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60Hz:这一频段是人声 “温暖的底色”。适当提升 2-3dB,能为人声增添一份厚实感,就像给声音裹上一层轻柔的绒布,尤其适合声线偏单薄的人声。但千万不能贪多,若提升超过 5dB,声音就容易像浸了水的棉花,变得发闷、混浊,失去清爽的质感。
- 60-150Hz:这是人声的 “基础骨架”,决定了人声的饱满度。根据人声特点微调,若声线偏虚,可提升 1-2dB,让声音立起来;但要是提升过多,比如超过 4dB,声音就会像充了气的气球,变得臃肿,甚至会掩盖中高频的细节。
- 150-300Hz:这是人声力度的 “支撑点”。适当提升 1-3dB,能让人声更有扎实的力量感,在合唱或摇滚人声中尤为适用。不过得拿捏好分寸,过度提升会让声音像被砂纸打磨过,变得生硬,失去自然的亲和力。
- 300-500Hz:这个频段容易藏着 “箱音”—— 那种像在小盒子里发声的闷塞感。通常衰减 2-4dB,能让声音从 “盒子里” 走出来,变得更通透。调节时可以边听边调,直到箱音感明显减弱为止。
- 500-1kHz:这是人声清晰度的 “关键窗口”,直接影响歌词的可辨识度。若歌词听着模糊,可提升 1-2dB,让咬字更清晰;但要是提升超过 3dB,声音就可能产生尖锐感,尤其是女声,容易出现 “扎耳朵” 的情况。
- 1-3kHz:这是人声的 “光泽区”。适度提升 1-2dB,能为声音增添明亮的质感,让人声在伴奏中更 “跳脱”。但过量提升,比如超过 4dB,就会让声音变得刺耳,尤其是高音区的人声,容易产生不适感。
- 3-6kHz:这个频段关系着人声的临场感和空气感。适当提升 0.5-2dB,能让人声仿佛就在眼前发声,更具穿透力。不过要警惕齿音的苗头,若这个频段提升后齿音开始明显,就得及时收量,避免齿音泛滥。
- 6-10kHz:少量提升能给人声 “镀层光”,增加通透感和华丽感,像民谣女声或抒情男声,提升 0.5-1dB 就很合适。但一旦超过 2dB,声音就可能变得过于尖锐,甚至出现细微的 “沙沙” 声,破坏纯净度。
- 10kHz 以上:这里多是高频噪声或不必要的泛音。一般做 0.5-2dB 的衰减,能滤掉那些细碎的杂音,让声音更干净。尤其是在环境录音中,衰减后能明显减少空气流动或设备带来的高频干扰。
- 人声太糊:直接对 60Hz 以下做低切处理。Studio One 里可找到 EQ 模块的低切按钮,设置 60Hz 的 cutoff 频率,斜率设为 12dB/octave 即可。极低频里本就没多少人声的有效信息,反而藏着地板震动、设备低频噪声等冗余成分,切除后能立刻让人声 “轻装上阵”,清晰度提升一大截。
- 低音发闷:重点衰减 300Hz 附近。在 Studio One 的参量 EQ 里,把频段定位在 300Hz,频宽设为 1.0 左右,衰减 2-3dB。300Hz 是低频向中频过渡的 “交界带”,这里能量过强就像给声音 “堵了条路”,衰减后能让声音的 “呼吸感” 回来。
- 低音浑浊:瞄准 100-200Hz 削减。在 EQ 上框选 100-200Hz 这个区间,频宽设为 1.5,衰减 3-4dB。这个频段是人声低频的 “密集区”,能量过强时各低频成分会挤在一起,削减后低音会变得干净利落,不再是一团 “浆糊”。
- 缺少温暖感:提升 300-500Hz。在 Studio One 里用搁架式 EQ,从 300Hz 开始向上提升,到 500Hz 时提升量达到 2-3dB。这个频段能唤起人声里的温暖特质,尤其适合声线偏冷的人声,调节后会像晒了太阳般柔和。
- 鼻音过重:聚焦 800Hz 左右削减。把 EQ 的频段精准定位在 800Hz,频宽缩窄到 0.8 左右,衰减 3-5dB。鼻音重多是因为这个频段的共振过强,针对性削减后,那种 “哼鼻音” 的感觉会明显减弱,人声更自然。
- 人声不通透:提升 5-8kHz。用参量 EQ 在 5-8kHz 区间找一个 “甜区”—— 边提升边听,找到让声音最通透的那个点(通常在 6-7kHz),提升 1-2dB。这个频段就像给人声开了个 “小窗户”,提升后声音能穿透伴奏,清晰地传到耳朵里。
- 齿音太多:锁定 7-9kHz 削减,频宽设为 0.5-1.0,衰减 4-6dB。齿音多集中在这个频段,小频宽精准削减能有效抑制齿音,又不会影响高频的整体光泽。
- 高音毛刺:对 10kHz 做高切。设置 10kHz 的 cutoff 频率,斜率设为 24dB/octave,切去 10kHz 以上的频段。过高的频率里藏着很多 “毛刺感”,高切后高频会变得顺滑,不再有扎耳朵的细碎杂音。
- 声音刺耳:衰减 6kHz。把 EQ 频段放在 6kHz,频宽设为 1.2 左右,衰减 2-4dB。6kHz 是高频里的 “敏感点”,这里能量过强就容易让人声刺耳,适度衰减后能让高频变得柔和,听着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