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盲目测血糖,掌握血糖监测必备知识

非常赞同!不再盲目测血糖,了解一些必备知识确实能让血糖管理更科学、更有效。下面我们来系统地梳理一下关于血糖监测的必备知识:
"一、 为什么需要监测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1. "了解真实情况:" 血糖监测能让你最直观地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知道饮食、运动、药物、情绪等因素对血糖的具体影响。 2. "诊断与分型:" 对于怀疑有糖尿病或血糖异常的人来说,规律监测是医生诊断(如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判断糖尿病类型(1型、2型、妊娠期糖尿病等)的重要依据。 3. "指导治疗:" "对于糖尿病患者:" 监测结果(尤其是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是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增加/减少胰岛素、调整口服药)或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 监测有助于评估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并激励采取行动改善生活方式。 4. "评估控制效果:" 通过长期监测,可以了解血糖控制是否达标(如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HbA1c<7%或根据个体情况设定目标

相关阅读延伸:不再盲目测血糖,来看看这些血糖监测的必备知识吧

研究显示:定期监测血糖,努力将血糖控制在达标范围内,可将糖尿病并发症发病几率降低近60%。

多长时间监测一次血糖合适?

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间,要根据糖友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血糖监测的频率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及夜间(一般为凌晨2~3时)。

血糖较稳定的糖友,可以每1~2周测一次空腹血糖和三餐后的血糖。

对于近期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友,则需根据病情适当增加监测频率。

这类人群包括:

1、使用胰岛素(尤其带胰岛素泵者)治疗的糖友;

2、新诊断糖友;

3、更换治疗方案或调整药物剂量的糖友;

4、妊娠期糖友;

5、血糖波动较大、频繁发生低血糖的糖友;

(查看低血糖的应对措施,以及预防要点,可在糖友圈公众平台对话框中输入:d6)

6、处于应激状态的糖尿病患者,如发烧、感染、创伤、手术等等。

这类人群建议每周测2-3次全天的“血糖谱”: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必要时加测0点、凌晨3点的血糖。

另外,当糖友遇有不适,尤其是出现心慌、手抖、冒冷汗等情况时,应立即检测血糖,以便确认是否发生了低血糖。

不同时间点监测血糖意义不同

1、空腹血糖

通常是指前一天晚8点以后不再吃东西,一直到次日清晨没有进食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胰岛素基础分泌功能。

2、餐前血糖

每天午餐和晚餐前测量的血糖为“餐前血糖”,测量餐前血糖主要是用于监测病情。

3、餐后血糖

餐后2小时测量的血糖为“餐后血糖”,可以观察用餐对人体血糖的影响。监测餐后血糖也利于查出早期糖尿病。

4、睡前血糖

晚上睡觉前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糖友,每天睡前监测血糖,用来判断胰岛素注射的剂量。

5、凌晨血糖

每天凌晨1-3点时监测的血糖为“凌晨血糖”,人体在这个时间段血糖会降至最低,正在使用胰岛素或是降糖药治疗糖友,可以在凌晨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可以避免夜间出现低血糖现象。

6、随机血糖

当糖友出现不适,怀疑自己血糖过高或是过低的时候,可以随机监测,方便掌握自己的血糖水平。

血糖如何监测更精确

1、寒冷天气里测血糖,建议糖友采血前用温水洗净双手,可增加手指血液循环,有利于采血。

2、手指消毒前,让手臂下垂10-15秒,也可以用力甩几下,使血管充盈。然后在手指偏侧面采血,(手指两侧的神经末梢分布少,痛感较轻)。但也不能太接近指甲边缘,这样不方便消毒和挤血。

3、采血笔刺破手指后,从指根向指端(采血点)方向慢慢挤压,以形成血滴。用力不宜过大,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注:本文部分内容根据《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版》整理

最后,“糖尿病家庭调养”提醒大家,养成每天记录血糖的好习惯,这有助于了解饮食、运动及药物状态,当血糖出现波动时以便能找到哪方面需要改进并及时做出调整。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发布于 2025-08-28 20:13
收藏
1
上一篇:通过Finger直播授课,每周5小时轻松月入过万! 下一篇:围棋读谱新境界,超越打谱,高效读谱提升棋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