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可畏指挥天下泉城合唱团音乐会
文 | 吴可畏
在当今中国音乐界,有关五线谱与简谱的取舍之争由来已久,大家多以各自的立场为出发点来据理力争,让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对“读谱方式”这一基本操作问题进行着“扬弃式”思考。前几年,有专家在两会上提议“取消简谱的使用”,这一提议在当时毫无意外地再次引发争议,各种争鸣纷至沓来:支持者认为,应该通过全面推行五线谱融入国际主流,提升国民素质;反对者认为,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考虑普罗大众的接受能力和实用性。笔者在此无意就广义音乐范畴内的不同读谱方式类型孰优孰劣来予以辨析,而是拟聚焦在合唱领域内来谈一下不同层面的合唱团在不同语境中的读谱方式选择问题。
读谱方式矛盾在合唱中最为明显
如果把使用五线谱还是简谱比作是一道选择题的话,那么在宏观音乐视角下来考量各个音乐门类,其大多可以采用单选的方式来做出取舍。如,在流行音乐领域,无论是歌手以看简谱甚至是学唱的方式演唱调性较为单纯的流行歌曲,还是民谣吉他手看六线吉他谱,抑或是键盘手、乐器手看字母功能标记,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五线谱排除在外;再如,在古典音乐领域的诸多器乐门类中,视奏五线谱是惟一选择,也是手指的音区空间摆放在视觉上所必需的,即使是有简谱视奏传统的民族器乐领域,也已经在当下随着新老乐手更新迭代的完成而基本(并非完全)进入到五线谱的规范化体系之中了;还如,在民族独唱歌手中,基于旋律思维的根深蒂固以及中国民歌、民族艺术歌曲、民族歌剧选段的调性传统,绝大部分倾向于简谱的首调化便捷性。
但在合唱门类中,情况有所不同:一方面,合唱作为多声部声乐体裁,需要每一位团员都能够凭借自身良好的读谱能力和音准素养来有规格地演唱音乐。但人声毕竟不是音高设定好的精密乐器,中国现阶段绝大多数合唱团的团员个体素质良莠不齐:有的团员张嘴便是固定音高,有的团员则需要首调听觉转换,有的团员看五线谱一目十行,有的团员则需要在谱子上逐小节标出简谱的阿拉伯数字……这就注定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对合唱团员提出高要求并予以引导,但却无法以机械硬性的方式来规定团员的读谱类型,只能以“殊途同归”来追求最终演唱的良好效果。
另一方面,合唱作品不同于器乐作品的写作,其无论是音域的空间跨度还是音程的大跳可能性以及乐句快速跑动的承载难度,无论是调性扩张的烈度还是变化音使用的浓度等方面,都不可能像器乐作品那样“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换言之,大多数合唱作品遵循了调性转换不复杂、旋律歌唱性较强的创作特点,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大多数合唱团来说,“首调思维”反倒更容易把握住所唱作品的音乐情感精髓。于是,在上述方面的考量下,中国的合唱团到底该选择五线谱还是简谱,或者到底该采用固定音高视唱还是采用首调思维转换,便成为了单选与双选均有其道理的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由此联想到简谱在16世纪的欧洲被发明时,其直接动因便是为了在唱诗班中更好地普及推广,便不难看出选择五线谱还是简谱,无论对于当年欧洲的唱诗班还是今天中国的绝大多数合唱团来说,都是一个必须经历的矛盾协调过程。
中国合唱团读谱选择有四种类型
合唱区别于音乐其他门类的最大特色是其门槛低,参与性广泛,无论是专业音乐工作者还是业余爱好者,抑或是“男女老中青少幼”均可常态化、持续性参与其中,这是中国合唱界目前读谱方式多样化的直接原因。以笔者多年从事合唱实践的经历来看,有四种读谱类型。
