溪纱”。
【代表作】: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格律】:入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
【情感基调】:多写离情别绪、伤春悲秋,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5《鹊桥仙》【由来】:一说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
【别名】:又名“鹊桥仙令”“忆人人”“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
【代表作】:代表作品有苏轼《鹊桥仙·七夕》、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等
【格律】:以欧阳修《鹊桥仙·月波清霁》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等变体。
【情感基调】:咏叹七夕,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风格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6《虞美人》【由来】: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垓下之围,被逼到乌江,虞姬为了不拖累霸王,虞姬自刎后,其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并以此为词牌名。
【别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代表作】: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格律】:以李煜词毛文锡词为正体,李词为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毛词为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另有五十六字两仄韵两平韵,五十八字五平韵,五十八字前段五句五平韵,后段五句两仄韵三平韵的变体。
【情感基调】:多抒写身世之感、家国之思,风格沉郁顿挫,感情真挚。
7《青玉案》【由来】:出自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别名】:又名“一年春”“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
【代表作】: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格律】:以贺铸词《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为正体,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另有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等十二种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男女之情或人生感慨,风格或婉约或豪放。
8《踏莎行》【由来】:北宋寇准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青,想起唐代诗人韩翃“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
“踏莎行”中的“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
【别名】: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喜朝天” 等。
【代表作】: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格律】: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另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男女之情或羁旅行役之思,风格或婉约或沉郁。
9《江城子》【由来】:源自于唐代词曲调。唐著词是唐代的酒令,晚唐《江城子》在酒筵上流行,经过文人的加工,就成为一首小令的词调。唐五代时为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
【别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
【代表作】: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格律】:本为单调,直至北宋苏轼时始变单调为双调。有单调四体,字数有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种;双调一体,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韵。格律多为平韵格,双调体偶有填仄韵者。
【情感基调】:适合表达多种情感,包括豪放、爱国、怀旧、思念等。
10《忆江南》【由来】
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中唐李德裕和一个叫谢秋娘的歌妓相好,可惜谢秋娘死的早,李德裕为纪念谢秋娘,称作《谢秋娘》。又因白居易词中有“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
【别名】: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
【代表作】: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格律】:《金奁集》入“南吕宫”。原为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情感基调】:抒写对江南美景的怀念和向往,风格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11《采桑子》【由来】: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段单行,取为词。始于晏殊。
【别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代表作】:有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厉声教《采桑子·西湖四咏》等。
【格律】:以和凝《采桑子·蝤蛴领上诃梨子》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另有四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五十四字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的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男女之情或山水风光,风格或婉约或清新。
12《定风波》【由来】:原本是唐代的教坊曲名,最早见于崔令钦所著的《教坊记》。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句,此调取平定叛乱的意思。
【别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醉琼枝”“定风流”等。
【代表作】: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厉声教《定风波·忆沪上旧游二首》等。
【格律】:以欧阳炯词《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另有双调六十三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双调六十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五句两平韵两仄韵;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两平韵两仄韵等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人生感慨和豁达胸襟,风格豪放洒脱。该词牌既适合用于描绘社会重大事件,也适宜抒发个人志向或作为酬赠之作。
13《声声慢》【由来】:毛先舒《填词名解》云:“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语辄尽。”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词,名《胜胜慢》。
【别名】:声声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人在楼上”“寒松叹”“凤求凰”等。
【代表作】: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格律】:此调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词,古人多用入声,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以晁补之、吴文英、王沂孙词为正体,格律有双调九十九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等,另有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五种变体。仄韵者以高观国《声声慢·壶天不夜》为正体,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句四仄韵,后段八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九十九字,前后段各十句、四仄韵等五种变体。
【情感基调】:这一词调多被用于传递愁苦与忧思之情,其创作背景常深受作者的人生历程,多写孤独寂寞、凄凉哀愁之情,风格沉郁顿挫。
14《祝英台近》【由来】:始见苏轼《东坡词》。以梁祝故事为词调名。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故事,为我国男女因恋爱而殉身相传最早且最普遍的故事。《祝英台近》这个词牌名就是以梁祝故事为词调名。
【别名】:,又名“祝英台”“祝英台令”“怜薄命”“月底修箫谱”等。
【代表作】: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格律】:以程垓《祝英台近·坠红轻》为正体,双调七十七字,前段八句三仄韵,后段八句四仄韵。
【情感基调】:多写男女之情或人生感慨,风格缠绵悱恻。
15《后庭花》【由来】:唐教坊曲名,宋·王灼《碧鸡漫志》云:《玉树后庭花》陈后主造,其诗皆以配声律,遂取一句为曲名。
【别名】:又名“玉树后庭花”“海棠花”。
【代表作】:孙光宪《后庭花·石城依旧空江国》。
