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毗邻重庆,素有“黔北门户”之称,曾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时也是遵义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2013年正安县开始大力推动吉他产业发展,这个因贫困出名的小县城在岁月中悄然变了模样。人们再说起正安县,也不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这里是中国吉他制造之乡、全世界最大的吉他集群制造基地……
“300娘子军”,南下开先河
1987年,正安县委、县政府组织“300娘子军”南下广东务工,开启了全省有序组织劳务输出的先河,正安被评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工作示范县”“尹姑娘·珍汉子”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同一时期,解放村的郑传祥,在这股“打工潮”的影响下,到广州一家吉他制造企业打工。站稳脚跟后,又把弟弟郑传玖带进公司,做喷漆工。“为了学得精、干得好、挣得多,我和哥哥每天在厂里工作十多个小时。”郑传玖说。
正安县首次劳务输出欢送会 林剑 翻拍当年正安于广州公司签署的劳务派遣文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哥哥当打磨车间主管,弟弟是喷漆技术骨干;哥哥当厂长,弟弟当喷漆车间主管;再后来,弟弟也和哥哥一样,当上了厂长。郑氏兄弟一步一个脚印,携手共进,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成为“吉他兄弟”。
“300娘子军”展示墙
2007年,兄弟俩拿出积蓄,带动老乡入股,在广州建立了他们的吉他公司——广州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万事开头难。由于资金紧张,规模小,只能接一些小订单,公司收支勉强持平。“把品质做好,不愁没有人买。”郑氏兄弟达成共识。为提升吉他品质,兄弟俩每天晚上扛着吉他,走街串巷寻找演奏者,请他们试用、提意见,然后一遍遍改进,寻求最优的生产标准。
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
2008年10月10日,是郑氏兄弟难忘的日子。这天,公司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国际乐器展。“不少世界知名乐器公司负责人看到我们的吉他后都很惊叹,觉得一个不知名的小厂居然生产出这么高水平的吉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郑传玖显得格外兴奋,“当时,巴西最大的乐器公司塔吉玛公司当场就下了每月2000把吉他的订单。”凭着过硬的质量,公司与“塔吉玛”的订单逐年上升。随后,众多世界知名吉他品牌也闻讯而来。5年后,每月吉他订单量超万把。
从无到有,开启文化产业多元之路
2013年,为响应正安县委、县政府返乡创业号召,郑氏兄弟将公司生产线从广州搬回正安,成立了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虽然运输成本每年增加了100多万元,但现在4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是十年免费使用,每年节约数百万租金,人工成本也比广州便宜不少。”郑传玖说。
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部分入驻品牌正安吉他制作专利证书展示
郑氏兄弟的带头尝试,引来众多在吉他行业打拼的正安老乡效仿,纷纷返乡创业。曾经荒芜贫穷的安场镇,一个“正安·国际吉他园”正应运而生。工人在生产车间摆放吉他。赵永章 摄
正安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东西部产业转移战略机遇,依托大量在外务工人员从事吉他制造这一独特优势,打出“乡情牌”,实行定向招商,开启了吉他产业“从无到有”发展之路。
工人在生产车间制作吉他。赵永章 摄
正安小吉他弹出大产业和弦。如今,正安吉他产业园已经陆续落户吉他生产和配套企业近130家,近一半老板是返创业人士,90%以上技术工人和一线员工是返乡乡亲。正安吉他产业以“两头在外”(原材料在外,市场在外)的独特形态井喷发展,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做强,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集聚程度最高的吉他生产基他,市场份额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全球七分之一,正安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评为“中国吉他之都”。
“三位一体”融合互促,推动产业发展
