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吉他拾音器的发明
木吉他拾音器发明至今已走过四十个年头,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1年至1989年,各类拾音器相继面世,形成三大系列,代表企业有德国Shadow公司,美国Seymonr Duncan公司,日本倍铃公司。第二阶段从1990年至2000年,新的高科技公司加入该产业,产品升级换代加快,代表企业有芬兰B-BAND公司,美国FISHMAN公司。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中国拾音器生产成为全球第一。
在木吉他拾音器发明之前,吉他演奏家往往在木吉他音孔前放一个麦克风来扩大音量。这种方式由于音频信号反馈问题,会造成声音混浊不清;同时也会因为在弹奏中很难控制音孔与麦克风的距离,而导致音量时大时小。为解决吉他爱好者的烦恼,德国人Joe Marinic 在1971年成立全球第一间生产乐器拾音器企业——Shadow 电子公司,并在次年研发出装于木吉他琴桥底下的拾音棒和尾钉式插口。1974年Shadow公司发明第一套民谣吉他双拾音系统(拾音棒+磁性拾音器),这一革命性创新使放大木吉他音量和还原其美妙音色成为可能。同样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Seymonr Duncan公司提出不破坏木吉他琴体,还原原声木吉他温暖、自然、真实音色的设计理念,开发出第一代音孔拾音器。
在亚洲,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从西方引入吉他,拥有了广大的吉他爱好者群体。为满足吉他爱好者的演奏需求,日本人桑村修先生在70年代初创办倍铃电子公司,专注研发吉他拾音器。他和美国同行进行了密切交流,开发出早期贴片式压电陶瓷拾音器,并和日本吉他公司ARIA合作,将产品出口至欧美市场。80年代初,日本经济开始衰退,桑村修先生不得不将倍铃公司转让给韩国人鲁公万先生,于是,倍铃公司成为韩资企业,将生产基地设在韩国15年。在此期间桑村修先生凭着对拾音器事业的热爱,一直担任倍铃公司技术总顾问,并开发出吉他爱好者熟知的8030、8050、7545、505、900系列木吉他拾音器。1996年倍铃公司顺应全球吉他制造产业转移至中国的趋势,将工厂搬迁至广东惠州,产品远销全世界。如今66岁的桑村修先生谈起其一手开发的7545EQ木吉他拾音器遍地开花,成为全球使用最多的木吉他拾音器,这位前辈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