【格律】:以毛熙震《后庭花·轻盈舞伎含芳艳》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另有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等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wang国之恨或人生感慨,风格沉郁顿挫。
16《摸鱼儿》【由来】:原唐教坊曲名,摸鱼即捕鱼,为宋代俚语,儿或子,为模仿乐府曲名,后用作词牌,亦称“摸鱼子”。
【别名】:原唐教坊曲名,摸鱼即捕鱼,为宋代俚语,儿或子,为模仿乐府曲名,后用作词牌,亦称“摸鱼子”。
【代表作】: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格律】:以北宋晁补之词《摸鱼儿·东皋寓居》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句六仄韵,后段十一句七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十四字、一百十七字等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人生感慨或爱国之情,风格沉郁顿挫。
17《少年游》【由来】:唐无此词调,宋人晏殊作《珠玉词》中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之为名。
【别名】:又名“小阑干”“玉腊梅枝”等。
【代表作】:有苏轼词《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姜夔词《少年游·戏平甫》、柳永词《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纳兰性德词《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等。
【格律】:以晏殊《少年游·芙蓉花发去年枝》为正体,双调五十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两平韵。另有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五句、两平韵等十四个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少年情怀或人生感慨,风格或清新或沉郁。
18《清平乐》【由来】: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别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调,同时又是曲牌名,属南曲羽调。
【代表作】:宋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和晏几道的《清平乐 留人不住》。
【格律】: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
【情感基调】:多写山水风光或人生感慨,风格或清新或沉郁。
19《满江红》【由来】: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别名】:又名“上江虹”“满江红慢”“念良游”烟波玉”“伤春曲”“怅怅词”。
【代表作】:岳飞《满江红·写怀》。
【格律】:以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为正体。另有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五仄韵,后段十句六仄韵;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十句五平韵等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爱国之情或人生感慨,风格豪放激昂。
20《南歌子》【由来】: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
【别名】:又名“南柯子”、“怕春归”“、”春宵曲”、“碧窗梦”、“风蝶令”等。
【代表作】:温庭筠《南歌子·手里金鹦鹉》,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等。
【格律】:以温庭筠《南歌子·手里金鹦鹉》为正体,单调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韵。另有单调二十六字,五句三平韵;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等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男女之情或人生感慨,风格或婉约或清新。
21《沁园春》【由来】:永平三年,汉显宗刘庄封第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婚配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孙邓乾,并为其修建园林一座,名为沁园,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别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等。
【代表作】: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郑板桥的《沁园春·恨》。
【格律】: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等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豪情壮志或人生感慨,风格豪放激昂,或悲壮激昂。
22《如梦令》【由来】:相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自度曲。起初叫《忆仙姿》,苏轼嫌调名不雅,取词中“如梦、如梦”之叠句,改名《如梦令》。
【别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
【代表作】: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厉声教《西溪小令二首》等。
【格律】:以李存勖《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为正体,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梦境、回忆或闲适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优美。
23《点绛唇》【由来】:始见于南唐·冯延巳《阳春集》。
【别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
【代表作】: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格律】: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另有四十一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的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少女情怀或闲适生活,风格清新婉约。
24《木兰花》由来】: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别名】:又名“木兰花令”,“玉楼春”“西湖曲”。
【代表作】:韦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
【格律】:《金奁集》注“林钟商调”,《太和正音谱》注“高平调”。此调以唐末五代韦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为正体,双调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
【情感基调】:表达较为深沉内敛的情感。
25《西江月》【由来】: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一句。
【别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江月令”等。
【代表作】: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格律】:唐五代词本为平仄韵异部间协,宋以后词则上下阕各用两平韵,末转仄韵,例须同部。以柳永词《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为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另有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叶韵,五十一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仄韵,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等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自然风光或人生感慨,风格或清新或豪放。
26《卜算子》【由来】:《词谱》以为此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别名】:又名“卜算子令”“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代表作】:陆游《卜算子·咏梅》。
【格律】: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正体。另有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等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人生感慨或咏物言志,风格或婉约或豪放。
27《水调歌头》【由来】: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发展为大曲。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
【别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
【代表作】: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格律】: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五叶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五叶韵等变体。。
【情感基调】:这种词牌名的作品通常具有壮阔或深沉的情感表达,经常用来表达豪放或悲壮的情感。
