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琴艺术与易理精髓,004琴音之韵
我们来聊聊斫琴聊琴004期中“琴与易”这个主题。
这个主题很有意思,它将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经典《易经》(易)与同样充满哲学意蕴、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的古琴联系了起来。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附会,而是存在着深刻而内在的关联。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琴与易”:
1. "宇宙观与哲学基础的共鸣:"
"《易经》的核心是“易”:" 变易、不易、简易。它揭示了宇宙万物处于永恒变化之中(变易),但其中蕴含着不变的规律和原理(不易),并且这些规律和原理可以通过最简单的符号(八卦、六十四卦)来概括和说明(简易)。
"古琴的审美追求:" 古琴的制作和弹奏同样蕴含着这种哲学思想。琴体结构(如伏羲式、仲尼式等)的演变,是对不同时代宇宙观、人伦观的反映,是对“不易”规律的遵循和探索。琴弦的排列、琴徽的位置,虽然有其定法,但也允许斫琴师和演奏者根据感悟进行调整,体现了“变易”的灵活性。弹奏古琴讲究“清、微、淡、远”,追求一种简约、自然、含蓄的意境,这与《易经》中“大道至简”的思想高度契合。
2
相关阅读延伸:斫琴聊琴004琴与易
看很多资料都把古琴与易经联系起来,意思就是用易经知识来解读古琴的构造。个人感觉网络文抄公太多,也基本不过脑子的多,所以基本考虑不信。最早的琴故事,大都在春秋时期,那么说明一个问题,琴的运用,在夏商两个时期就展开了,发展到周朝,基本成形,一是琴体成型,二是音乐理论成型,三是有了乐谱。这个时期,估计也是为五弦琴成为七弦琴的根本。再然后,儒家学派,进一步的发展规范了古琴体系,并借古琴神秘的势加持门派的圣人道影响力。关于易经,前期觉得只是为了平行记录春夏秋冬循环的自然现象(如雨雪,旱涝,冷热),以及植物生长(播种,收获)情况,便于人类参照某个时间段里正确生产生活。分门别类,才有了水木金火土五行,五行应该就是五个方面,猜测一下,这水一定是说预防洪水这类,木应该是指果实这类吃货情况,土应是指地里农作物的种和收,金应该是指没事只管娱乐吃的这类。当然哈,抛砖而已,瞎猜不负责。随着不断发展,文字成形,自然就能说细了,有了分类还有了多象,然后发展又复杂了,再然后分科了,演化成多个领域的易。最后是此易非彼易,但凡一概而论就错了,无论多么牵强,也解释不通。所以,这个古琴的演化中,五根弦,对应了五行,后来也对应了五音;而徽位,对应了一年十二月,也对应了十二音律,还对应着特色音位,还有很多牵强附会上去的东西。看似复杂了,只认一个理就简单得很,个人来说了解就行,没必要纠结懂多少。关于古琴的形制,就是除了安装弦这区域不说,整体它会象形,比如大鸟大虫,比如小官装扮的人,比如像竹节像蕉叶,比如像口钟像把剑等等,很多很多,但凡像什么就怎么理解其型并着重个性特征就可以,因为这涉及一个琴不用时的放置问题,倒置还是顺挂,视觉也有审美,还有考虑某种特别的忌讳这类。还有就是标准琴长度,其实更多的缘由应该是考虑弦长影响音色,这个长度的弦应该是能产生最合理的音色。不适瞎编臆造的,而是通过很多实验最后采用的。假设斫琴师有公关精神,也许可以打破常规,不过,墨守成规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