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Martin吉他,作为原声吉他的百年老字号,在民谣箱琴界享誉全球。
但不得不说,这个百年老字号,也有它自身的“毛病”,且坚持不改。
第一、琴颈插接角度问题
我有两把Martin,分别是HD28和00028,这两把琴从刚买来的第一天,就都存在琴颈插接的毛病,当时还不懂这些事情,也没太在意,后来从某乎上看到了“制琴师的书架”作者大洪写的一篇文章,才恍然大悟。
其实就是在14品处,出现一个类似“V”形下凹,导致整体弦距过高,按弦费劲,手感很差。
究其原因,就是琴颈插接角度出现了问题。
传统的民谣箱琴,如果出现弦距过高(例如说3.5mm以上),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
有人会说,也可以调节琴颈钢筋啊。
琴颈钢筋的设计原理是用来平衡拉力,保证琴颈笔直度的。在标准音的情况下,当琴颈笔直或悄悄有一点点前弓的状态下,都是正常的。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为了想要调节弦距而动钢筋,千万不要。
也有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打磨上弦枕或下琴桥,最多就是把琴码拆下来打磨。
正常情况下,这样的确可以起到降低弦距的作用,但是打磨的程度也是要建立在合理的范围内的。例如琴桥和琴弦入孔处,要保证有一定的角度,如果磨得太过,会影响音质。
不正常的情况下,如琴颈插接角度出现了“V”形下“凹”的情况下,打磨琴桥就显得不太管用了,得不偿失。
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找有经验丰富的修琴师来做“琴颈重置”,相对来说,这个活儿很麻烦,费力费时更费钱,且多多少少都会对琴有些不可逆的伤害。
所以,想买美产Martin吉他,最好还是亲自挑选,并不是说每把琴都有“通病”,但的确很多琴都有“通病”。从个体差异化上来说,Martin不如Taylor稳定,而且Taylor的NT琴颈是通过螺丝固定的,是“活”的,这样设计就是在不影响音质的前提下,方便拆装维修,且不会对琴体造成影响。
第二、琴体背侧板包边处——漆裂
在网上看到很多琴友的Martin背侧板包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漆裂,甚至包边脱胶。
我的HD28和00028也未能幸免,即使我平时对琴房的温湿度控制的非常好,还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漆裂。
简单来说,原因无非就是因为Martin的“塑料”包边和木板为不同材质,热胀冷缩系数差别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2年左右的时候)、四季变化,导致开裂。
可以理解为正常现象。
但为什么又说是Martin的通病呢?
因为某些友商品牌,就不会或很少出现此类情况。这里面肯定牵扯到漆、胶的品种和工艺方面,或许是因为Martin为了音质,漆用的更薄,所以更脆弱,但也不能顾此失彼吧?更深层次的我也不太懂,就不过多赘述了。
作为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字号,我想Martin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守着品牌LOGO固步自封,还是勇敢超越自我,这是值得Martin深刻反思的。
此图出自 制琴师的书架
此图出自 制琴师的书架
此图出自 制琴师的书架
此图出自 制琴师的书架
我的 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