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弦编配的逻辑与争议性:打破“套路化”,探索和弦设计与冲突
一、核心争议:和弦编配的本质是“规则”还是“感觉”?和弦编配的底层逻辑长期存在两大阵营的争论:
1. 功能性和声规则至上
观点:和弦的本质是调性内的“功能运动”(主-下属-属如:1-4-5),需严格遵循音阶逻辑。支持依据:古典音乐理论依赖功能和声的严谨性;流行音乐的“4536251”套路本质是功能循环的简化。论点:过度依赖功能理论会导致创作同质化(歌曲出现“万能和弦编配套路”)。
2. 色彩性和声直觉优先
观点:和弦是“听觉颜料”,色彩>功能,甚至可脱离调性。支持依据:爵士乐中的“调式交替”(如C大调突然使用Eb和弦);电影配乐中通过非功能性和弦制造悬疑感。论点:缺乏理论支撑可能导致结构混乱,听众难以产生共鸣。争论焦点:和弦是否必须服务于调性?
(1)
二、颠覆性思路:四大反传统编配策略
1. 旋律主导 与 和弦主导
思路:根据旋律音选择对应和弦(如歌曲旋律音1我们选配C/F/Am)。策略:故意制造“不协和”,通过音程冲突创造张力。例如:旋律音为1时,使用Bdim7级和弦(包含C与B的小二度碰撞)。案例:G → B7 → C → Cm的突兀进行(个人意见)。
2. 终止式:避免V-I,追求“反解决”
思路:属和弦(V)必须解决到主和弦(I),形成闭环。策略:用“伪终止”打破预期。例如:C大调中,G7不直接到C,而是跳到Ab(调外和弦);依据:现代音乐中的“不确定性美学”。
3. 低音线霸权:
和弦进行由低音决定思路:和弦根音通常为和弦基础音(如C和弦根音1)。策略:将低音线独立于和弦功能,构建复调思维。如:低音持续下行1-7-6-5,上方和弦可自由搭配(F-Em-Dm-C)(C-Bm-Am-G);弹奏:转位和弦、斜杠和弦(如C/G.1/5)、(Dm/F.2m/4)。
三、方法论冲突:经典理论的现代适应性
1:卡农进行(1-5-6-4)经典进行,优势:符合功能逻辑,听觉舒适;劣势:很多人会用导致“套路疲劳”,被评为“原创性的安全牌”。
四、思考:和弦编配的“问题”
1. 服务对象之争:和弦是为旋律服务,还是与旋律平等对话?对比:古典音乐:和弦服从对位法;电子音乐:和弦作为独立声部参与空间构建。
2.文化的影响:西方功能和声对东方五声性和声(中国风歌曲的“去三度”和弦);布鲁斯音乐中的“蓝调音”与和弦的故意不匹配。
(2)
五、实践建议:如何在规则与反叛中平衡?
1. 阶段性策略:新手期:掌握经典进行(I-IV-V1-4-5),理解功能逻辑;进阶期:刻意打破规则,尝试调外和弦、非常规解决;成熟期:建立个人和弦语汇(如特定色彩和弦使用)。
2. 争议性:将同一段旋律分别用功能性和声与色彩性和声编配,对比情感差异;用音乐软件生成和弦后,人工修改至少50%对比情感。
结语:和弦编配是一场辩论
和弦的本质是数学(频率振动比例)还是艺术(情感载体)?这一问题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规则与反叛的对抗、功能与色彩的博弈,推动着音乐创作的进化。**最好的和弦进行,永远是那个让你既觉得意外,又不得不承认“它本该如此”的设计。
(3)
代老师教电子琴每日更新免费电子琴曲谱和乐理知识,小编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帮到读者电子琴、钢琴练习。电子琴、钢琴学习是一个不能日进则日退的十分辛苦的学习过程,今天的乐理分享结束啦,感谢读者的陪伴,小编也会陪伴读者度过以后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