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人不是吉他教学老师,更不是吉他专业出身,每篇文章只是想分享自学吉他的真实体会。
你是不是像我一样,看到好的吉他乐理赶紧收藏,刷到炫酷技巧也快速收入囊中,经典曲目更是一首又一首像捡到宝贝一样?
收藏夹里积累了一层又一层,心里想着回头仔细看,可是“回头”就没有“回头”了。正应了那句话,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空与海洋的距离,而是你与收藏夹的距离。
然而,我的几个吉他高手朋友却刚好相反。他们练吉他不是填满收藏夹,而是清空收藏夹,练会一条删一条,始终保持收藏夹空无一物。
小白与高手的区别是“学习欲”和“动手欲”
卡在瓶颈期难以突破的吉他自学者都一个相同特点——学习欲望强烈而行动力量不足。
收藏夹里收藏了不少精彩、简单的乐理知识拆解,但自己却没有用心背记、思考、消化。某音里留着许多炫酷耍帅技巧,但自己却很少勤加练习达到运用自如程度。
每次弹到大横按F和弦时就望洋兴叹:我的手指怎么这么短、我的手怎么这么没有劲、我和弦转换的怎么这么慢?
但却从来不想,你到底练习了多少时间?
而高手呢,他们就像郭靖,从不见异思迁、三天两头,而是专注于一门武功,日拱一卒,虽然每天进步不大,但是日积月累终成华山论剑之巅峰!
这就是专注于行动与虚假行动的差距。
小白与高手的差距还体现在“学而思”
我看过至少3位我认为算得上吉他牛人的视频与教程,我发现他们对同样一个乐理知识或者演奏技巧,讲解的方式和理解角度都不甚相同,甚至在一些音阶、和弦的指法上大相径庭。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使我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学习吉他不是机械的复制、生硬的模仿,而是学而思、思而练、练中学、学中进,形成自己的理解,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有人教吉他总爱这么教:你指法必须要这样,你乐理必须那样,你创作必须怎么怎么样。这样做就完全限制了个人潜能,根本不是艺术的本性。
如果我们也这样去学,那最终就是怎么也学不好,因为你在用别人的一套原则来考验你自己的生理结构特点。
艺术是最感性的东西,必须适合自己、彰显自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适合自己的,才能学的不吃力。只要你觉得学的很吃力,不用怀疑你自己,肯定是方式方法不对。
就像大家说的,那些做事成功的人,从来不觉得做事很吃力。因为那就是他的赛道啊!
其实人与人的差距有多大?我相信,能产生学习吉他的人,他的领域力绝对是没有问题的。没有这份领悟力的人,根本也不会产生自学吉他的想法。
而差距,其实就是练与不练、思与不思。
小白与高手的关键区别还体现在“目标是否明晰”
据我个人经验,小白卡在瓶颈期最常见的问题不是天赋不好、不是没有老师,而是没有阶段目标。
一般的过程大抵如此:
1.这首歌好好听啊,我练!
2.哇,那首歌也是我想学的,我练!
3.哎,反反复复就这几个和弦,没啥意思。
4.哇,指弹好酷啊,什么《天空之城》《无题》《Fight》《女儿国》,我练!
5.还是没意思,弹来弹去不知道自己弹的是啥。
6.卡在瓶颈期,一直重复练习指法上纯熟、内心上不解的旧曲目。
你看,整个过程都是盲目的,最开始只是为了幻想中的吸引关注,到最后变成了人形播放器。
这种还算是好的,还有很多,卡在F和弦就放弃了。
而高手的进步过程是每个阶段都有目标的。还拿郭靖举例,他练降龙十八掌,哪天练第一层功力、哪天练第二层,都有明确计划,开始练什么、后期教什么,都非常科学。
有难点也有基础,有特色也兼具全面,就很科学高效,少走弯路。
最后我觉得,练琴必须得行动起来,在行动中思考起来,在摸索中找到自己下一个目标。友友们,你们觉得呢?
我是独居的佬茶,关注我分享更多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