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铸剑指长天,缅怀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的辉煌生涯

这是一篇以“为国铸剑指长天”为题,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的文章:
"为国铸剑指长天——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
在共和国的科技星空中,有一颗闪耀的星辰,它见证了“两弹一星”的峥嵘岁月,也照亮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这颗星辰,属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技术顾问于本水先生。他的一生,正如其题词“为国铸剑指长天”所概括,是为国防科技事业奉献毕生心血、勇攀高峰的杰出代表。
“为国铸剑”,是于本水先生一生的使命与担当。他投身国防事业之初,正值国家百废待兴、强军兴国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的封锁与禁运,面对一穷二白的工业基础,于本水先生和无数前辈一样,毅然选择了投身艰苦的国防科技攻关。他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启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深知,“铸剑”不易,需倾注心血,需坚韧不拔。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技术难题,将智慧的结晶熔铸于国之重器之中,为国家安全筑起了坚

相关阅读延伸:为国铸剑指长天——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

【追思】

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8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拦截低空超低空目标导弹、拦截掠海目标导弹及陆军野战防空导弹的开拓者——于本水,与世长辞,享年91岁。60多年来,于本水一直从事防空导弹研制工作,为我国第一代至第三代防空导弹的研制殚精竭虑,奉献终身。生前,他曾经多次表示:“我的梦想,就是为国家研制先进的国防装备。”

于本水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供图

1960年,于本水以优异的成绩从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学成归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今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投身防空导弹事业。

当时,我国引进了“543”导弹——该型导弹技术水平很高,仿制工作困难重重。“那时,新中国成立才10多年,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都很落后,仿制出尖端的防空导弹非常困难。”于本水曾回忆说。

1961年,于本水被任命为导弹总体组副组长。他和同事们深入沈阳一线生产基地,废寝忘食、挑灯夜战,解决导弹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同时学习导弹生产工艺知识。

1964年,“543”多发实弹打靶成功,完成生产定型。1965年,我国“红旗一号”防空导弹仿制成功,次年完成生产定型,实现了地空导弹的从无到有!

与此同时,我国也进行了“543”改进方案的论证,提出“红旗二号”小改和“红旗三号”大改两套方案。于本水主要负责“红旗三号”。

1965年,“红旗三号”模型遥测弹飞行试验圆满成功;1967年5月,独立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成功。20世纪70年代末,“红旗三号”定型,成为我国第一型具有拦截SR-71高空侦察机能力的防空导弹。

在同事们眼里,于本水“会变戏法”。

1982年,低空、超低空型号导弹在试验基地进行飞行试验。在一次测试中,导弹发生异常振动。于本水凭借丰富的经验,推断故障源于导弹发射筒盖形变导致的共振,建议换一换“帽子”。果然,换了“帽子”之后,导弹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基地总工程师不禁竖起大拇指:“老于,神了!”

于本水还承担了我国第三代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在年届六旬之际,他先后担任舰空导弹系统副总师和野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

从陆地转向海防,极富挑战性和开创性。在于本水看来,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总体与各分系统协同一致,形成集智攻关的合力”。

为了攻克导弹的重大关键技术,小到弹上零部件的生产质量控制,大到全弹的试验,于本水都一丝不苟地全程参与。他这种“严慎细实”的作风,也深深影响到研制团队的每个人。

经过多年艰辛努力,于本水带领舰空导弹研制团队攻克了数项重大关键技术。该项目后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于本水很重视培养航天人才,总是把发现、使用人才放在重要位置。2024年9月,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党委书记前去探望病重住院的于本水,夫人朱小泉递过来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将二人共同储蓄的100万元用于支持单位鼓励青年创新创业”。原来,于本水早就与家人商定了这一捐赠方案,生病时还一直惦念着。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草拟了基金管理制度。那时,于本水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他坐在轮椅上仔细阅读了相关材料,高兴地说:“好好好!不错!”

“我的一生干了一件事,就是从事防空导弹的研制工作,我这一辈子干这事,无怨无悔。”每每谈及于此,于本水的眼中总是闪烁着光芒。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30日 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于 2025-09-04 04:15
收藏
1
上一篇:无以言表情意深,你就是我不爱他人的唯一理由 下一篇:五月花开,春末夏初的20首唯美诗词,邂逅诗意盎然的浪漫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