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认识一件文物丨探寻千年琵琶之美,原来你是这样的“批把”

我们来认识一件非常有趣且充满故事的文物——传说中的“批把”,也就是我们今天更熟悉的“琵琶”。
"这件“文物”并非特指某一个单一的古代琵琶,而是“琵琶”这个乐器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演变缩影和代表。" 我们今天所说的“琵琶”,通常指的是一种四弦、有柄的弹拨乐器,形制在中国古代乐器中非常独特和标志性。
"“琵琶”的由来与早期形态:"
1. "“批把”的传说:" 关于“琵琶”这个名字的来源,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相传汉代时,有一个叫“推拔”(或作“批把”)的人,他将胡地的乐器“批把”传入中原。这个“批把”可能就是一种柄端覆盖皮膜的乐器,演奏时用手指或拨片(“批把”二字或许就暗示了用“批”指或“把”握的方式演奏),音色清脆。后来,“批把”的名字就逐渐演变成了“琵琶”。这个故事虽然带有传说色彩,但反映了琵琶早期传入和名称演变的过程。 2. "早期形制(秦汉时期):" 早期的琵琶,形制与后世有所不同。它们通常柄较短,面板较平,四个弦。有些早期的琵琶柄端可能确实有皮膜。演奏方式也多样,既有用手指弹奏的“文曲”,也有用拨片(

相关阅读延伸:每天认识一件文物丨原来你是这样的“批把”(琵琶)

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琵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乐器

但你见过曲颈琵琶吗?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怎么有把

“歪脖子”的琵琶?

1975年,江苏邗江县蔡庄的蜀岗山上

发现了一座五代时期的古墓

与其他墓中出土青铜器、金银器不同

这座墓葬出土文物大部分是木头做的

还出土了少量的瓷器

其中一把木雕琵琶非常特别

这把木雕琵琶造型古朴大方,线条流畅

桫木质地,器身实心

琵琶素面,没有繁复的花纹

简洁的木质纹理

彰显出千余年的古风古韵

最特别的是

这把琵琶细长的颈曲折成直角

并配有弦柱四对

属四弦四柱造型

木雕曲颈琵琶上面并没有发现装弦的痕迹

因此并不能用来演奏

它是模仿隋唐五代时期的胡琵琶所制

也是全国少见的

五代时期曲颈琵琶造型的实物

琵琶竟然还有

直颈、曲颈之分

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

因弹奏时向前弹出去叫“批”

向后挑进来叫“把”

人们根据它的这一演奏特点

给其取名“批把”(琵琶)

学术界普遍认为

古代琵琶分为直颈和曲颈两种

其中直颈琵琶出现于汉代

有四弦十二柱的秦琵琶

也被称作“秦汉子”

△五代·彩绘散乐浮雕中,用拨子弹奏四弦曲颈琵琶的乐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南朝至五代时期

四弦四柱的曲颈琵琶(亦称“胡琵琶”)

成为流行款式

它们是通过丝绸之路

由波斯经过今天的新疆传入中原的

弹奏时

横置胸前用拨或手弹

在敦煌飞天壁画和云冈石窟的石刻上

都能看到乐师手上弹奏的曲颈琵琶

△隋·绘彩陶伎乐女舞俑中手持曲项琵琶的女俑,河南博物院藏。女乐俑双腿跽坐,头梳盘桓髻,黛色长眉,凤眼朱唇,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浅浅的笑意。怀中横抱曲颈四弦琵琶,表情自然投入,似有悠扬的乐曲从其手中流泻而出。

到了隋唐时期

琵琶已成为乐器的首席

演奏师也享有极高的地位

宫廷妇女亦喜欢弹奏琵琶来进行抒怀

将其视为雅事

△《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中弹曲颈琵琶的女子,五代·顾闳中(传),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

中国器乐演奏的传统源远流长

早在上古时期

中国人就将传统古代乐器

以制造材料的不同而分为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称为“华夏八音”

△新石器时代·贾湖骨笛,河南博物院藏。

8000多年前

贾湖古人经过一点点地尝试和修正

造出了五孔的、七孔的甚至八孔的骨笛

创造了中国古代音乐起源的神话

△新石器时代·陶埙,浙江省博物馆藏。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

因其音色荒古浑朴、苍凉哀婉

而被称为“立秋之音”

△汉·龙纹漆木瑟,长沙简牍博物馆藏。

瑟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

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由于音乐表现力丰富

秦汉时期

瑟成为雅乐的主要乐器

△战国·曾侯乙编钟,湖北博物馆藏

编钟,是由大小渐次的青铜钟

相编而成的打击乐器

战国早期的曾侯乙编钟

音域跨五个半八度

中心音域内12个半音齐备

今人所听音乐几乎都能演奏

证明了在战国早期

中国就已有十二律的实践

当年古人曾侧耳倾听的乐曲

并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消失

现在,人们仍可以欣赏一些传世的古乐

并感受到蕴含在音乐中的深厚文化底蕴

和独特的东方审美情趣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布于 2025-08-25 05:13
收藏
1
上一篇:大桥“琴弦”升级,新国标赋予“防抖神器”新使命! 下一篇:钢桁梁整体节段安装技术,一次性实现高效、精准的工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