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发布,请勿转载
中国小恐龙的美国大冒险:河南恐龙胚胎如何震惊世界又回归祖国?
恐龙蛋化石是由恐龙蛋变成的化石,到目前为止全球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数量已经超过了万枚,可其中最著名的却来自于中国河南。这枚恐龙蛋化石准确的说是一窝蛋,其中还保存了罕见的恐龙胚胎,它经历了被走私到美国、登上顶级杂志封面、遭博物馆违规购买、经历谈判回归中国的传奇,它就是“路易贝贝”。- 恐龙胚胎美国成名
“路易贝贝”发现于河南省南阳市的西峡县,西峡县因盛产恐龙蛋而闻名于世,这里还有一座专门展示恐龙蛋化石的恐龙蛋化石博物馆。
位于西峡的恐龙蛋化石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西峡位于河南省的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1993年,西峡县当地农民在耕种时挖到了几枚连接在一起的蛋化石,这些化石本应交给博物馆或当地的文物部门进行保护和研究,但是却落入了化石贩子手中。因为有大量化石经手,所以化石贩子也算是见多识广,当他看到恐龙蛋化石上方隐约露出的细小骨骼时便知道化石的价值啦!在细线发现的保存有胚胎化石的恐龙蛋,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西峡发现恐龙胚胎的地点,图片来自论文
细小的骨骼化石来自于还未出壳的恐龙宝宝,也就是恐龙胚胎,所以就是胚胎化石。要知道,当时全世界发现的恐龙胚胎化石扒拉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而且大部分还非常不完整,因此在西峡县发现的几乎完整的恐龙胚胎化石具有重大意义和非凡价值。这么重要的化石最终被非法走私出境,漂洋过海去了美国,并由美国石材公司(The Stone Company)负责修复。化石抵达美国之后,落到了路易·西霍尤斯(Louis Psihoyos)手中,他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演员、摄影师、自然纪录片导演,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海豚湾》(The Cove)就是他执导的。西霍尤斯给化石拍照并且与古生物学家合作研究,文章登上了1996年5月的《国家地理》杂志,根据化石复原的恐龙胚胎模型还成为封面照片。正是靠着《国家地理》的宣传,化石也拥有了极高的知名度,同时获得了“路易贝贝”这个名字。路易·西霍尤斯,图片来自网络
《海豚湾》的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路易贝贝”的复原模型登上的《国家地理》杂志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人一直都有给化石起绰号的习惯,比如霸王龙“斯坦”、三角龙“大约翰”、异特龙“大艾尔”等等,而来自中国河南省的恐龙胚胎化石被称为“路易贝贝”,意思就是路易·西霍尤斯的宝贝。- 漂泊二十载终回国
复原照登上《国家地理》杂志让“路易贝贝”名声大噪,所有博物馆都想得到它,位于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The 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成了幸运儿。博物馆成功获得了“路易贝贝”的所有权,并且进行展出。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正门,图片来自网络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内部空间,图片来自网络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的恐龙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靠着“路易贝贝”的名气,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也是赚得盆满钵满,因为这座博物馆是收门票的,而大众都很愿意掏钱来博物馆目睹“路易贝贝”的真容!当“路易贝贝”在美国走红时,也引起了大洋彼岸一座博物馆的注意,这就是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河南地质博物馆。馆长蒲含勇与古生物吕君昌联系到了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说明了“路易贝贝”的化石产自中国河南,并且作为非法走私出境的化石在国际上是禁止公开研究和展示的。今天的河南省自然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对于“路易贝贝”回国是配合的,但是双方的沟通和会谈还是经过了许多年,最终签署归还协议并于2013年12月正式办理了化石交接手续。从1993年到2013年,“路易贝贝”流失海外二十载,终于回到了祖国。中美双方正在交接“路易贝贝”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路易贝贝”化石回国,图片来自网络
回国后的“路易贝贝”成为河南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并且获得了HGM 41HIII1219的正式编号。为了展示“路易贝贝”以及其他在河南发现的恐龙,河南地质博物馆与北京自然博物馆(现已改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名为“龙腾中原——‘路易贝贝’与中原巨龙特展”的特别展览,时间是2024年12月2日至2025年4月19日,国内的公众也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路易贝贝”。龙腾中原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蒲含勇在“龙腾中原”展览开幕式上发言,图片来自网络
- 小恐龙原来有大身板
“路易贝贝”回国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因为古生物学家还要确定它的身份,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认发现地及具体的地层信息。
2015年,蒲含勇、吕君昌、与贾松海与菲利普·柯里(Philip J. Currie)、伊娃·科佩尔胡斯(Eva B. Koppelhus)来到西峡盆地的黑帽沟,并在化石发现者的带领下对当地的高沟组(Gaogou Formation)进行考察。考察中,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些恐龙蛋壳碎片,经过对于与“路易贝贝”伴生恐龙蛋化石完全相同,确认这里就是化石原产地。
“路易贝贝”化石发现地,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路易贝贝”的化石,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2017年,参与考察的古生物学家们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中部晚白垩世巨型纤手龙科恐龙胚胎及蛋化石》(Perinate and Eggs of a Giant Caenagnath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Central China),将“路易贝贝”正式命名为中华 贝贝龙(Beibeilong sinensis),其属名正是来自于绰号“路易贝贝”,模式种名则代表化石来自中国。
贝贝龙复原图,图片作者:赵闯
“路易贝贝”(编号HGM 41HIII1219)被指定为贝贝龙的正模标本,在其化石下面还伴生有6至8枚巨型长形蛋(Macroelongatoolithus)。根据研究透露,在这几枚恐龙蛋中还有其他的胚胎痕迹。
如果“路易贝贝”顺利出生的话,其长度可能达到1.18米, 重量在4千克以上,和一只成年火鸡一样大。成年之后的贝贝龙更为巨大,长度约7.5米,臀高 接近3米,体重在1.5至2吨之间,而且全身还长着羽毛,明显就是一只古巨鸡!
