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拾音之旅,少年从北京公交到墨尔本地铁的录音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一位少年在十五年时间里,从北京公交车的喧嚣到墨尔本地铁的安静,用拾音器记录声音的故事梗概:
"故事名称:" 少年录音15年:从北京公交车到墨尔本地铁的拾音器故事
"核心人物:" 小杰(化名)
"故事梗概:"
小杰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声音、记忆、成长与文化的个人史诗。在他还是个懵懂的少年时,一个老旧的录音笔和一把小巧的拾音器,开启了他长达十五年的声音探索之旅。
故事始于北京。彼时的小杰,正值青春期,对周遭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发现,城市的声音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和迷人。于是,他背着那个小小的录音设备,穿梭在北京拥挤的公交车上。他录下清晨赶早班车的嘈杂、午后上班高峰的人声鼎沸、傍晚学生归家的嬉笑打闹,还有司机师傅偶尔的哼唱、乘客们低声的交谈、车轮摩擦地面的吱呀声、空调外机的轰鸣……北京公交车的声音,像一幅流动的、充满烟火气的画卷,被他一一捕捉。这些录音,是他对抗喧嚣的私语,也是他观察社会的窗口。
大学毕业后,小杰远赴澳大利亚墨尔本留学。陌生的环境,截然不同的文化,让他再次被声音包围,但这一次,声音的质感和氛围发生了

相关阅读延伸:少年录音15年:从北京公交车到墨尔本地铁的拾音器故事

2020年开始我就喜欢拍公交车。刚开始用手机拍,后来翻出家里相机,把北京634路所有车都拍了一遍。初中上了学,在饭卡上写了公交相关名字,被同学撞见,原来他也喜欢地铁。我们约着周末去拍地铁,一开始只是拍车头车尾,后来发现列车启动时有特别的声音。

为了录清楚这些声音,刚开始用手机试过但效果不好。后来在B站发现有人用磁拾音器录电机声,声音特别干净。就想方设法买了个二手的,2023年3月用它录北京地铁,虽然有点杂音,但比手机强多了。

那个拾音器长得挺怪,放在地铁座位下容易被怀疑。后来遇到一位广州爱好者,把设备改成了小盒子,叫C2.1。我鼓捣着自己做了个山寨版,在学校剧场角落偷偷焊电路板。第一次做出来效果还不错,就开始录不同地铁线路,比如8号线试验车。

中考前那会儿正赶研发新设备。朋友那边说老款声音闷,就想着改进。中考后做出来SY02款,能调节放大倍数,结果卖了三十多台,赚了点零花钱。但后来发现开关容易坏,又出了SY01A、SY01B这些版本,换了电池和外壳。

去年去墨尔本旅游,发现当地地铁用了中国产的车,就用自己做的设备录了声音。那声音特别明显是中国产电机的,还挺有成就感的。但那次差点被误认为可疑物品,所以现在都会挑人不多不少的时候录,太挤或太空都不行。

最尴尬的是有次设备被别人脚踢飞了,捡回来还得继续录。还有人问我是不是想炸地铁,只能解释半天。后来和朋友做了科普视频,2024年发出来,居然有四十万人看了,现在大家知道这是录音设备的人多了。

刚开始只是单纯喜欢听那种“嗷嗷”的电机声,后来越弄越深,还涉及电路设计。最头疼的是找零件和调试参数,有时候焊电路板手抖还会搞坏。现在还能用设备录高铁,比如京津城际那列复兴号,声音像防空警报似的。

这些年换了七八个型号的拾音器,从粗笨盒子到小巧充电款,电池也试过纽扣、五号、锂电池。最近还在研究怎么把设备做得更隐蔽,比如换成黑色外壳或者贴地铁标志贴纸。

前几天同学问我为啥这么喜欢,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原因,就是觉得那些声音有意思。听到电机启动时那种震动声,感觉就像车在跟自己对话。现在偶尔还会和群里人交流,分享新线路的录音。

东西方地铁的声音不太一样,中国造的车确实有独特节奏。有时候放给外国人听,他们也觉得挺特别。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设备别被摔,不然又要重新做新的了。

记录下来这些声音,可能对未来修地铁的工程师也有参考价值吧。但现在主要还是自己玩,继续改进设备,能录得更清楚就行。

发布于 2025-08-27 23:13
收藏
1
上一篇:蔚科科技突破创新,夹式拾音器专利简化装拆,提升效率新篇章 下一篇:初学者吉他选购指南,12款手感音色俱佳性价比之选,不踩坑闭眼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