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谱的社会和谐功能
许多人对宗谱一直心存忌讳,总以为这是封建宗族势力的产物,与当今文明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称,甚至有碍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这除了受<敏感词>之外,认识上长期缺乏澄清,进而造成误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毋庸讳言,宗谱源自于封建社会,是宗族和宗族势力得以维系的主要手段。人们通过宗谱记载脉系的功能,使同宗的族人虽绵延百世而不散。在这里,宗谱起了为宗族“登记造册”的作用。在宗谱“登记造册”的基础上,人们依据血脉而互认亲情,并形成了族权,统治者也利用族权来推行封建礼教、管理基层民众和巩固社会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稳定。
然而,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则是物极必反。当人们过于强调血脉亲情,当宗族势力过于强盛,以至于造成族权泛滥并使构成社会基础的民众相互割据、相互对峙的时候,宗谱的功能开始走向反面。人们因过于强调血脉亲情而阻碍了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和谐沟通。因过于强调族权而阻碍了政权的健康运作,以至于政权不得不对此采取措施。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唐朝时期对宗谱的禁毁。
按理,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在此时达到了空前繁荣态势。但偏偏也就是这一时期,宗谱却遭到了朝廷的禁毁,直至宋代才因欧阳修、苏洵的努力而开始复苏。这其中的根源,就在于宗谱文化的繁盛,导致了当时宗族势力泛滥,并严重影响了政权的运作。在当时,人们自崇轻彼,甚至在官场上也大搞宗族裙带之风,形成一个个宗族小集团。缘此,宗谱也就在劫难逃了。
可见,宗谱在历史上之所以遭受厄运,不在于它的史学价值、不在于它的维系亲情功能,而在于它导致族权泛滥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健康。
族权之所以在历史上曾经肆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如果没有这些历史条件,则便成为无本之木,不见得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些历史条件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1、社会生产形态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作为农耕民族,其社会成员大都被固定在土地上,依靠土地为生。这就导致了人们普遍依靠祖传的土地聚族而居,并因聚族而居导致了族权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试想,如果族人们都像当今工业社会这样散居四方,游移不定,并各自面临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工作压力及生存压力,则即便族权可以形成,那也因其基础松散而构不成大的势力了。这一点,正应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2、社会意识形态
包括社会文化形态。我国的封建社会,统治者所赖以维持封建制度的思想基础,就是严格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封建礼教。它要求人民在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分大小,明昭穆,叙尊卑,讲亲疏。正是基于封建礼教的一系列行为规范,约束了人们的心态,使人们的行为被框定在封建礼教所要求的范围之内。而族权也正是基于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具体说来,族长通常都是在本族当中最有威望、最有德行的长辈当中产生,族权之所以对族人具有号召力并形成命令服从关系,就在于人们的思想受制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试想,如果人们都像当今工业社会这样,被金钱物欲之类负面因素冲击得不知所以,那么这种基于封建礼教的命令服从关系,又将如何得以维系、如何不苍白无力呢?
