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法制度代代相传,世系传承完备有序。到了周朝后期,诸侯国纷争不断,天下动荡,百姓不得安居。秦朝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朝廷不再有世袭的臣子。汉朝将豪族迁入关中,百姓被迫离乡背井,宗法制度从此消亡。司马迁担忧宗法失传、后人无从考证,于是撰写《史记》,模仿周代的谱牒格式,编列诸侯年表、卿大夫世家,使历史传承得以延续。宗族历经百代而不断绝,正是依靠这些谱牒的兴起,族人得以互通吉凶消息,亲疏关系清晰记载,司马迁的功绩实在伟大!隋唐之后,官职不再世袭,传承秩序中断,家谱随之衰败。直到宋代,欧阳修、苏洵两位先生创立谱牒体例,谱法才得以复兴。后世修谱皆遵循他们的方法,这些经典可说是司马迁千年后的知己。我(墀)制定了修谱凡例后,又收集历代名贤关于谱牒的论述,以彰显尊祖敬宗之义。族中仁人孝子若有心修谱,当反复体会这些道理。——墀谨记。
陶渊明(靖节)在《赠长沙公族祖》中写道:“同源分出的支派,历经世代逐渐疏远。感慨之余,更应铭记最初的根源。”苏洵(老泉)在《族谱引》中说,家族从一人开始繁衍,逐渐衰微至亲缘断绝,但最初不过一人而已。唉!若能追念本源,明白今日的繁盛皆源于一人,自然能维系血脉相连,何必计较服制亲疏?
王仲德说:“北方人重视同姓,视为骨肉至亲。颜之推《家训》提到:兄弟族人中,除从祖、族祖外,地位高的可统称‘尊’;同辈分的族人,百代之后仍如兄弟。河北一带称同族人为‘从伯’‘从叔’,民间俗语‘宗族百世’确有其深意。”
欧阳修(广陵)说:“‘族’字取‘簇聚’之意,强调有序区分;‘姓’字取‘生养’之意,溯本血缘源头;‘氏’字取‘分派’之意,标记支系归属。”他又说:“江河支流虽多,须知同出一源;世代分散各地,不忘共承一祖。知同源则不会混淆清浊,知同祖则不会疏远如秦越。若无谱牒记载,年代久远便无从考证——谁能认出须句国源自太昊风姓?谁记得晋国公子的血脉出自姬姓?可见谱系不可或缺。”
苏洵(眉山)说:“人生最高成就是立德,其次是立言,再次是立功。编修谱牒,正是立言的一种。”
王安石(半山)批评苏洵:“他说谱牒中能考据的续写,不可考的便空缺。此言大有问题!人非凭空而生,岂能不知祖先?可考的自然要续,不可考的则需日夜思索、追根溯源,如同寻犬必有所获。若借口不可考而放任不知,实为大不孝!”
司马光(涑水)在《宗派记》中写道:“曾见有人不知家族根源,令我痛心,于是绘制宗派图悬挂堂中,并誊抄百份分送族人,望他们朝夕阅览,激发亲族之情,莫因血缘疏远而冷漠相待。”
程颢(明道)说:“前人若不立谱,便不知家族起源;后人若不立谱,便不知传承延续。这是违背人伦的。”
程颐(伊川)说:“谱牒之要,在于阐明同一本源以尊祖敬宗,梳理万千支派以辨亲疏远近,区分辈分昭穆以定尊卑次序,规范吉凶庆吊之礼以敦促孝悌和睦——如此方能彰显宗族礼法。”
苏轼(东坡)说:“良善士族本有孝悌之心,但缺乏宗子统领,难以凝聚族人。如今虽难行古制,编修谱系亦可略补其效。”又言:“百姓相亲和睦,方为王道之始。此言深得治世精髓!”
黄庭坚(山谷)说:“家族有姓氏则有谱牒,用以追溯根源、考辨分支。世代愈远,族人愈繁,若无谱牒维系,昭穆辈分必然混乱。”
吕居仁说:“国家失道则乱,家族失道则散。礼乐纲纪是治国之道,宗法谱牒是齐家之道。”
胡宏(五峰)疾呼:“谱牒不可不修啊!有谱则辈分有序、亲疏分明,百代后仍知同出一脉;无谱则喜不共庆、忧不相恤,至亲反成陌路!”
朱熹(晦庵)说:“三代不修谱便是大不孝。”并提修谱方法:“对己身以上先祖称‘公’,对己身以下子孙称名。”
吕祖谦(东莱)分析姓氏演变:“三代时,‘姓’溯始祖来源,百代不变;‘氏’记子孙分支,数代即改。天子赐姓,一姓可衍生无数氏。循支流可知源头,观枝叶可寻根本,何其简明!秦汉后姓氏混用,看似简化,实则混淆——同为王姓,谁知是元城王氏、宜春王氏还是邙城王氏?同为刘姓,谁知是尧帝之后、汉室宗亲还是匈奴刘氏?马姓难辨源自赵奢(马服君)还是马援,石姓难分周朝石氏与后赵石氏。古时氏族繁多反易辨识,今日简化却多茫然,皆因谱牒兴废。可见谱学不可不究!”
陆九渊(象山)强调修谱原则:“谱系须脉络清晰,某祖从何处迁来,某支往何处分去,条理分明方可续谱。若传闻有误、考证无据,则如实标注‘名讳失传’‘世系不详’,效仿司马光图谱与欧阳修谱例。”
陈淳(北溪)痛斥乱谱现象:“谱系是人身根本。根本不明,便会胡乱攀附——有人冒姓刘氏自称汉室女婿,有人将胡人朱邪氏混入李唐宗籍!知母不知父是禽兽之道,知父不知祖是飞鸟之道。”
游默斋说:“人皆父母所生,推而广之,世代再远也同气连枝。宗法既废,唯靠谱牒稍聚族人名系,故前贤多重视此事。”
吴澄(草庐)总结:“宗法废而谱牒兴,谱牒立则家族尊。族人有所统属,孝悌之心油然而生,不再视同陌路。谱牒关乎世道教化啊!”
董深山引古语:“先祖善行若不知晓,是后人之昏昧;知晓而不传续,是后人之不仁。这正是修谱的意义。”
宋濂(潜溪)感慨:“谱牒考证何其艰难!君子当尽力查证可信部分,对不可考者存疑。圣人云‘三世不修谱即不孝’,若世代续修,何来不孝之名?”
薛瑄(敬轩)警示:“古人将世系图悬于中堂,使子孙知本源。后世修谱者造假篡改,引发纠纷,故须以官印谱牒为凭,杜绝弊病。”
彭白崖追慕古制:“古时姓氏由天子赐予,司商官协理,宗法制度维系家族。忠孝义悌成风,朝廷威严,天下家室端正。保家族即是保天下——天下各族自保其本,天下自然太平!”
摘自光绪六年(1880年)《徐氏家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