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注释版古籍排版问题的深度探讨与优化策略

关于注释版古籍的排版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古籍注释本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其排版设计直接影响阅读体验和学术价值。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排版问题及其探讨:
"一、 核心目标与挑战"
"核心目标:" 1. "清晰呈现原文:" 使原文易于阅读和理解。 2. "有效传递注释:" 使注释信息准确、便捷地与原文对应。 3. "保持古籍韵味:" 在现代排版中尽量体现古籍的版式风格或学术传统。 4. "提升阅读舒适度:" 考虑字体、字号、行距、页面布局等因素,减少阅读疲劳。 "主要挑战:" 1. "内容复杂:" 原文与注释(可能还有校勘记、题解、作者介绍等)需要和谐共存。 2. "格式多样:" 古籍原文格式各异(竖排/横排、行款、版框、批校等),现代排版需适应。 3. "技术限制:" 如何在有限的版面内平衡原文与注释的空间。 4. "学术规范:" 排版需符合学界对注释体例和古籍整理的要求。
"二、 关键排版要素探讨"
1. "原文呈现:"

相关阅读延伸:关于注释版古籍 排版问题的探讨

书籍内出现注释,能够方便读者理解文中部分关键信息。尤其是古籍,包括历史类:《史记》、《资治通鉴》、《汉书》、《后汉书》、《三国策》等。思想类:《论语》、《庄子》、《孟子》、《老子》等。小说类:《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些书籍多有古人注释或是点评本,对文内精彩部分进行点评或是对关键点进行解析。

目前这几类书籍出版在售,主要分为三大类:1、简体横排版;2、繁体竖排版;3、古籍影印版。文内的注释方式各不相同,针对几类注释方式逐个说明,说些个人看法。

一、简体横排版

注释出现方式多为四种:1、注释出现在单页文字的最底部;2、文中需要注释文字后,放注释内容;3、文章的结尾,出现注释内容;4、注释出现在文章两旁空白处

1、注释出现在单页文字的最底部

首先是在单页文字最下面进行注释。代表:人文社的四大名著系列(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价格都不贵,唯一缺点字比较小,不适合年长者阅读。)、中华书局《红楼梦》注释版,注释内容非常详尽。

这种注释方式是最推崇的,即不因为过度注释打断阅读的流畅度,又能选择性阅读注释内容。

2、文中需要注释文字后,放注释内容

正文和注释内容一同出现在文内,两者文字各不相同,部分注释内容会用不同颜色进行标注。代表:中华书局《春秋左传注》(杨伯峻 注释)、岳麓书社点评本四大名著等。

这种注释有一个问题,尤其史书类古籍若是用这种方式进行注释。会出现,几个正文内容后就是一个长篇大论的注释,然后接上下文。阅读起来很容易被打断,还得重新返回上面的文章进行衔接。小说类会好一些,多是一大段文字接上一个点评内容。

对于这种注释方式,觉得更适用于电子书的中,电子书不像实体书,可以同时翻开几页进行阅读对比。用这种注释方式,可以很好地进行衔接。方便读者阅读原文的同时能够配合注释。

3、文章的结尾,出现注释内容

如果图书编辑做过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一职,应该就会通晓一个词“用户体验”。用这种注释方式,尤其是那些长篇,等你看完全文,想看看文章注释内容,还得重新一页页的返回去查找。典型的案例就是:湖南文艺出版的那套诺顿注释版《福尔摩斯》,所有注释内容全部在每个故事结尾处,看到有人这么反馈直接断了购买的兴趣,果断入手了诺顿注释的英文原版。

英文原版用的是文章右侧空白处进行注释,缺点是开本特别大,一本书相当于普通32开图书的两倍多,非常占地方。

这种注释方式是非常反人类的,阅读体验非常的差,尤其那些现在出版的繁体竖排版本,基本都是用这种方式进行注释。

4、注释出现在文章两旁空白处

这种注释方式和第一种文章底部出现注释内容的排版,比较推崇。都是为了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更加流畅阅读、选择性查看注释内容。)这种注释方式多出现在脂砚斋点评本《红楼梦》版本中。

二、繁体横排版

这种排版方式的古籍,基本只有注释方式:1、文章的结尾,出现注释内容。

1、文章的结尾,出现注释内容

基本上所有古籍注释版本,都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注释。遇到一些特别长的文章,光注释就多达上百个。你想看文中的注释,得翻上好几页才能找到你想要的注释内容。加上繁体竖排的方式,和现代人阅读习惯完全不符合,特别难受。

而古人却不是用这种方式进行注释,而是直接在要注释内容,用更小的字体将注释内容添上。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的考虑,图书编辑不采用古人这种更加人性化的排版方式,而是要独自创新一种反人类的注释方法。

