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吉他,连接世界,昔日贫困县变身全球生意新秀

标题:“一把吉他连世界:昔日贫困县变身全球生意热土”
正文:
在我国的某个贫困县,曾经是贫困落后、资源匮乏的地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的人们凭借一把吉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致富之路,将生意做到了全球。
这个贫困县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和人才储备。近年来,当地政府抓住机遇,大力扶持吉他产业,打造了一个集吉他制作、销售、出口于一体的产业链。如今,这里的吉他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追捧,还远销海外,成为全球吉他爱好者的心头好。
一把吉他,如何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呢?以下是几个关键因素:
1. 政策扶持: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吉他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
2. 人才优势:贫困县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和人才储备,吸引了大量吉他制作师、设计师等人才前来创业。这些人才为吉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创新驱动:吉他产业在发展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企业还积极拓展市场,开发新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
4. 国际合作:吉他产业与国际市场紧密接轨,与多家国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如今,这个贫困县已经成为全球吉他产业的中心之一。吉他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使贫困县逐渐摆脱了贫困。
在这个充满

相关阅读延伸:一把吉他连世界 昔日贫困县做起全球生意

(中国减贫故事)一把吉他连世界 昔日贫困县做起全球生意

中新社贵州正安11月18日电 题:一把吉他连世界 昔日贫困县做起全球生意

作者 周燕玲

42岁的郑明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让深居中国西部山区的吉他生意犹如过山车一样,从“订单荒”逆转为“订单潮”,海外“宅经济”的火爆让吉他的全球生意越做越大。

郑明的公司位于贵州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走进园区,激光开料、合桶、裁边、打磨……生产流水线上机声轰鸣,几乎每家吉他企业都在赶制海外订单,几十辆大货车每天停在园区等待装车发货。

“目前订单已排到2021年3月份,工厂每天都在加班加点赶制吉他。”郑明说,为了让海外客户能早日拿到吉他,3个月前公司订单由海运改为陆运,搭乘中欧班列(成都)发往世界各地。

采访间隙,郑明掰着手指头细数了一下客户源,有美国、巴西、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随后他幽默地说,“也许很多人从海外买来的一把名牌吉他,它的原产地就在我们园区,从木料打磨到最终调音都出自农民之手。”

农民与吉他,两者为何会在大山中“相会”?作为劳务输出大县,正安常年有上万人在沿海地区从事吉他制造业,其中不少人还是公司老板。

2013年,昔日的贫困县正安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吸引本土企业家返乡创业发展吉他产业,截至目前已有吉他生产及配套企业89家,年产吉他600多万把,全球销售的吉他中近一半产自这里,芬达、依班娜等世界顶级吉他品牌也从这里走出大山。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吉他“世界工厂”也被称作吉他界的“富士康”。

作为土生土长的正安人,郑明2017年把自己的生产线从沿海搬回家乡,并聘用了当地120余名农民制作吉他,“虽然不懂音乐,但并不妨碍我们制作西洋乐器做跨国生意。”

吉他是当地脱贫致富的一把“利器”,让常年在外的务工人员和当地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罗先均就是其中一人,“每个月有四五千元(人民币,下同)的收入,一人进厂全家脱贫。”

工作日期间,罗先均先把2个孩子送到家对面的学校,再骑10分钟的车到吉他工厂上班。在正安,像罗先均这样因吉他改变生活的人还有很多,目前吉他产业已带动就业1.4万人,产值超60亿元。

“从单一的生产吉他发展到现在的销售、物流、培训、箱包等,基本形成了闭合的产业链。”作为最早返乡创业的“试水者”,郑传玖没想到吉他产业能在正安落地生根,更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让吉他的海外订单不减反增。

如今,深居大山里的正安,正靠着一把把吉他做着全球生意,并成功实现了贫困县的“逆袭”。此外,落地生根的不少吉他企业还在积极转型,渐别“作嫁衣”,自主创品牌,在曼妙的吉他声中焕发生机。(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于 2025-05-05 02:14
收藏
1
上一篇:依班娜(Ibanez)再出新篇章!GR系列新手摇滚电吉他震撼上市! 下一篇:2024年度进口原声吉他品牌排行榜,十大热门品牌大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