工业文明使大量的人们走出了土地的束缚,并因丰富的职业生涯和多元的生活节奏而大规模地向现代都市汇聚,从而告别以往那种聚族而居状态。这样,植根于封建社会生产形态和意识形态的族权,面对当今的工业文明所导致的社会现实,已根本形不成气候了。那就是说,在这个以诸族混处的现代都市为中心的时代里,即便在某种程度上尚可形成一些宗族力量,但其存在的根基、内涵、宗旨,也早已因时代的变迁而基本无碍于社会了。
与此同时,面对市场经济大潮所带来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冲击,以及由之所引发的诸如父子反目、夫妻离异、兄弟阋墙、邻里交恶、朋友失信、同事相谋之类层出不穷的负面现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而宗谱促进社会和谐的正面功能反而彰显了出来,以至于可以弥补政府倡导社会和谐力量之不足。
关于宗谱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塑亲情
上述各种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所以大量出现,既与<敏感词>对人性的摧残有关,也与市场经济大潮所带来的金钱至上之类负面意识有源。它严重地导致了人们对亲情的淡漠。而宗谱的重修,事实上是亲情的重塑,故而有助于人性的回归,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2、珍惜人生
对于当今社会年轻人层出不穷的杀人越货、偷盗抢劫、坑蒙拐骗、吸毒贩毒、卖淫嫖娼之类的浮躁之举,如果能够引导年轻人多读读宗谱,了解了解生命传承的艰辛,了解了解祖先的传统美德,无疑十分有助于年轻人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促进他们克服浮躁心理,珍惜生命、珍惜人生。
3、寻根认祖
有道是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大量港澳台同胞以及旅居海外的侨胞归来寻根问祖之时,宗谱记载脉系的功能便突显了出来。并且,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将会有更多的国人走出国门,他们可能会长期旅居海外,宗谱将同样为他们及子孙将来追根溯源提供依据。
4、承载历史
即发挥宗谱的史学功能,弥补史、志的不足,使后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弘扬中华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宗谱的社会功能,早已因社会时代的变革而发生了深刻的变迁。那种曾经给社会造成人际割据的负面功能,早已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丽其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对于当今的文明社会来说,却成了一份十分值得发掘的积极的文化遗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国史学的一个分枝,宗谱学正亟待史学界同仁的振兴、抢救。
二、宗谱的史学价值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
史、志,谱是我们中华民族记载自身历史的三张王牌。
国史是对社会宏观史实的记载。通过它,可以看出整个华夏民族宏观上的沿革变迁;但却因其宏观性而难以记述微观乃至中观的史实,这是其难以克服的弱点。就像大石头需要小石头、泥沙的搭配才能砌成雄伟的城墙一样,国史需要志、谱的配合才能承载全面记述历史的使命。
地方志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史过于宏观所至的缺憾,它因中观性而承受了国史难以胜任的任务。但却因其强烈的地域性而难以适应人的迁徙、文化的流传。即难以应对动态的史实。例如,某支农民起义队伍,可能在某地揭竿而起之后,即在与官军的周旋过程中,跋山涉水,纵横驰骋千里万里,这就难以通过地方志来做全景式的记述了。又如义乌磐石丁氏的祖先曾著姓江西,后有许多发往浙江,成为浙地的望族,之后又有许多从浙江发往他乡。这些动态历史,地方志便因其地域性而难以作全景记载了。
宗谱是宗族的历史。宗族也就是因人丁繁衍而被扩大了的家族。所以宗谱也就是被扩大了的家族的历史。它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记述的脉络,不受人员迁徙的影响。并且具有微观性的特点。可以弥补国史承受不了的微观史实,也可以解决地方志克服不了的地域性。同时宗谱还能提供许多古代历史证据,使地方志记载的史料更准确更全面,如义乌红糖制作史就来自《洋川贾氏燕里宗谱》。但宗谱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它对历史的记载缺乏宏观视野。内容也仅限于本族,同时,它往往只记述本宗族值得荣耀的史实,而回避了不光彩的一面。所以,对于谱书上某个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客观公正的评价,有时候还需借助于史、志来做综合的认定。
宗谱的文学价值决定着宗谱的命运。如果要保持宗谱的生命力,那就必须适应时代的沿革变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使宗谱能够继续担当起承载史实的功能。
这一史学价值问题,十分值得当今具体修谱的人们注意。
就目前义乌本地各个氏族新修的宗谱来看,可以说对宗谱的史学价值问题普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突出表现为;第一,指导思想上未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即未能上升到要使宗谱全画承载氏族历史之高度;第二,由于指导思想缺乏理性的高度,故在谱书的结构模式上一味守旧,但事实上,旧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变迁了;第三,新修入谱的内容上,也仅仅是记载一下族人的生卒年月之类的基本情况而已。用通俗的话语来说,就是“只记了一下人头而已”,未能把与本族相关的重要史实一并收入谱书。缘此,许多新修的谱书,其文化、史学的内涵便大量流失了。
三、生命的泥泞与盛衰
都说读谱要读出眼泪。
这是因为在生命的历史里,人类都在生命的传承之中,总有一天会凄然地画上了句号。其生命的信念,都终止在了谱系之中。
不仅仅那些生命之光平平的人会面临句号,即便是红极一时的名人,也会无可奈何地历经数传之后面临句号的厄运……
在那些民族面临厄运的动乱年代,匆匆划上生命句号的人便特别多。
老谱上的生命足迹,多是生存艰难的农业社会生命历史的记载,因而也是造成生命句号频频出现的重要原因。
——是的,读老谱,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生命足迹的泥泞与艰辛。
都说富不过三世、贫不过三世。
在生命的历史上,一些脉系的生命之树可谓硕果累累,十分繁荣,岂知己世传承,竟日趋黯淡,甚至几至衰竭。又有一些脉系,原本生息微若星火,摇摇欲灭,谁知己传之后,却峰回路转,忽然灿烂辉煌起来。
原来这人世的盛衰,也蕴涵着事物发展的辩证哲理!