贝贝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贝贝龙复原图,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贝贝龙脑袋巨大,嘴巴是坚硬的角质喙但嘴中无齿,一双大眼则位于脑袋两侧。贝贝龙的脖子弯曲,将脑袋举到3.5米的高度,便于觅食以及观察。 贝贝龙的身体强壮,背后的尾巴并不是很长,它的前肢健壮,长着大爪子能够作为武器和工具,肌肉发达的后肢则用于站立和运动。
别看“路易贝贝”蜷缩在长长的恐龙蛋中很是可爱,它长大之后可是一个大家伙,是已知最大的窃蛋龙下目之一。
我与贝贝龙复原模型合影
- 干旱趋势下的灭绝事件
高沟组地层的露头,图片来自网络
泛滥平原生态环境,图片来自网络
目前在高沟组中发现的恐龙除了贝贝龙,仅有属于蜥脚类的宝天曼龙(Baotianmansaurus),此外还有属于龟鳖类的豫龟(Yuchelys)及丰富的无脊椎动物。随着未来发掘与研究的深入,肯定还会发现更多的恐龙。宝天曼龙复原图,作者赵闯
高沟组中的火山岩预示着气候持续干旱的趋势,其导致了植被覆盖率的下降,植食性恐龙迁移或者灭绝,恐龙蛋也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无法孵化变成化石。这也是包括贝贝龙在内的恐龙在高沟组消失的主要原因。后记:纪念吕君昌
在“路易贝贝”的回归和后续的研究中,古生物学家吕君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位恐龙专家去在2018年10月逝世,终年53岁!谨以此为纪念!正在研究恐龙化石的吕君昌博士,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Pu, H.; Zelenitsky, D. K.; Lü, J.; Currie, P. J.; Carpenter, K.; Xu, L.; Koppelhus, E. B.; Jia, S.; Xiao, L.; Chuang, H.; Li, T.; Kundrát, M.; Shen, C. (2017). "Perinate and Eggs of a Giant Caenagnath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Central China".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4952: 14952. Bibcode:2017NatCo...814952P. doi:10.1038/ncomms14952. PMC 5477524. PMID 28486442.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Archived 2023-01-20 at the Wayback Machine.
2.Currie, P. J. (1996). "The Great Dinosaur Egg Hunt". National Geographic. Vol. 189, no. 5. pp. 96–111.
3.Engelhaupt, E. (November 3, 2017). "'Baby Dragon' Dinosaur Found Inside Giant Egg". National Geographic.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anuary 20, 2023. Retrieved January 20, 2023.
4.Dixon, D.; Squier, R. (June 2018). "Beibeilong". Highlights. p. 13. ISSN 0018-165X.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November 10, 2022. Retrieved May 14, 2023.
5.Tanaka, K.; Zelenitsky, D. K.; Lü, J.; DeBuhr, C. L.; Yi, L.; Jia, S.; Ding, F.; Xia, M.; Liu, D.; Shen, C.; Chen, R. (2018). "Incubation Behaviours of Oviraptorosaur Dinosaurs in Relation to Body Size". Biology Letters. 14 (5) 20180135. doi:10.1098/rsbl.2018.0135. PMC 6012691. PMID 29769301. Supplemental Material Archived 2023-01-20 at the Wayback Machine
6.Simon, D. J.; Varricchio, D. J.; Jin, X.; Robinson, S. F. (2019). "Microstructural Overlap of Macroelongatoolithus Eggs from Asia and North America Expands the Occurrence of Colossal Oviraptorosaur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8 (6) e1553046: e1553046. doi:10.1080/02724634.2018.1553046. S2CID 191155027.
7.Xing, X.; Tan, Q.; Wang, J.; Zhao, X.; Tan, L. (2007). "A Gigantic Bird-Like Dinosaur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China". Nature. 447 (7146): 844–847. Bibcode:2007Natur.447..844X. doi:10.1038/nature05849. PMID 17565365. S2CID 6649123.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Archived 2022-10-06 at the Wayback Machine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