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想讲两个问题,一是泛音的发声原理,二是泛音的应用形式。讲原理,是让大家明白泛音是怎么回事,讲应用形式,是让大家明白该怎样应用。
先说说泛音的概念,所谓泛音,是指手指按在琴弦上时,限制和改变琴弦频率的一种技巧。此时,二胡会发出一种类似口哨似的声音。
泛音在二胡的发音位置,是在二胡千斤距琴简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处。
其演奏方法是手指不要实按弦,而是要轻按,运弓不要贴弦过紧,而且速度要快。基于这个要领,泛音效果就出来了。
泛音又分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两种,其发声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人工泛音是通过手指按弦来改变发音弦距,自然泛音是一种常用形式。
二胡的泛音,本质上讲,它是一种虚音,而非实音。它的音质与实音的最大区别是发音有一种空灵而又飘渺的感,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泛音的发声原理是什么?我们知道,物体的相互磨擦会产生声音,声音的大小与质地与磨擦力的大小与力距有关,取决于它们间的磨擦系数。二胡的泛音,之所以手指要轻融琴弦,弓毛要快速轻擦琴弦,就是要改变这个磨擦系数,减少弓毛与琴弦的磨擦力,从而达到声音质地改变的目的。
二胡的泛音,演奏上的指法与实音演奏上是不一样的,它的常用形式有三种。我们以二胡曲《江南春色》中的这一长串泛音音节做第一种形式的详细讲解:
上图为《江南春色》中的长串泛音连续应用的言音节图。这是最为典型的D调自然泛音的应用例句。图中的音符为实际演奏效果音,与实音指位音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音符高音3,应该用二把位内弦三指轻触琴弦,弓毛轻触琴弦用拉弓快速拉出,便会奏出效果音来。
第二个高音2音符,仍用内弦二把位二指轻触弦。接下来的高音5,则改用外弦一指轻触弦,弓法同上即可。图中的高音1,还是用二把位内弦二指来演奏。
仔细看一下,这一长串的泛音演奏,方法其实很简单,操作的难度并不大。关键技术就是按弦手指一定不要实按弦,一定要轻触琴弦。轻触的标准就是,感觉到手指已经接触到琴弦即可,也就是稍有接触再轻轻快速运弓即可。
这一长串自然泛音的连用,最后还有个6连音的运用,如下图:
这连续6个泛音的演奏,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以三指轻触琴弦,从内弦二把位开始,快速的从二把位开始下滑移动,经由三把位、四把位、五把位,直至距琴筒5公分处停下来,这便完成了6连音的泛音演奏。演奏中,不要耽心这6个泛音的音准,因为只要掌握好手指的滑动速度,沿途泛音点的泛音自然就出来了,每个泛音点不必刻意停留。须要注意的是,最后一个泛音高音3,停留的时间稍长些,要符合一拍的节奏要求。
二胡泛音的应用形式有三种,除了上述长串的连续应用外,更多的则是单个音符的应用,例如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闲居吟》中便有多处单音符的泛音应用:
上图红色标记中1这个音符,便是最典型的单音泛音的应用,用的是内弦二把位三指,三指轻触琴弦,轻而快的运弓,效果便出来了。类似的泛音,在这首曲子中有多处的应用,灵动而飘渺的音色,为这首曲子增加了别致的韵味。
二胡泛音的应用,还有一种很特殊的形式,那就是泛音尾音的巧用。
所谓泛音尾音的巧用,就是并不单独拉出泛音,而是用手指抹滑到泛音位置后并不停顿,泛音若隐若现,音符演奏专为突出泛音尾音的那种更为空灵的声音效果。
泛音尾音的巧用,并不是泛音的独立运用,通常是与抹音的结合运用,这一技巧的应用,使二胡声音更具一种独特的意蕴美。我们还是用实例来说明:
上图为《红旗渠水绕太行》的曲谱图。红色标记出的225这三个音符中的5,采用的便是抹音加泛音尾音利用的演奏技法。具体演奏法是,当二把位外弦三指演奏两个2音后,5音的演奏不用四指,而改用三指滑抹至5音位置。这样,5音位恰巧是泛音位置,三指滑至这个位置之后,由于手指在弦上未作停留动作,而是点到即止,泛音若隐若现,其尾音的空灵效果便出来了,这比直接用四指按出5音的效果要好许多,因此,许多人便采取了这一指法技巧。
再比如此法在《梁祝》和《红梅随想》中的运用:
《梁祝》中的高音1和2,《红梅随想》中的72两个音符,采用的都是此法,其演奏效果为众人所喜爱,应用此法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