贫与富、强与弱、贵与贱、盛与衰、荣与辱……一切都在时间的考验之中沉浮起伏。缘此,任何富者、强者、贵者,都无权在族谱上傲视他人;任何贫者、弱者,贱者,都无需在修谱时低三下四!
人的后代,并不一定因今世的祖先富、强、贵而永远富、强、贵。人的后代,并不一定因今世的祖先贫、弱、贱而永远贫、弱、贱;但今世的人们却无权因自己今世的贫、弱、贱而不好好对待修谱,否则便是对自己后代不负责任!是对生命历史的不负责任!
族谱记载的是历史,历史对任何人都不会给予特殊的情面!
四、生命的足迹与信念
一般来说,老的人热衷于修谱,年轻人对修谱往往缺乏热情。仔细想想,这其中蕴涵着生命的哲理。
任何生命体都希望自己走向永恒,但生命的特殊节律,又使任何生命体都不能长生不死。于是,当一令生命体由盛转衰的时候,都要力争造出自己的后代,然后把自己生的信念寄托给后代。
当一个人即将告慰人世之时,他便要将上一代寄托给自己的生命的信念,尽快寄托给后代,期望后代传承生命。而宗谱正是生命足迹的记载、生命信念的记载、生命传承过程的记载。这样,老人们热衷于修谱现象,从哲学层面上来看,就是对生命历史、生命信念的传承愿望之反映。是珍惜生命的反映。
年轻的人们,如日中天,正处在生命的旺盛时节,他们肩上担挑着创造世界的重负。一时无暇思索生命的传承问题。同时,旺盛的时节,也使他们热衷于生命快乐的享受,与“自己死后怎么办”之类生命信念的寄托问题相距甚远。缘此,他们对修谱的热情便比不上老人们迫切了。
然而,任何一位生命旺季的年轻人,终将要面临晚霞即将燃尽的时节。到那时,他们必然会对当年热衷修谱的前辈们油然起敬的!
五、续修与重修·分修与合修
1、续修与重修
我们通常所称的“修谱”,实际上包含着两种情形,即续修和重修。
续修是一种比较简易的修谱活动,其特点是不打乱老谱体系,只在老谱的基础上,根据族史的发展,接续一下。显然,这种修谱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它可以节省修谱的成本代价,但却难以适应时代的重大变迁和年代的重大跨越。
重修是将老谱的体系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重新构造。如目前在修的义乌磐石丁氏宗谱,有些族胞就提出应将老谱上的繁体字化为简体、断出标点、注释生僻、在保持古代纪年的基础上加注公元年份、对一些有重大捐助者配上照片、并将谱书刻录成光盘等等。如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进行重修了。
考虑到修谱的成本代价、以及历史发展的具体节奏,一般来说,各个宗族都是续修、重修间隔进行。如本市杨村在2005年重修《梅溪介山杨氏宗谱》时就约定,今后凡20年一续修,40年一重修。又如,义乌磐石丁氏1921年的修谱属于重修,1945年修谱属于续修。由于1921年最近一次重修距今已85年,若本次仅续修一下,待20年后再作重修,则前后两次重修间隔时间将超过100年,这势必会给重修后的宗谱质量造成问题。
2、分修与合修
有道是“树大分杈,人大分家”。氏族繁衍大了之后,也常常发生“分家”现象。而这“分家”的重要标志就是分修族谱。如,磐石丁氏自始祖丁奂从江西迁居磐石后,开始自成一族自行修谱,也就是与江西丁氏分家的结果。
导致氏族分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交通、联系不便是重要的原因。此外,经济负担问题,看来也是分系做谱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从各族实际修谱的历史看,也有分了一定时期之后又合回去的情况,且十分普遍。如,磐石丁氏始祖二儿子丁逊,四传至丁赞。丁赞迁居义乌五都葛塘之后,即自成一枝,且一度曾经自立谱系。缘此,其族谱上把丁逊称为“葛塘祖”。但到了近代,葛塘枝系又合回磐石一并做谱了。
可见,氏族的族谱,时分时合,往往与社会历史条件相关。处在当今的交通、通讯以及经济条件下,各族历史上已经被分化的族谱,在新修时,是否有可能形成合修的主流?这尚需看各族修谱活动的发展。