三、古籍影印版

这种书籍,注释方式基本只有两种:1、文中需要注释文字后,放注释内容;2、注释出现在文章两旁空白处。

1、文中需要注释文字后,放注释内容

直接在正文后,接上需要注释的内容,字体形式和大小较正文有所区别,很容易辨识。

2、注释出现在文章两旁空白处

这类注释多出现在脂砚斋点评本《红楼梦》古籍影印本上,文中侧面写上评语。

这两种注释方式,都比较符合阅读习惯,第二种显得更加人性化一点。

现在最可怕的是,一旦某种注释方式成为市面上公认的,即使它有诸多的问题和不便,但是视乎没人愿意改变现状,而读者只能默默接受。

最近一直阅读《战国策》,试着做了一篇的注释,用的是文末放入注释内容的方式。思考再三后发现,电子阅读的形式,更适合的还是“文中需要注释文字后,放注释内容”的注释方式,只需要调整字体的大小和颜色即可很好的区别。

否则那些动辄几百个注释的长篇,若是采用文章末尾放入注释的方式,阅读和查找起来难度,较之繁体书内前后翻页难上不少。

决定近期抽出时间将那篇内容重新整理,以后用文中添加注释的方式。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拆分成几篇形式。

下面便是前些时间发出的那篇《战国策》内的开篇注释,参考了七个注释版本进行校对。但是纯属业务爱好,难免会有错漏之处,请多包含。

参考目录:

【西汉】刘向 集录,张清常 王延栋 注《战国策笺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西汉】刘向 集录,范祥雍 笺证、范邦瑾 协校:《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西汉】刘向 集录,诸祖耿 注《战国策集注汇考(增补本)》,凤凰出版社,2008年。

【西汉】刘向 集录,【南宋】姚宏、鲍彪 等注:《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西汉】刘向 集录,何建章 注:《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2019年6月。

【西汉】刘向 集录,【清】顾广圻 校勘:《战国策》,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年。

【西汉】刘向 集录,【明】汤宾尹 精选、【明】朱之蕃 详注、【明】龚三益 摘评:《战国策孤白》,崇文书局,2022年。

西周策

一、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兴师临【1】而求九鼎【2】,周君【3】患之,以告严率【4】。严律曰:“大王误忧虑,臣请东借救与。”

严率,谓齐王【5】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6】计:与,不若归之大国。夫【7】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8】。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9】将以救,而兵罢。”

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10】之。”

颜率,谓齐王曰:“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11】而致之?”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12】。”颜率曰:“不可。夫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13】之下,少海【14】之上,其日久矣。鼎入,必不出。”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对曰:“不可。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15】之中,其日久矣。若入,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颜率曰:“弊邑【16】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17】耳,可怀挟提挈【18】以至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19】,漓然【20】止于者。昔之伐,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21】,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22】,器械被具【23】,所以备者称此【24】。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25】为大王私忧之。”

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26】。”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1】:《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六引“临”作“于”。

【2】:赵与旹(shí)《宾退录》卷五:“东周策首章书秦临周求鼎事,鼎实在西不在东也。岂周王在东,古东周君犹能挟天子以制命欤?不然则错简也。”

《左传》春秋桓公(鲁桓公)二年,臧哀伯曰:“武王,迁九鼎于洛邑”。

《史记·周本纪》:“成王使召公(shào)(官名)复营洛邑......卒营筑居九鼎焉”。

这段关于九鼎的注释,说明九鼎在周天子居住的西周王城内,此篇又是东周篇,所以有错误。关于文内周君的身份,争议颇多。加上此文多为杜撰,不作深究。

【3】:姚宏:“周显王,《春秋后语》”。

吕祖谦《大事记》据之,列于显王三十三年。曰:“注据《春秋后语》:‘周显王齐宣王也’”。

苏辙《古史》卷五则系与王赧(周赧王)

周君和齐王身份有争议,没法判断谁对谁错,不做深究。

【4】:姚宏:“,名也,当如字。或云力出切。《后语》注”。

鲍彪:“严率,周人”。

王俭《谱》云:‘颜出自伯禽支庶,食采颜邑,因氏焉’”。

真卿《尚书谱》云:“未知俭何所凭,故当依圈、葛二家及旧谱为定”。

大概说明这个严可能是他的氏,先祖被分封在颜邑,所以用严作为氏。颜真卿的观点是无从考据他这说法来源,不宜采纳。

【5】:姚宏:“齐宣王,《春秋后语》”。

鲍彪:“齐王”是“闵王”

周君和齐王身份有争议,没法判断谁对谁错,不做深究。

【6】:画(畫)原作尽(盡)。

姚宏:“,一作‘画’(畫),作‘尽’(盡)”。

鲍彪:“画,画其心思,计,犹谋”

金正炜:“《左传》(鲁哀公)二十六年传:‘(鲁哀公)请六子画’。杜注:画,计谋”。

于鬯:“按后策云‘为公画阴计’。则‘画’、‘计’二字连读亦通”。

繁体字的画和尽相似,按照原文意思应该是“画”()而非原本的“尽”(盡)。

【7】:读音:fú,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对某事进行判断(《古代汉语词典》)。

【8】:实()原作宝()。

彭翔生:“按次与上句‘美名’对举成文,自以‘实’字为是。据鲍本作‘宝’,知旧本皆然,而姚氏重校殆据晁(以道)本所改。”