28《钗头凤》由来】: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琬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分离。多年后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赋《钗头凤》一词。据考证,《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
【别名】:,原名“撷芳词”,又名“折红英”“摘红英”“惜分钗”等
【代表作】: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格律】:以《古今词话》无名氏《撷芳词·风摇动》为正体。此词每段六仄韵,上三句一韵,下四句又换一韵,后段即同前段押法。
【情感基调】:多写男女之情或人生感慨,风格缠绵悱恻。
29《浪淘沙》【由来】: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据说创自刘禹锡和白居易之前的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敦煌曲。
也有人认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敦煌曲就有了《浪淘沙》的曲调名,这个曲调是流传于丽江纳西族民间的洞经古乐。刘禹锡和白居易,他俩只是模仿者。
【别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代表作】: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格律】:单调四句,为七言绝句体。
【情感基调】:经常用来表达多种情感,包括壮志未酬的悲愤、思乡之情、爱情的悲欢离合、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敬畏、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人生的不易、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0《阮郎归》【由来】:出自东汉刘晨、阮肇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典故。相传东汉年间,有刘晨、阮肇二人去天台山采药,他们在山上偶遇了两位天仙美女,于是跟着仙女回家了,就这样悠哉的生活过了半年。
可是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山下他们的妻子儿女早已不在,只有几个不知道隔了多少辈的子孙。这二人再上山去,仙女早已不知所踪。
【别名】:又名“碧桃春”“宴桃源”“濯缨曲”等。
【代表作】:李煜《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苏轼《阮郎归·初夏》。
【格律】:以李煜词《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为正体,双调四十七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四平韵。另有双调四十七字,前段四句三平韵一重韵,后段五句两平韵两重韵的变体。
【情感基调】:表达离愁别恨,物是人非的幻灭感,形成哀而不伤、婉转深沉的抒情传统,尤其适合表达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交织下的复杂情感。
31《生查子》【由来】:唐代教坊曲,后转作词调。据传《生查子》的“查”字本是“楂”字,省笔写成“查”字。
【别名】:又名“相和柳”“梅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风月”“绿罗裙”“楚云深”“梅和柳”“晴色入青山”等。
【代表作】:五代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格律】: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有双调五体,字数有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三种。正体双调,四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情感基调】:多写男女之情或人生感慨,风格或婉约或沉郁。
32《苏幕遮》【由来】: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原曲源自西域龟兹国,“苏幕遮”意为“西戎胡语”。
【别名】:又名“古调歌”“云雾敛”“鬓云松”“鬓云松令”等。
【代表作】: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梅尧臣《苏幕遮·草》。
【格律】:以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无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羁旅行役之思或人生感慨,风格沉郁顿挫。
33《念奴娇》【由来】:“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别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
【代表作】: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等。
【格律】:以苏轼《念奴娇·中秋》为正体,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字,前片九句四仄韵,后片十句四仄韵等十一种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人生感慨或自然风光,风格豪放激昂。
34《雨霖铃》【由来】: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别名】:又名“雨淋铃”“雨淋铃慢”
【代表作】: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格律】: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正体,双调一百零三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另有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离别之情或人生感慨,风格沉郁顿挫。
35《满庭芳》【由来】:清徐釚《词苑丛谈》认为,调名取自唐柳宗元“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见柳宗元《赠江华长老》诗)。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则认为:“《满庭芳》采唐吴融诗‘满庭芳草易黄昏。
【别名】:又名“锁阳台”“满庭霜”“潇湘夜雨”“话桐乡”满庭花“等
【代表作】: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格律】:以晏几道《满庭芳·南苑吹花》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后段各十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十一句五平韵;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十一句五平韵等变体。
【情感基调】:多用来表达怀旧情感。
36《相见欢》【由来】:据《白香词谱》考证:本调始于唐,原是唐教坊曲名,正名《相见欢》,调名本义及源流已无考。
【别名】:又名“乌夜啼”“忆真妃”“月上瓜州”等。
【代表作】: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格律】:以薛昭蕴《相见欢·罗襦绣袂香红》为正体,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另有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一叶韵一叠韵两平韵;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等变体。
【情感基调】: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离别的哀愁,意境深远,感情沉郁。
37《竹枝》【由来】:唐教坊曲名,本是巴渝民谣。“竹枝”原是巴山楚水一带的民歌,刘禹锡曾为其谱写新词九章,称《竹枝词》。【别名】:又名“巴渝辞”“竹枝词”“竹枝子”。
【代表作】:刘禹锡《竹枝词二首》。
【格律】:以皇甫松词《竹枝·芙蓉并蒂》为正体,单调十四字,两句两平韵。另有单调十四字,两句两仄韵和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的两种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山水风光和民俗风情,风格清新明快,富有生活气息。
38《贺新郎》【由来】:清代《古今词话》记载“东坡守杭州,湖中宴会,有官妓秀兰后至,问其故,以结发沐浴忽觉困倦对,座客颇恚恨”。秀兰受责怪后,于酒席上摘石榴花献在座诸宾,未曾想更激怒了宾客。苏轼为此赋“贺新凉”,即“乳燕飞华屋”也。
【别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
【代表作】:南宋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南宋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南宋刘克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
【格律】: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该词牌一百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韵。
【情感基调】:多写人生感慨或友情之深,风格豪放激昂。
39《风入松》【由来】:唐代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别名】:又名“风入松慢”“松风慢”“远山横”“销夏”。
【代表作】:晏几道《风入松·柳阴庭院杏梢墙》,刘克庄《风入松·归鞍尚欲小徘徊》。
【格律】:以晏几道《风入松·柳阴庭院杏梢墙》为正体,双调七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七十二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双调七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等变体。
【情感基调】:多写男女之情或山水风光,风格或婉约或清新。
40《醉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