六、谱书的内容
在许多人的认识里,宗谱仅仅是记载一下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而已,这事实上是把宗谱等同于谱系了。
我们说,谱系仅仅只是宗谱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却并不是宗谱的全部。除了谱系之外,还有大量有关宗族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及其他相关史料的记载。其内容包括:各次修谱的序言、跋;修谱规则、族规、家范、家训;行述、祭文、墓志铭、墓表、重要人物传记;诰敕、封赐;文化遗墨、重大事项记载;族产、坟图等等。正是这些记载,使宗族的历史不至于湮没于时代的沧桑之中。例如,在磐石丁氏的谱书上,由于收载了《宋故婺州录事丁公石表辞》、《宋故承奉郎丁公墓表》、《宋故著作左郎丁公石表辞》等一系列文章,使历经千年之后的今世子孙仍能借以了解该族丁奂、丁仁芳、丁仁闻等重要人物、以及后续的列祖列宗概况、和透过这些重要的人物所反映出来的该族的繁荣盛衰史实。此外,一些重大事件的记载、族产的记载、族规的收录……也都从各个角度反映了该族的历史。
缘此,我们说,宗谱并不仅仅只是人头的记载,而是宗族文化史的记载。
宗族的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以世界的文明进化史为依托的。对宗谱的续修,也应当以记载族史为原则,适应时世的变迁,反映时代的文明节奏,与时俱进。关于这个问题,各族自古至今修谱规则的沿革历程,就是充分的反映。
纵览义乌各个氏族,其距今最近一次修谱的时间,差不多都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从那时至今,我们的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急剧变迁。沐浴在工业文明的阳光之下,农业社会的大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都已经成了历史。如果当今的修谱不能充分考虑到这些时代变迁,那么新谱的质量势必受到影响。其承载族史变迁的使命也将难以很好地履行。例如,对于老谱上大量的记载,如果不能赶在可以见证古人古事的遗迹尚存;传说古事的老人尚在之际,如不及时予以抢救,那么许多记载将使后人无以明晓。
正是上述宗谱的使命及时代的变迁问题,成为族谱必须隔多少年重修一次的因由。
七、谱系的构架
谱系实质上要反映两大内容。一个是脉系,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通常以被称作“牵丝”的纵横线条相连,并称为世系纪图。其中,自始祖以下的世系纪图,又称内纪系图。该部分是由本族主修的;始祖以上的世系纪图,又称外纪系图,该部分通常是始祖之前就已修订的,载入本谱,是为了说明本族脉系的渊源。另一个是每个人的简介。这是对每个人历史的简略记载,通常称行传。
基于上述内容,谱系的构架便形成了两大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将脉系与个人简介结合在一起编撰,这样可以使每个人的概况与其所处的脉系位置一目了然。这一模式通常称为“欧式”,据称为北宋的欧阳修所首创。
另一种模式是将谱系分为两部分。即将脉系与个人简介分开。第一部分记载脉系,称为世系图;第二部分为个人简介,即行传。这一模式通常称为“苏式”,据称为北宋的苏洵所首创。
两种模式各有特色,各有长短。其中,第一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对脉系与人物一目了然,阅读方便,但却容易受制于谱书的篇幅,行传内容无法多书:第二种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根据需要,将部分重要人物的行传加长篇幅,但却将脉系与个人简介分开,给读谱带来麻烦。
