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谱溯源,揭秘其发明者及沿用至今的奥秘

五线谱并不是由某一个特定的人“发明”的,而是一个逐渐演变、完善的过程,是音乐记谱法发展史上无数音乐家、学者和僧侣智慧的结晶。
"五线谱的起源和演变:"
1. "早期记谱法:" 在欧洲中世纪早期(大约公元9世纪以后),为了记录宗教圣歌,人们开始使用各种记谱符号。比较早期的有“圣歌记谱法”(Neumatic notation),它使用线条和不同的符号来表示音高和相对时长,但并不精确。 2. "方格谱(Square Notation):" 大约从11世纪开始,方格谱逐渐流行。它使用四条或五条平行的横线,并在某些线上或线下放置不同的符号(如字母、形状各异的符号)来表示音高和节奏。方格谱比圣歌记谱法更精确,能够记录更复杂的音乐。 3. "阿尔伯格记谱法(Albéric Notation):" 12世纪时,法国的圣本笃僧侣阿尔伯·德·弗莱吉斯(Abbot Alberic of Reims)对记谱法进行了重要改进,他首次在方格谱中使用了"升降号(♯, ♭)",这使得记录半音变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扩展了记谱法的表现力。 4. "现代五线谱

相关阅读延伸:五线谱是谁发明的?我们为啥一直用它?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听到、看到的音乐作品,为什么几乎都用“五线谱”来记录?为什么不是简谱、数字谱、还是像吉他那样的六线谱?

这个你在初学乐器时被要求“必须掌握”的东西,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经历了千年的演化,是一套为了精准记录“声音”而不断优化的视觉系统。今天,我们就来讲清楚这个冷知识背后的真相。

一、音乐最初是“口口相传”的艺术 在人类最早期的文明中,比如古希腊、古埃及、印度,音乐并没有被“写下来”。它只能靠记忆、靠练习、靠一代一代的传承。

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音乐记号”,是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古希腊“字母谱记法”,它用字母或符号标示出大致的高低变化和节奏走向——但无法记录确切音高、节拍和时值。

这就像给你一张地图,却不告诉你具体的坐标、距离和方向,参考价值有限。

二、中世纪教会:谱子的诞生地 进入中世纪,天主教会逐渐成为音乐的主要保存与传播机构。每天清晨,修道院里的僧侣要唱“格里高利圣咏”,但这些复杂的曲调如果不记录下来,就极容易遗失或传错。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早的“谱号”出现了,叫做“聂乌玛谱(neumes)”。它用一些点、线和符号,提示歌者是向上、向下、还是保持不变。

但问题是,它仍然不能精确记录“唱哪个音”。音乐仍旧处于“靠记忆复刻”的阶段。

三、五线谱的开端:修士圭多的革命 这位改变历史的人叫做圭多·达莱佐(Guido d'Arezzo),一位生活在11世纪的意大利本笃会修士。

他提出了一个天才的想法:用“横线”来固定音高。

他首先在羊皮纸上画了一条水平线,并标上音高(如F线),用红色表示;

再加第二条线(如C线),用黄色表示;

慢慢扩展成了“四线谱”;

并设计了一种唱名教学法,即:ut-re-mi-fa-sol-la(源自《圣约翰赞歌》首字母),也就是“首调唱名法”的起源;

这一改革,让音乐不再只是“口传心授”的艺术,而成为了可以复制、传播、校对、演进的系统性符号语言。

四、为什么最后定格成“五线”? 后来,四线谱逐渐扩展成五线谱。

五条线+四个间,共九个清晰位置,可以覆盖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对人声与大多数乐器都足够;

利用“加线”,还可以向上下延展;

比四线更灵活、比六线更简洁;

因此,五线谱成为最优解。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五线谱逐渐普及。在印刷术发展之后,它更是迅速成为欧洲音乐创作、教学、表演的标准。

五、为什么今天我们还在用这套“中古世纪”的系统? 虽然音乐科技不断进步,今天已经有MIDI、DAW、数字谱面编辑器等先进工具,但五线谱依然牢牢占据中心地位。

原因有三:

高度表达力:五线谱能表达音高、时值、节奏、强弱、力度、表情、演奏技法,适配独奏到交响规模;

全球共通语言:只要识谱,无需翻译,全世界乐手都能“看谱即演”;

专业级结构:五线谱支持复调、对位、多声部、调性转换等复杂写作;

甚至,很多MIDI和作曲软件,如Sibelius、Finale、MuseScore,仍然以五线谱为最核心的写作界面。

六、为什么不是简谱、数字谱、六线谱?

简谱虽然简单直观,但难以表达复调音乐,几乎无法用于交响配器或复调结构;

六线谱虽然对吉他手友好,但不具备跨乐器普适性,也无法标记音值与表情;

钢琴“数字谱”或图形谱系统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而五线谱,已经被证明在“表达力”、“兼容性”、“传承性”三方面具备全面优势。

七、未来会改变吗?

或许有新技术出现,比如直接用AI识别音高音值生成谱面,或者VR谱面互动教学系统,但作为通用的音乐书写语言,五线谱短时间内不会被取代。

甚至可以说,五线谱就像“汉字”、“拉丁文根”、“阿拉伯数字”一样,已经成为文化结构的一部分。

八、为什么我们还在用五线谱?

它不是最直观的,却是最全面的。 它不是最简单的,却是最稳定的。 它来自一位修士的理性尝试,却让整个人类音乐文明得以留下无数不朽之作。

今天,你看到的每一页巴赫、莫扎特、马勒的总谱,其实都在传承圭多那一笔红线的光辉。

所以,我们还在用它。

发布于 2025-08-18 21:13
收藏
1
上一篇:吉他手慎行,揭秘20种自毁人脉的作死行为 下一篇:最伟大的作品钢琴谱原版揭秘,周杰伦倾情教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