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作为贵州省倾力打造的特色性、示范性园区,规划面积5.2平方千米,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吉他文化旅游集聚区,主要包含吉他文化广场、吉他风情街、吉他文化城等;北区为吉他文化产业装备区,集吉他生产、研发、配套、物流、销售等产业链为一体。园区2021年被评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02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县城十大“网红城市”之一和“全省首批文化旅游商品基地”,2023年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正安吉他文化馆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音乐交流舞台,定期有小型音乐会表演
屡获殊荣的背后,是园区以“共同富裕”为导向、以吉他工业为基、以吉他文化为魂、以吉他旅游为翼的不懈坚持,最终形成了园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新模式。
吉他风情街 吴青松 摄吉他音乐节 吴青松 摄
同时,园区还积极发挥文化价值引领与特色塑造功能,推动吉他文化与科技、教育、商业、城市建设、居民素养等领域深度融合。如园区创新推出了蒲公英、太阳系、全竹等系列具有中国色彩的个性化产品,积极推动以正安吉他为原型的电视剧《吉他兄弟》在央视播出,支持创作音乐剧《吉它·吉他》等系列优质文艺作品,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不仅如此,园区还通过吉他音乐节、中国吉他制作大赛、吉他弹唱赛等方式,不断扩大园区品牌影响力,把正安吉他产业打造规模效应显著、竞争优势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最终将正安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吉他之都、音乐之城。
大数据电商助力,开拓发展新道路
在贵州谦梦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的直播间内,该公司负责人丁盛和妻子强玲玲正在开直播售卖吉他,在1小时左右的直播时间里,订单不断。“公司2017年落户正安县经济开发区,借助正安县大力发展吉他产业的春风,公司积累了一定客源。”丁盛说,这两年直播带来的客流量让公司看到了新的增长点,虽然公司现状与最初创业的构想还有一定差距,但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吉他运输世界各地。正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吴青松摄
曾经贵州谦梦乐器制造有限公司仅仅依赖于线下订单作为唯一销路,三年的疫情对公司产生了严重影响,一体化生产的尤克里里没有销路,于是负责人丁盛开始主动出击,学习线上直播渠道卖货。
贵州谦梦乐器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丁盛正在直播表演
经过不断学习尝试,直播间从无人问津到一次能卖掉几十把尤克里里。“因为线上直播,让我们的产业打开了新世界,现在几乎所有订单都来自于线上。”丁盛开心地说。
利用抖音直播平台,销售吉他
在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还有很多像这样的吉他生产企业,现如今,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里的各个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集群,通过数字加工、销售、运营一体化,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贵州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示范企业“称号
“2022年,正安县累计发展跨境电商企业6家、电子商务企业151家,其中,直播卖吉他的企业达30家以上,通过直播带货,年销售吉他10万把以上,网络零售额1.13亿元。”正安县经济贸易局电商办负责人骆春丽说。
技艺传承,做好人才储备力量
为打造省级、市级吉他大师工作室,培养省、市级“吉他大师”,正安县通过师带徒、老带新的方式,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吉他制造专业人才,推动正安高标准打造“正安吉他工匠”劳务品牌。
贵州正安手工吉他制作师傅张维义
作为2019年,获首届中国吉他制作大赛古典吉他组冠军的张维义,在同年受邀到正安开设手工制琴工作室。而作为正安县的12位“吉他大师”之一,张维义每年都会招收6—8名学徒,手把手教授吉他制作工艺。同时,为给正安吉他产业发展储备后备人才,还担任起了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吉他制作导师,每周二、周四到职校为学生们上一节吉他制作实操课。截至目前,张维义已经教授吉他制作高端人才近20人,这其中,何平是他教授的最早的徒弟之一。“张老师对做吉他的要求太严苛了,每个细节必须做到分毫不差,刚开始学的时候,真的很痛苦。但是,这20多年来,一直跟着他学习,我的吉他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何平说。
张维义(左一)在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
在正安县大力发展吉他产业的今天,涌现出越来越多追求精益求精的吉他工匠,全县吉他产业的制造人才层次更丰富。
正安县第二完全小学,老师在教学生弹奏夏威夷小吉他(尤克里里) 赵永章 摄