八、排行·辈分
古人起名讲究排行,这是人所共知的。如果严格依照行辈起名,则族人相见,一听名字,即可明世代、知大小。
依照行辈起名,其规则是名的第一个字采用行辈字,第二个字则自选,父母取名。如磐石丁氏的谦、豫、鼎、丰、渐、晋均是祖先所确定的行辈字。显然,如此起名,必须有两个字。
但事实上,上述排行的方式,仅仅是其中的一种。除此常见的方式之外,还有另一种行辈的排法,那就是仅用一字起名,规定用相同的偏旁来排。细读磐石丁氏老谱,该族曾以此法排行的还真不少,如——
王字辈:丁珍、丁、丁圮等等。
王字辈下面的是示字辈:丁祥、丁祚、丁福、丁禧等等。
磐石始祖丁奂系八脚辈:丁奂、丁典、丁舆、丁兴、丁与()、丁贤、丁贞、丁宝()、丁宾等等。
始祖之下的是走之辈:丁遇、丁逊、丁迈、丁选、丁巡、丁迁、丁连、丁迪、丁述、丁远等等。
这种排行方式,历史上并不少见。如《红楼梦》当中贾氏的排行也是采用此法——
文旁辈:贾政,贾散、贾敷;
王旁辈:贾珍、贾琏,贾瑞;
草头辈:贾蓉、贾蔷、贾薇。
九,行传的内容
载入谱系的行传(个人简介),其内容结构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大致上可划分为以下几块——
1、名。若有字的,亦可注上。但号原则上便不载了。
2、排行情况。这有两个内容,一是所处的行辈,如“行鼎”,表示鼎字辈,“行丰”表示丰字辈。另一个就是俗称的“千百号”,它是表示在同一辈分内数以千计、百计的兄弟,依照出生的时序排出的长幼顺序编号,据此,同辈族胞相见。只要问明彼此的干百号,便可知兄弟顺序了。如丰1930见到丰280时,便应称丰280为兄。以上两个内容合在一起,谱书上便记成诸如“行鼎230”、“行丰18”形式。文字虽简,但却明确了每个族胞所处的世代、以及在同辈族胞当中的长幼顺序。由于行辈加上千百号与每一个具体的男族胞构成了对应关系,为避直呼名字之不恭,古人们便欢喜以其行辈与千百号来代称其名。如“宁三公”、“敬一府君”、“谦十三公”等等。
3、生卒时间。即出生和死亡的年、月、日、时辰。因人们忌讳死字,故“死”用“卒”字。
4、娶。即娶妻的情况。一般记载妻子娶自何村(地),何姓,但通常妻名不载。这恐怕既与女性地位有关,也与古人将妻名作为隐私保护相关。除记载妻姓之外,还记载妻的生卒时间。妻亡或休妻后再娶的,通常称“继娶”;继妻又亡或又休后再娶的,通常称“续娶”。另外,由于古时实行一夫多妻制,故所娶的妾通常称“庶娶”。
5、子嗣情况。无子的,通常称“止”而不称“绝”,这是不忍看到自己的同胞断子绝孙之故。无子而将其他同族儿子过继的,称继子。但对于过继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造成辈分的紊乱。如鼎字辈的人,只能从下一辈(丰字辈)的同宗子嗣当中寻找出继者。如果到其他辈分子嗣寻继,如鼎字辈的人寻了位比他高两辈的谦字辈的人为继子,则就造成了“把爷爷当儿子”之结局了。
6、其它。如葬处、坟图等等。对于一些特殊的人物,就其辉煌的生平业绩略作简述,但限于篇幅,一般仅寥寥数语而已。
基于上述传统,当今修谱,便面临许多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如,时下照相技术极其简单,对于一些对修谱捐助较大的族胞,是否可将其相片直接附在其个人简介旁?又如,千百号原是用于兄弟之间长幼排序的,如今强调男女平等,女儿是否也要排进去?若排进去了,那么其出嫁该作怎样处理?抑或让女儿另成系列排号?抑或取消千百号?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同仁共同探讨。