第一种,合唱团只采用五线谱,且以固定音高的方式读谱演唱。这种方式在职业合唱团(如国家大剧院合唱团、中国爱乐男声合唱团等),部分高校和音乐学院的品牌化青年合唱团(如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华中师范大学TIANKONG合唱团等),以及很多屡获大奖的高水平少年合唱团(如北京爱乐合唱团、深空少年合唱团、广州小海燕合唱团、小云雀合唱团等)中最为常见,个别见诸少数社会成人合唱团(如北京Harmony合唱团、深圳星辉合唱团、济南天下泉城合唱团等)。这些团队在国内具有专业层面的引领性与示范性,团员的个体音乐素养特别是视唱练耳能力极佳,可以无技术负担地驾驭古今中外不同流派、风格、难度的合唱作品。
第二种,合唱团同样视唱五线谱,但增加了首调转换的环节。这种类型目前在国内专业层间的合唱团中占比重较大,无论是综合大学中音乐系科成立的学生合唱团,还是由音乐教师、院团演员等为主组成的社会成人合唱团,都基于自己当下的音乐素养局部短板和过往学习音乐技能的局限性,选择在五线谱的文本上通过首调转换来寻找更具旋律歌唱化的路径,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团队。但其弱点在于,面对调性转换频繁复杂甚至是泛调性、无调性的现代派作品时,往往会无所适从,且很难保证舞台上的稳定性。
第三种,合唱团的指挥使用五线谱排演,团员则使用简谱演唱。这种类型在中国合唱的“塔基上部”多为常见,全国各地海量的老年大学合唱团、不计其数的非城市中心区域中小学合唱团都采用这种读谱方式。具体表现为:团员很多是零起点,短期内无法实现熟练掌握五线谱,只能以简谱作为尽快切入合唱的文本载体。与此同时,为了艺术水平尽快得到提升,合唱团经常会聘请有业务能力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担任常任指挥,于是便形成了指挥看线谱、合唱团员看简谱的“背反”局面。其在缩短了零基础合唱团排练周期的同时,缺点也显而易见:指挥看五线谱的立体思维与合唱团员看简谱的平面思维很难产生合唱音响上的共鸣交集。
第四种,从指挥到合唱团员全部采用简谱,这基本可视为歌咏式的自娱自乐,普遍存在于社区、厂矿、企业的业余合唱团中,是在笔者看来最不宜提倡的一种读谱类型。因为,当指挥也脱离了钢琴伴奏正谱的织体性格与和声色彩呈现,并屏蔽掉人声多声部的立体化音区跨度空间时,其也就堵死了把控和诠释合唱作品的通道,只能在低规格中徘徊不前。
以读五线谱为目标,灵活选择
尽管上文中提及了四种不同的合唱团读谱类型,但从终极发展目标的角度来说,将五线谱作为演唱文本应当成为国内合唱团秉持的艺术追求,要学会在音符立体空间的读取中来感受合唱的魅力——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音乐领域内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在这一前提下,笔者设定几个不同的语境维度来辩证看待:
首先,在时代语境中,对于识谱既有能力已经成型的一代或两代人,不必苛求其必须采用哪种读谱方式,无论是选择五线谱还是简谱,“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能够唱出和谐之声,均值得肯定。对于正在成型且可塑性极强的少年儿童一代,应当以五线谱来培养其形成固定音高概念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在合唱作品的风格语境中,如果所演唱的曲目写作手法十分传统,调式调性相当明确,旋法极具歌唱性,那么采用简谱式的首调思维也未尝不可。如果所演唱的曲目是高度半音化的近现代风格,那么采用五线谱的固定音高方式读取将是惟一的选择。
再次,对于那些完全使用简谱的合唱团,笔者建议改用五线谱,采用在五线谱的音符上面标记简谱数字的方式来进行首调转换视唱。这并非是多此一举,而是让合唱团员既慢慢学习如何识五线谱,又可以继续沿用自己习惯的首调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看五线谱可以让团员清晰观察到合唱作品在音乐本体上的立体空间呈现形态,从而养成演唱时彼此间相互观照(包括与钢琴伴奏之间)的良好习惯。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