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现象。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可能引祸上身。变通的方法,一般是通假替换或缺笔。想想每次提笔,十几数十个字要三思而后落实,确实有履冰之感。
不过,虽然如今不再讲究这么回事了,它的影响还在。最好玩的例子,当属"马桶“的来历。
上图是古人的便溺器具,名为“虎子”,也就是夜壶。在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各种青瓷虎子。这从“虎子”到“马桶”的变化,就是避讳的结果。
原来,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为了避“虎”这个讳,“虎子”改叫“马子”,后来又演变成“马桶”。
人们的日常用品如此,曾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好多我们熟知的地名也有这样的变迁历史。
“玄武湖”更名“元武湖”
玄武湖更名,是因为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名叫玄烨,因此,终清一代,改玄作元,元武湖的名字一直延续到清末。不过,清代人们对玄武湖更习惯的说法是“后湖”,“元武湖”不怎么被人提起。民国以后,“元武湖”这个名字被废止,改回原名。
“玄津桥”改名“天津桥 ”
玄津桥,位于中山东路逸仙桥南侧,横跨杨吴城壕,是明代皇城西安门外面的大桥。同样,玄津桥也因为康熙皇帝玄烨而改名。
民国初年,因为“元”、“天”两个字相近,此桥曾被误称为天津桥。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恢复其本名“玄津桥”。
“ 武宁桥”改名“武定桥”
长乐路中段,靠近南京市第一医院附近,有一座武定桥,也是一个典型的“地名避讳改名”的例子。这座古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明代时,这座桥的旁边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的府邸,徐达死后得到的谥号是“武宁”,因此这座桥被称为“武宁桥”。
武宁桥改为武定桥,是要避清朝道光皇帝的讳,因为道光皇帝的名字是旻宁。
武定桥老照片
如今的武定桥
1929年,为了方便城南居民出城,地方政府在明城墙东水关以南这一段上开了一座城门,由于靠近武定桥,此门被命名为武定门。武定门定名后。附近还催生了武定门北巷和武定门南巷两个地名。
民国城门武定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近年已经复建。如果不避讳的话,这座门的名字可能是武宁门。
“弘觉寺”更名“宏觉寺”
因乾隆皇帝而避讳的南京地名,也有不少。牛首山的弘觉寺,是比较典型的一例。弘觉寺始建于六朝,名字改过多次,先后叫做佛窟寺、弘觉寺、崇教寺、佛窟寺、弘觉寺。清代乾隆年间,为了避“弘历”的名讳,改成宏觉寺。
“弘济寺”改名“永济寺”
幕府山的永济寺,也是如此。此寺最早叫做观音阁,明代改为弘济寺,清代为了避乾隆皇帝的名讳,改为“永济寺”。金陵四十八景中的“永济江流”,就是这里的风景。
从“建邺”到“建康”
不仅如此,南京的古称“建康”也是因避讳而来。
孙权将秣陵改为建业,建都于此,有“建功立业”的期望。西晋时,改建业为“建邺”。东晋时,为了避晋愍帝司马邺的名讳,将建邺改为建康。此后一直到隋朝,南京都称为“建康”。
“钟山”曾叫“蒋山”
南京第一名胜——紫金山也因为避讳改过名字。紫金山最早称为金陵山,圣游山,汉代时被叫做钟山。孙权在此称帝,因为其曾祖父名叫孙钟,钟山必须改名。选择改名为蒋山,是因为东汉末年秣陵县尉蒋子文在钟山追捕盗贼殉难,这里有纪念蒋子文之意。东吴之后,人们无需再为孙权曾祖父避讳,因此也称紫金山为钟山。
“厚载门”变“后宰门”
“后宰”二字听起来简单粗暴,其实也是因避讳而来。
后宰门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为南京故宫的北门,明朝的厚载门。明代修筑城墙时,把半山园划入皇宫禁地范围内,命令不得建有其它建筑。厚载门即南京明故宫的北门,取自《易经》“坤后载物,德合无疆”之意,明成祖建北京紫金城后,北安门民间也俗称厚载门。
后来,因为“厚载”一连三次犯了明朝皇帝的名讳(正德、嘉靖、隆庆都是“厚”字辈),只好改成了现在这个“后宰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江苏】:第一时间发布、解读江苏最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民生动态,用原创荡涤纷杂,用思想解读资讯,用情怀传递观点。
※欢迎关注“最江苏”微信公众号(微信号:zuijiangsu)←长按复制,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