此外,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内涵早已远非农业社会时期那样单调、简朴、划一了,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以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出人们内涵日趋丰富的一生,使其基本形象存留在谱系的记忆之中,也同样有待于探讨。
十、跨越时代的课题
急剧变迁的时代,使当今各族修谱时,都面临着如何搞好继承与创新问题。一些匆匆上马的修谱,常常因未能做好跨时代的课题,弄得才一两年,又不得不返工重修。这一现象已经频频出现,值得注意。
所谓继承,是要继承族谱所肩负的史学使命,记载本族血脉的流向和文化的传承过程。所谓创新,则是面对发展变化了的时代,放弃老谱不合时宜的修编方式,以期适应时代的变革。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让族谱继续承载脉系繁衍和文化发展之史学任务。
具体说来,当今修谱所面临跨越时代的课题,主要可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1、文字、文法、纪年上的跨越。
从繁体到简体、从文言到白话、从纵排到横排、从古纪年到公元纪年,还有新式段落标点。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一个跨越。
另外,各族谱书上大量人文的记述,其文法都是文言文、繁体字、无标点、无段落,今人看来,可谓“眉目不清”。如磐石丁氏宗谱上就有《皇宋丁氏纂修家谱序》、《宋故婺州录事丁公石表辞》、《宋故承奉郎丁公墓表》、《宋故著作左郎丁公石表辞》……其内容长达数卷之多。这一系列“眉目不清”的原载古文,不要说普通的族胞,就是我们这样具有一定文化功底,并具体在搞“老谱新读”的人,也不知道其中究竟记载了些什么!如果现在修谱仅仅只是给它们原样“复印”一下,依然让其原样尘封,那么对于广大族胞来说,它们都仅仅只有象征意义!
并且,如果再等几十年,待下次修谱时再来做此类“老谱新读”工作,则将会因见证农业社会的老人们大量作古而雪上加霜,更加困难。
可见,在保持老谱原貌的前提之下,如何增作一些通俗化的工作,使广大族胞尽可能读懂其间的内涵,也是一个跨越的课题。
2、修谱手段上的跨越。
时代前进了,照相技术、数码技术、印刷技术等等,都给谱书技术的革命带来了可能。例如,人的形象,自然是人的历史之构成内容。但由于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故只能请画师把始祖的容像画下,然后将其形象在谱书上留个梗概。并且,由于此举代价太大,故只能用于始祖等极重要的人物。如今照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让族胞既留名又留形于谱书,已非难题,且代价也不大。所以条件允许的话,让全体族胞名形俱留有何不可?究竟全体族胞,还是仅仅让捐助较大或为修谱出力较大的族胞名形俱留?值得探讨。
3、职业和从业经历问题。
我国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应该是改革开放之后。在此前的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模式十分单一。除少数人走仕途,为商贾、从军等等之外,均集结在田里从事农耕。这样,只需对一些特别谋职且有成就的人予以注明之外,其余族胞一概不载其职业,因为他们均以务农为生,无需多载。
工业社会就不同了。日趋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活,五花八门的职业,以及游移不定的从业生涯,塑造了一个个不同的人生模式,构成了一段段迥然相异的人生历史。若对之弃而不载,无疑将使谱书的史学价值流失。换言之,面对日趋多元的社会,面对日趋丰富的人生,如果你搞的记载人的历史的谱书,仍然只记载一个人的生卒娶嫁,那么这样的记载将是十分苍白,将会失去史学意义!