《战国策·秦策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与秦惠王前》:“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

《战国策·秦策四·说秦王曰章》:“是有毁之名,无得地之实也”。

《史记·鲁仲连传》:“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

古文内,名和实二字连用的情况非常多,说明这么应该是实,而非宝

【9】:鲍彪:“陈臣思,即后田臣思。凡皆是公族”。

《史记·田完世家》。田臣思索隐《战国策》作“田期思”,纪年谓之徐州子期,盖即田忌也。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臣‘当作’‘颐(去掉右边页,异体字,打不出来),音‘怡’,与‘期’音相近。”

高诱 注《战国·策齐策》:“田臣思臣。‘臣’亦当作颐(去掉右边页,异体字,打不出来)”。

陈完(前706年-?),妫姓陈氏,名完,陈与田古音相同,入齐国后,又改为田完,为陈厉公之子,归附齐国,为大夫敬仲,是田齐的始祖及田姓得姓始祖。

文字内的田臣思就是田忌(陈完的后人),陈、田二字古音相同。田臣思的臣应该作颐(去掉右边页,异体字,打不出来)

【10】:鲍彪:“东之,解免之”。

求助齐国,帮忙解决这个困境。

【11】:鲍彪:“问其路所从出”。

这个倒装句,从何途之而致之齐。从哪条路走到齐国。

【12】:鲍彪:“《礼》(《周礼》)‘遂(农田)上有径(田间的水沟),洫(田间的水沟)上有涂(道路)。径,步道也。寄径,犹言假涂’”。

《史记》:魏惠王三十一年徒大梁,自后亦称

这段讲的是,准备向魏国借道运九鼎至齐国。

【13】:《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六引:“晖”作“潬”,注云“徒旱切”(古时的发音)。

鲍彪:台名“晖”。

【14】:顾观光:“《元和志》引《战国策》,亦作沙海。又云:‘沙海在汴州开封县北二里’”。

鲍彪:“《九域图》开封沙海,引此”。

大概介绍了沙海的位置,就是古时开封城的北面。

【15】:姚宏:“《后语》作‘章华之庭’。注云:‘《徐广》曰:‘华容有章华亭’’”。

金正炜:“按“叶”当作‘华’。‘章华之庭’省称‘华庭’,犹《楚策》之言‘章庭’。《秦策》‘华阳君’,《赵策》作‘叶阳君’。《史记·范睢传》作‘华阳君’。徐广曰:‘华’(華)一作‘叶’(葉)。《汉书·刘向传》亦作‘叶’(葉)。二形相近,易以致误导”。

葉和華的繁体字相近,所以很容易弄错。

【16】:弊邑:本国的谦称呼。弊通蔽。

【17】:醯:xī,醋。

姚宏“甀”(chuí)一作“瓿”(bù),小口罐子。

甀,查了《古代汉语词典》、《王力古汉语词典》,都念chuí,目前念zhuì。

【18】:怀:怀揣。挟:手拎。挈:胳膊夹着。

【19】:姚宏:“马逝,逝”。敦煌本《后语》此句作“兔兴逝”。

鲍彪:“并喻其轻快”。

行容轻快,借来说明运输鼎的过程。(曾、集都是姚宏引用《战国策》版本)

【20】:鲍彪:“《集韵》:‘渗流貌’”。

横田惟孝:“漓然,流通无塞之貌。《甘泉赋》:‘漓乎渗漉’。”

主要用流水样子,形容速度很快。

【21】:鲍彪:”挽,引也”(牵引)。

【22】:鲍彪:“士,一人也。二千五百人为师。徒,步行者”。

吴师道:“《左传》注:‘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又:‘百人为卒’。徒,众也。此士卒师徒,亦大概言之耳’”。

这段意思,除了八十一万人外,还需要很多人配合。

【23】:鲍彪:“械,器之总称。被(pī)具,士卒所服用之具。”

【24】:吴师道:“称此者,彼此均等,犹史(《史记》)言他物称'是'。谓士众械具备挽鼎之役者,又且八十一万也”。

【25】:鲍彪:“‘窃’作‘切’”。

【26】:鲍彪:“言许之而实不与也”。犹:依然。不与:不给。

关于本文真实性的批注:

洪迈《容斋随笔》卷九云:“《战国策》首载此事,盖以为奇谋,予谓此儿童之言而。争战虽急,要当有信。今一给齐可也,独不计后日诸侯来伐,谁复肯救我乎?疑必无事,好事者饰之耳。故《史记》、《通鉴》皆不取。”

陆深云:“之问鼎,本以窥,不可谓无。但严率至齐请救与却鼎事,则似好事者饰之。且文太操纵为不类。而中间寄径与楚,尤可疑也。”

发布于 2025-09-05 17:13
收藏
1
上一篇:上海图书馆重磅上线18万种电子书,全市注册读者畅享免费全文阅读 下一篇:有趣君推荐001,创意无限 —— MyGraphPaper图形方格纸体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