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号是中华吉他弹唱伴奏,摆脱死板编配的技巧解析

吉他伴奏的编配是吉他弹唱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需要和旋律相协调,还要有节奏感和动态感,避免显得死板。以下是以《大号是中华》这首歌为例,分析如何编配吉他伴奏以使其不死板:
1. "理解歌曲风格和结构": - 《大号是中华》这首歌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曲,因此吉他伴奏在编配时可以融入一些民族特色的元素,如五声音阶、装饰音等。
2. "和弦选择": - 选择合适的和弦进行伴奏,避免单调重复。可以尝试以下和弦进行变换: - 标准和弦:C - Am - F - G - 变化和弦:Cmaj7 - Am7 - Fmaj7 - G7
3. "节奏与拍子": - 在节奏上,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 "直拍":使用简单的直拍节奏,如“X X X X”。 - "切分节奏":在旋律中适当加入切分节奏,使伴奏更加活泼。 - "断拍":在旋律的高潮部分,使用断拍来增强音乐张力。
4. "指法变化": - 使用不同的指法变化,如大横按、小横按、扫弦等,使伴奏更加丰富。 - 例如,在C和弦中,可以尝试

相关阅读延伸:吉他伴奏如何编配才不死板?以《大号是中华》吉他弹唱为例来分析

对于民谣吉他伴奏来说,相信琴友们平时见得最多的就是:整首歌都只使用了一种伴奏手法,要么从头至尾都是完全一致的分解和弦,要么就是一成不变的扫弦节奏;稍微有些变化的,也就是在主歌部分用分解,副歌部分时改用扫弦节奏。

对于一些简单的,或者风格鲜明的歌曲,我们当然是可以这样来编配的。但我们其实只要在一些细节处稍作一点改动,也会让自己整个的伴奏显得不那么刻板,这种变化一般会运用在乐句或乐段之间的过渡时,这会让乐句之间的连接有了呼吸感。

我就拿最常见的“ T3 23 13 23 ”这个分解和弦指法来说,如果你在乐句的最后一个小节时将它改成“ T3 23 1 - ”,就会立马让乐句之间具有呼吸感。对于扫弦节奏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适当地将原有节奏型变得舒缓(或者急促)一点来达到目的。

那么对于情绪起伏比较大的歌曲来说,如果我们还是使用单一的伴奏手法就显然不太合适了,这时我们就需要以不同的伴奏织体来对应歌曲的情绪起伏。

我于近日录制了一个《大号是中华》的吉他弹唱视频,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时香港的一部电视连续剧《陈真》的主题歌,歌曲由卢国沾作词,黎小田谱曲,原唱是徐小明,他也是该片的导演。

我在为这首歌编配吉他伴奏时,就是运用了各种不同的伴奏织体。下面是完整的弹唱视频,大家可以先观看一遍,注意观察伴奏手法的变换:

视频加载中...

在整个的弹唱过程中,我是将民谣吉他伴奏中常见的分解和弦、柱式和弦以及扫弦节奏等手法都采用了,有时还在伴奏织体中加入了一些旋律音。下面的图片是我所编配的完整乐谱,大家可以用来对照着看一看:


《大号是中华》是一首气势澎湃、情绪激昂的歌曲,按理说,我们应该整曲都采用激烈的扫弦节奏来处理才是,但是我仔细听了原曲的配乐,那可是一个大型的管弦乐团在伴奏啊,我们如果只用一把木吉他伴奏的话,你想还原它的气势简直是不可能做到的!那要怎么办呢?

我想到了运用“对比手法”来处理:你如果从头至尾都采用扫弦节奏的话,高潮段落的情绪体现不出来,那么,我将主歌部分的伴奏弱化,采用了舒缓的分解和弦织体,这样当副歌部分渐强的扫弦节奏出来时,它就会显得格外的铿锵有力了!

不过,我又不想主歌部分给人太无力的感觉,于是我在前面每个乐句的结尾处(每8个小节为一个乐句),分别采用了比分解和弦要稍强一点的柱式和弦织体,并且在力度上进行了渐强的处理。而在过渡到副歌部分时,更是在连接处的那个小节里采用了柱式和弦与扫弦节奏的混合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可能一直都不太重视休止符在伴奏中的运用,似乎觉得它们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你会发现我在这首歌曲的伴奏里运用了大量的休止符,相信你在听过之后就能感受到它们的重要性。

我之前还发布过一个《心声》(电影《少年犯》插曲)的吉他弹唱视频,整首歌曲的伴奏编配也是采用了各种变化、对比,其中的休止符运用也是给整个伴奏增色不少,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点此链接去观看一下:吉他弹唱:电影【少年犯】插曲《心声》

归纳起来一句话:我们在为歌曲编配伴奏时,一定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歌曲来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伴奏听起来富有变化、更具感染力。

当然,要想具备灵活地运用各种伴奏手法的能力,前提肯定是你得掌握最基本的伴奏织体知识,训练自己的节奏把控能力,有此需求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的专栏进行了解。

发布于 2025-05-15 12:15
收藏
1
上一篇:吉他扫弦真的很难吗?深度解析扫弦技巧的难点与突破 下一篇:乔伊主奏系列,专业示范与完美伴奏演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