4、男女地位变迁问题。
农耕社会是以体力论英雄的社会,因而也是男性的社会,相应的宗谱也可以说是“男性的宗谱”。工业社会就不再是男性的社会了,妇女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并且还将继续提高。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
于是,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如何面对男女地位变迁,寻求出一种为众多族胞都能接受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合情合理的新式谱系?这确是个难题。
在面对上述新课题的同时,老谱的某些构成内容,亦已随时代的变迁自然而然地丧失了历史记载意义,如葬地、坟图等等。
不难想见,如果对以上系列跨越时代的课题能够得以圆满的解决,那么宗谱将与时俱进,可继续承载史学使命而不致式微。
十一、不可或缺的宏观引导
宗谱的修编自古属于民间的活动。即便在当今社会,宗谱的修编也一直未引起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准确地说,目前这一活动差不多都定位在民间的老人们身上。
然而,既然是一种普遍性的民间社会文化现象,既然宗谱蕴涵着社会和谐的功能、也蕴涵着旧时代的文化糟粕,那么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就有理由求得政府的重视。政府也应当予以重视,并对之进行引导、指导和帮助。使该项民间文化,弘扬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之枯枝发新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增添新绿。
那么,对于这一民间社会文化现象,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展开宏观引导呢?依作者之见,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思想上的引导和鼓励
即要引导人们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珍惜人间的亲情、倡导人们尊老爱幼抚助弱者之高度,来做为该项文化活动的指导思想,努力使民间的修谱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特别在农村还应当注意引导人们将修谱活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村风村貌建设结合起来。
2、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
就当今的社会状况而言,大量具体从事修谱活动的老人们,都慨叹自己力不从心,慨叹自己文化不济,慨叹自己难以驾驭电子、数码之类现代技术,更慨叹青年人不关心修谱。这就需要倡导年轻人接触宗谱、关心宗谱、解读宗谱、参与修谱,并通过活动的参与,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感悟生命的意义,感悟人生的真谛,以期抵御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冲击,克服各种浮躁心理,踏实做人。
3、宗谱内涵上的指导和引导
政府应当通过宗谱内涵上指导,促进各氏族摒弃男尊女卑、相互封闭、自崇经彼、乃至封建迷信之类与当代社会文明不相称的糟粕,倡导男女平等、团结和睦、崇尚科学的文明风尚。
与此同时,还应当引导人们适时调整宗谱的文化内涵,使之切实能全面记载当代文明社会具有真正史学价值的人文内容。以期使宗谱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让这一门古老的文化绽发出新的、更加灿烂的绚丽花朵。
4、修谱技法上的引导和指导
时代发展了,宗谱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迁,旧的模式、理念、手法,已经难以适应日趋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活方式,时代需要各个氏族打开封闭的心灵,共同探讨新的修谱技法。
时代发展了,摄像技术、电子技术、数码技术等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都足以使宗谱的修编跃上新的台阶,来承载多元文化中的氏族的历史。
总之,在修谱的技法上,需要有一个便于各个氏族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宗谱的开拓创新。
十二、亟待开拓的史学课题
史、志、谱是我们中华民族史学界的三张王牌。
然而,我们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的史学界,有关国史和地方志,都赢得了蓬勃的发展,并且成就斐然。国家对史、志的研究和编撰十分舍得投入,学术界的精英们也乐于投入史学和地方志学的研究,并涌现了一大批名流大家。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学者潜心投身到谱学领域,更未见宗谱学方面大的学术成就面世,从而导致了这块占据史学三分之一的天地,依然还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
事实上。当今人们所修的宗谱,其文化内涵之所以大量流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学术理论的指导,致使修谱活动长期居于自生自灭的盲目摸索状态徘徊。时代的演迸发展,催促着宗谱学这一史学领地尽早进入开发进程,呼唤着史学界的学者投身其中,将宗谱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通过谱学的繁荣,来促进宗谱的推陈出新,促进宗谱在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之中,继续全方位地承载起史学的使命。时代的演进发展,也在催生着一代谱学大师的问世,为宗谱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航把舵,为中华民族的史学支撑起这三分之一的蓝天。
就宗谱学的理论体系构架而论,依照作者的理解,以下几个方面应当是不可缺的:
一、宗谱、宗谱学的概念、内涵、意义;
二、宗谱和宗谱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三、宗谱的功能及其开发利用,包括:文化功能、史学功能、社会功能;
四、宗谱与民族、氏族、家族;宗谱与社会;
五、宗谱的内容和结构;
六、宗谱的修编、发放和收藏;
七、宗谱的改革和创新;
八、宗谱的时代使命。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最后,作者衷心地期盼《宗谱学》之类的学术专著及早问世,使民间修谱这一嗷嗷待哺的普遍性的文化现象能早逢甘霖!
(作者系浙江东方亮律师事务所主任)
丁 宁因参与新修磐石丁氏宗谱而细读老谱,时有所悟。诉诸笔端,权作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