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宇浩
十年前,力轩刚过而立,这位暂露头角的音乐人在《钱江晚报》上写下了自己的十年梦想:“带着我的音乐开世界巡回演唱会。”
前几天,记者联系上了力轩,再过两个月,就是他40岁的生日,“看到那张照片,真羡慕自己以前的好身材。”他打趣道。
跟所有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一样,那个时候,力轩走到哪都会带着自己的吉他,脑子里除了写歌还是写歌,“有时候在超市排队买东西,突然哼出一句很棒的旋律,东西也不买了,直接就会冲回家记录下来。”
2012年8月,力轩如愿以偿发行了自己首张原创专辑《Blue Days &蓝·天》,带着乐队频频亮相各个音乐节,“那时就觉得自己的音乐是最好的,要让更多人听到,甚至让全世界听到。”
在那之后,力轩在杭州租了房子,成立了音乐工作室,“很多人说,杭州太安逸,不适合做音乐。我倒不这么觉得,这里的景和人,随时都能给我带来灵感。”
十年来,力轩也算是钱江晚报的“老熟人”了,许多与音乐相关的新闻报道,他都会热心地给出专业意见。包括钱江晚报连续多年发起的“温暖回家路”活动,力轩也曾带着吉他前往火车站、机场,现场唱起温暖的歌曲。
十年间,杭州以飞奔的姿态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城”,而像力轩这样身处杭州的音乐人,也找到了更多为音乐赋予价值的新方式。
最近几个月,力轩一直在帮艺人戴军做视频号的音乐专场直播,平均每周一场,直播间就在杭州。
作为戴军的御用吉他手,力轩每次都会和他一起精心挑选曲目,然后排练,最终以情怀满满的方式呈现于直播间。粉丝听到的,都是过去几十年间最经典的旋律,以新的演绎重现绽放出光彩。
从去年开始,数字藏品成为元宇宙概念中的香饽饽,“杭州在这方面的嗅觉是最敏锐的。”力轩说,自己身边好几个朋友也投身于数字藏品的IP开发,“我们聊了很多,最后发现,音乐也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形式。”
把音乐数字化,刻在隽永的区块链代码里,在力轩看来,很前卫,“也突破了传统音乐的边界”。他先是参与制作了《理塘的一天》系列,把喜马拉雅山麓最纯净的声音带到了大众耳朵里,紧接着又与国乐大师方锦龙合作,推出了《千年的响声》系列,致敬数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
聊天中,力轩随手打开他买到的一款数字藏品《千年的响声·簧》,“也只有在杭州,做音乐可以有这样‘提前量’的视野。”
过去十年,另一件对力轩最重要的事,就是重新成立了自己的乐队——“不算太老男人”。
成立近3年来,“不算太老男人”乐队参加了大大小小许多音乐节,也举办了两次自己的专场,乐队为杭州亚运会创作的歌曲《杰作》,还入围了全国总决赛。
最近,“不算太老男人”正在准备为杭州写一首歌,“也会考虑把宋韵等传统文化结合进去”,关于力轩未来十年的愿望——“希望自己的乐队能成为杭州的音乐名片”,这应该是其中坚实的一步。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