十年筚路蓝缕,正安吉他从无到有,从异军突起到集群发展,从贴牌代加工到大师专业定制,从线下销售走到网络平台,从材料的创新到生态的创新,从助力脱贫攻坚到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曲曲乡村振兴交响乐在这片土地上久久回响……
记者 林剑编辑/王江兰校对/许婷一审/廖迅二审/夏进三审/吴迁
1987年,正安县委、县政府组织“300娘子军”南下广东务工,开启了全省有序组织劳务输出的先河,正安被评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工作示范县”“尹姑娘·珍汉子”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同一时期,解放村的郑传祥,在这股“打工潮”的影响下,到广州一家吉他制造企业打工。站稳脚跟后,又把弟弟郑传玖带进公司,做喷漆工。“为了学得精、干得好、挣得多,我和哥哥每天在厂里工作十多个小时。”郑传玖说。
正安县首次劳务输出欢送会 林剑 翻拍当年正安于广州公司签署的劳务派遣文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哥哥当打磨车间主管,弟弟是喷漆技术骨干;哥哥当厂长,弟弟当喷漆车间主管;再后来,弟弟也和哥哥一样,当上了厂长。郑氏兄弟一步一个脚印,携手共进,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成为“吉他兄弟”。
“300娘子军”展示墙
2007年,兄弟俩拿出积蓄,带动老乡入股,在广州建立了他们的吉他公司——广州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万事开头难。由于资金紧张,规模小,只能接一些小订单,公司收支勉强持平。“把品质做好,不愁没有人买。”郑氏兄弟达成共识。为提升吉他品质,兄弟俩每天晚上扛着吉他,走街串巷寻找演奏者,请他们试用、提意见,然后一遍遍改进,寻求最优的生产标准。
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
2008年10月10日,是郑氏兄弟难忘的日子。这天,公司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国际乐器展。“不少世界知名乐器公司负责人看到我们的吉他后都很惊叹,觉得一个不知名的小厂居然生产出这么高水平的吉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郑传玖显得格外兴奋,“当时,巴西最大的乐器公司塔吉玛公司当场就下了每月2000把吉他的订单。”凭着过硬的质量,公司与“塔吉玛”的订单逐年上升。随后,众多世界知名吉他品牌也闻讯而来。5年后,每月吉他订单量超万把。
2013年,为响应正安县委、县政府返乡创业号召,郑氏兄弟将公司生产线从广州搬回正安,成立了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虽然运输成本每年增加了100多万元,但现在4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是十年免费使用,每年节约数百万租金,人工成本也比广州便宜不少。”郑传玖说。
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部分入驻品牌正安吉他制作专利证书展示
郑氏兄弟的带头尝试,引来众多在吉他行业打拼的正安老乡效仿,纷纷返乡创业。曾经荒芜贫穷的安场镇,一个“正安·国际吉他园”正应运而生。
工人在生产车间摆放吉他。赵永章 摄
正安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东西部产业转移战略机遇,依托大量在外务工人员从事吉他制造这一独特优势,打出“乡情牌”,实行定向招商,开启了吉他产业“从无到有”发展之路。
工人在生产车间制作吉他。赵永章 摄
正安小吉他弹出大产业和弦。如今,正安吉他产业园已经陆续落户吉他生产和配套企业近130家,近一半老板是返创业人士,90%以上技术工人和一线员工是返乡乡亲。正安吉他产业以“两头在外”(原材料在外,市场在外)的独特形态井喷发展,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做强,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集聚程度最高的吉他生产基他,市场份额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全球七分之一,正安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评为“中国吉他之都”。
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作为贵州省倾力打造的特色性、示范性园区,规划面积5.2平方千米,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吉他文化旅游集聚区,主要包含吉他文化广场、吉他风情街、吉他文化城等;北区为吉他文化产业装备区,集吉他生产、研发、配套、物流、销售等产业链为一体。园区2021年被评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02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县城十大“网红城市”之一和“全省首批文化旅游商品基地”,2023年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正安吉他文化馆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音乐交流舞台,定期有小型音乐会表演
