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猫,今天也一起看世界。
最近印尼的局势比较微妙,聊聊。
01_印尼,认知的反面
几年前第1次到印尼,落地刚好凌晨1点。
听到我到印尼了,在国内的亲戚第一句话就是:“排华,小心被打”。
我懂。
但真正逛了几个城市之后,
我才发现,印尼远比我想象的复杂。
它有烟火气,也有破败感;
有质朴的面孔,也有算计的目光。
它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国家,
而是随时切换面孔,堪比川剧。
02_雅加达,混乱到窒息
第一站,雅加达。
看到游客的出租车司机,
犹如见到猎物的狼,一窝蜂冲上来,
车窗外,全是递名片的手。
雅加达的一体两面↑
而路面,是开裂的人行道,
是泡着塑料袋和残羹剩饭的排水沟。
我记得很清楚:下午3点的阳光正毒,
站在街口,汽车鸣笛声此起彼伏,
每一辆摩托车,
都像要从人缝里硬挤过去一样。
才几分钟就汗流浃背,却迟迟打不到车。
晚上出门觅食,走进一家小馆子。
桌子摇摇晃晃,盘子油迹斑斑,灯光一闪一闪。
菜单上写着“Nasi Goreng”(印尼炒饭),
我点单时还特意确认了两遍。
等端上来的,却是一盘“Mi Goreng”(炒面),比我想点的还贵了一倍!
我让服务员解释,
他依旧笑眯眯地摇头,说“same same”。
等我结账时,账单就直接按炒面的价格算了。
那一刻我才明白,笑容可以是热情,也可以是虚伪。
03_万隆,不像是印尼
几天后,我从雅加达到万隆。
车程三个多小时,
沿途是连绵的火山山脉和青翠的稻田。
进入市区后,空气突然清爽得像是换了滤镜。
夜幕将近时,万隆的街道亮起暖黄的灯光。
小孩在夜市追着气球跑,街边咖啡馆里满是年轻人,有人弹吉他,有人喝冰啤酒。
气氛轻快,几乎让我忘记自己还在印尼。
走进一家甜品店,桌子擦得发亮,菜单用英文写得一清二楚,明码标价。
跟雅加达的混乱比起来,完全是两个世界。
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
印尼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块拼图。
不同的城市,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质,
就像北越的河内和南越的胡志明。
04_印尼的笑,可能藏刀
印尼人给我的最直观印象,是“笑”。
酒店前台笑着递上冰毛巾;
餐馆老板娘笑着推荐招牌菜;
夜市大叔笑着把烤串塞到你手里。
可笑意,并不总等于善意。
有一次我在超市买水,店员笑嘻嘻地跟我说“欢迎”,等结账时,
却悄悄在零钱上少找了几千印尼盾。
面对我的质问,他依旧笑着解释,
慢悠悠地给我补齐,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更有意思的是,
这种“差别对待”并非针对所有外国人。
对白人游客,愿意打折、服务周到;
对中国游客,常常就换了一副算盘。
这一点跟越南也迷之相似?
05_虽早已独立,却仍被“殖民”?
很多人以为,独立了80年的印尼,
早就摆脱了殖民阴影。
可真走一圈,你会发现,那种结构性的依附,其实从未消失,只是换了外衣。
雅加达的街头,随处可见“团结就是力量”的标语,
不远处便是高耸的Monas(独立纪念碑),象征着摆脱殖民、民族凝聚。
这样的叙事,是否似曾相识?
可环顾四周,商场里是外资品牌的海洋,
地铁建设依赖海外贷款。
这种表面上的热闹与繁华,
其实是一种披着独立外衣的驯服:
不用坚船和利炮,却用资本和规则,
让一个国家长期停留在依附的地位(类似法国&西北非)。
06_中国例外?
可在这套外资支配的逻辑里,中国又是一个例外。
雅万高铁的通车,把雅加达到万隆的3小时车程压缩到 40分钟;
棕榈油、镍矿、煤炭等领域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地写着中文标语。
和欧美日单纯“收割”不同,中国往往带着工程队、设备、资金一起落地,在印尼街头留下了真实可见的痕迹。
在消费端,渗透更直观。
Shopee、Tokopedia 背后有中国资本,移动支付里有“印尼版支付宝”;在巴厘岛免税店能刷微信支付,酒店的宣传册第一语言就是中文。
这种存在,让印尼人对中国的态度格外复杂:
他们太需要中国的钱和技术,却又担心被“绑得太紧”。
而中国游客,恰好处在这种矛盾的夹缝里。
你能享受到基建和支付的便利,也能体会到出租车绕路、门票双标、账单多收的尴尬。
所在印尼,你永远搞不清自己在他们心中的位置:
到底是甲方爸爸,还是待宰肥羊?
07_印尼,与生俱来的撕裂
在印尼的那段时间,
我常常觉得自己在两个平行世界穿梭。
白天,坐在万隆的街头咖啡馆里,轻松惬意;
夜晚,困在雅加达的车流尾气中,寸步难行。
在巴厘岛,你能享受浪漫海边日落;
在雅加达,也可能一脚踩进污水沟。
更令人震撼的,是一组被忽略的事实:
这个人口 2.8 亿的世界第四大国,
有1340个民族,超710种语言,
超60%人口“蜗居”在仅占国土面积7%的爪哇岛。
人均 GDP 只有 4900 美元,
和越南几乎持平,比07年的中国要低;
财富分配极度悬殊:前 1% 的人掌握全国近一半的财富,
而超过 1 亿人的月收入不到 200 美元。
这些数字投射到现实,
便是你在街头能真实感受到的:
极度拥堵的交通、摇摇欲坠的棚户、笑容背后的算计。
更吊诡的是: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印尼都被严重低估。
在国际舞台上,它远不及印度、巴西那样被关注;
在日常认知里,它常常被简化成 巴厘岛 = 印尼 。
可现实是,这里既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
也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既有增长潜力,也埋着随时可能爆发的社会矛盾。
从某个角度来说,
印尼能以一个国家的形式存在,这本身就是奇迹。
它所表达的、所维系的、所诉求的,
并不是高度的一致,而是一种脆弱的平衡。
对我来说,这就是印尼的真实底色。
上图是美国某咨询公司公布的对华好感度民调,印尼“高居”第10,东南亚只有2个上榜,至于可信度如何、怎样解读,就见仁见智了。
以上,感谢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