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戆章引领的切音字运动,汉字改革的历史足迹

卢戆章是中国近代语言文字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提出了“切音字”的构想,并推动了中国近代语言文字改革的进程。
切音字运动是20世纪初在中国兴起的一场语言文字改革运动,其核心主张是用音节文字来替代汉字,以简化汉字、普及教育、促进文化普及。以下是关于卢戆章和切音字运动的几个要点:
1. 卢戆章的背景:卢戆章(1867-1932),原名卢文焕,字戆章,江苏苏州人。他曾留学日本,接触到了日本的语言文字改革,深受启发。
2. 切音字的提出:卢戆章在1902年出版了《切音新字》,提出了“切音字”的概念。他认为汉字繁难,不易学习,而音节文字则可以简化文字,方便学习。
3. 切音字的特点:切音字采用音节拼写的原则,每个音节对应一个切音字。这种文字易于学习和记忆,有助于普及教育。
4. 切音字运动的影响:切音字运动得到了当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设立了“国语统一筹备会”,开始推广切音字。
5. 切音字的局限性:尽管切音字运动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切音字与汉语方言

相关阅读延伸:卢戆章和切音字运动

1892年到1911年,清朝的最后20年,发生过一次切音字运动,即汉字改革和汉语拼音运动。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在厦门出版,揭开了切音字运动的序幕。

卢戆章,字雪樵,清咸丰四年(1854年)生于福建同安。他自幼聪颖,9岁入学,18岁参加科举落第,后在私塾任教3年。他21岁时赴新加坡半工半读。25岁回国,定居厦门。因他既会厦门话,又懂英文,所以“西人习厦话,华人习英文,均奉以为师。”教学间隙,他致力研究漳泉十五音和话音字。漳泉十五音即漳州方言韵书《雅苏童十五音》和泉州方言韵书《汇音妙语》,话音字即闽南白话字。他还应英国传教士马约翰的,参加了《华英字典》的翻译工作。

卢赣章从事教学活动实践,又受到西文和教会罗马字的启迪,加上“十五音”的影响,开始研究中国切音字(即汉语拼音)。他39岁时写成厦门话的切音字专著《一目了然初阶》,书中拟定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的汉语拼音方案,提出了“语言一律”的思想。《一目了然初阶》出版后,卢戆章在厦门鼓浪屿招集船工、小贩开班教学。他为了鼓励大家习识,还通过考试给予奖赏。实践证明,学习这种切音字,只需半年时间就能写所欲言。

1899年卢戆章写成《中国切音新字》,于1905年呈交清朝政府学部。清政府以7年前谕旨“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验”为由,不予接受,将方案搁置。他又改用“汉字偏旁的简单笔划”作字母,撰成以拼写京音为主的《中国切音新字》,再一次向清廷进呈,仍未批准。1906年,卢赣章将《中国切音新字》稍加修改补充,书名改为《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国语”的概念,并主张以北京音作为标准音。他向广大民众宣传切音新字时说:“古时用云书鸟迹,降而用蝌蚪象形,又降而用篆隶八分,至汉改为八法,宋改为宋体字,都是由繁到简的过程。”

1913年,临时政府召开第一次“读音统一会”,并成立“教育部国语统一会”,卢戆章只以福建代表的身份参加会议,对会上决定采用“注音字母”的议案,不表同意。会后,他又修订了汉字笔画式字母方案。1916年,他据此方案编写、出版了《中华新字国语通俗教科书》《中华新字漳泉语教科书》。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为我国第一个法定的汉语拼音方案。卢戆章又编写了《闽南语注音字母》《卢戆章中华新字母》《罗马字母对照表》等。

卢戆章是中国拼音文字运动的先驱者,毕生致力于拼音文字运动。

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里的拉丁字母儿歌

1913年“读音统一会”出台的字母表

卢戆章和切音字运动卢戆章和切音字运动

发布于 2025-05-03 02:13
收藏
1
上一篇:指尖舞动旋律,善用十个指头演绎钢琴之美 下一篇:探寻古韵,切音在古典文学中的魅力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