屡获殊荣的背后,是园区以“共同富裕”为导向、以吉他工业为基、以吉他文化为魂、以吉他旅游为翼的不懈坚持,最终形成了园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新模式。
吉他风情街 吴青松 摄吉他音乐节 吴青松 摄
同时,园区还积极发挥文化价值引领与特色塑造功能,推动吉他文化与科技、教育、商业、城市建设、居民素养等领域深度融合。如园区创新推出了蒲公英、太阳系、全竹等系列具有中国色彩的个性化产品,积极推动以正安吉他为原型的电视剧《吉他兄弟》在央视播出,支持创作音乐剧《吉它·吉他》等系列优质文艺作品,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
不仅如此,园区还通过吉他音乐节、中国吉他制作大赛、吉他弹唱赛等方式,不断扩大园区品牌影响力,把正安吉他产业打造规模效应显著、竞争优势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最终将正安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吉他之都、音乐之城。
在贵州谦梦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的直播间内,该公司负责人丁盛和妻子强玲玲正在开直播售卖吉他,在1小时左右的直播时间里,订单不断。“公司2017年落户正安县经济开发区,借助正安县大力发展吉他产业的春风,公司积累了一定客源。”丁盛说,这两年直播带来的客流量让公司看到了新的增长点,虽然公司现状与最初创业的构想还有一定差距,但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吉他运输世界各地。正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吴青松摄
曾经贵州谦梦乐器制造有限公司仅仅依赖于线下订单作为唯一销路,三年的疫情对公司产生了严重影响,一体化生产的尤克里里没有销路,于是负责人丁盛开始主动出击,学习线上直播渠道卖货。
贵州谦梦乐器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丁盛正在直播表演
经过不断学习尝试,直播间从无人问津到一次能卖掉几十把尤克里里。“因为线上直播,让我们的产业打开了新世界,现在几乎所有订单都来自于线上。”丁盛开心地说。
利用抖音直播平台,销售吉他
在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还有很多像这样的吉他生产企业,现如今,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里的各个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集群,通过数字加工、销售、运营一体化,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贵州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示范企业“称号
“2022年,正安县累计发展跨境电商企业6家、电子商务企业151家,其中,直播卖吉他的企业达30家以上,通过直播带货,年销售吉他10万把以上,网络零售额1.13亿元。”正安县经济贸易局电商办负责人骆春丽说。
为打造省级、市级吉他大师工作室,培养省、市级“吉他大师”,正安县通过师带徒、老带新的方式,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吉他制造专业人才,推动正安高标准打造“正安吉他工匠”劳务品牌。
贵州正安手工吉他制作师傅张维义
作为2019年,获首届中国吉他制作大赛古典吉他组冠军的张维义,在同年受邀到正安开设手工制琴工作室。而作为正安县的12位“吉他大师”之一,张维义每年都会招收6—8名学徒,手把手教授吉他制作工艺。同时,为给正安吉他产业发展储备后备人才,还担任起了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吉他制作导师,每周二、周四到职校为学生们上一节吉他制作实操课。截至目前,张维义已经教授吉他制作高端人才近20人,这其中,何平是他教授的最早的徒弟之一。“张老师对做吉他的要求太严苛了,每个细节必须做到分毫不差,刚开始学的时候,真的很痛苦。但是,这20多年来,一直跟着他学习,我的吉他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何平说。
张维义(左一)在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
在正安县大力发展吉他产业的今天,涌现出越来越多追求精益求精的吉他工匠,全县吉他产业的制造人才层次更丰富。
正安县第二完全小学,老师在教学生弹奏夏威夷小吉他(尤克里里) 赵永章 摄
十年筚路蓝缕,正安吉他从无到有,从异军突起到集群发展,从贴牌代加工到大师专业定制,从线下销售走到网络平台,从材料的创新到生态的创新,从助力脱贫攻坚到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曲曲乡村振兴交响乐在这片土地上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