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电影节奏,我们该如何精准给电影打拍子

给电影打分(或评价)时,讨论“电影节奏”(Rhythm)是一个非常关键且能体现你电影理解深度的方面。电影节奏不仅仅指影片的时长,而是指"影片信息呈现的速率、剪辑的快慢、场景转换的频率、情绪的起伏、叙事的推进速度"等一系列动态元素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整体感觉。
以下是如何具体讨论和分析电影节奏,并据此给出评价的一些建议:
"1. 识别和分析电影节奏的构成元素:"
"剪辑节奏 (Editing Rhythm):" 这是最核心的元素。导演如何剪切镜头?是快速切换(跳切、快速剪辑),营造紧张感或信息过载?还是缓慢切换(淡入淡出、平滑过渡),营造沉思、浪漫或从容感?长镜头的使用也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强调现场感和沉浸感。 "场景长度与数量 (Scene Length & Number):" 单个场景持续多久?一部电影有多少个场景?场景之间的转换是频繁快速还是疏密有致?这直接影响观众的注意力分配和观影体验。例如,连续短场景可能制造焦虑,而冗长的场景可能让不耐烦的观众失去兴趣。 "叙事节奏 (Narrative Rhythm):" 故事信息是密集抛出,还是层层递进?情节是跌宕起伏、高潮不断,还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悬念的设置和

相关阅读延伸:我们该怎么给电影打拍子——谈电影节奏

星期五言:电影节奏不同于音乐节奏那般好辨识,是因为它向来是一门综合艺术——其涵盖了音乐、戏剧、色彩、镜头、蒙太奇剪辑等众多构成因素。因此,要抓住电影的“拍子”需要的不光是耳朵,还有眼睛和脑子。

根据电影构成因素的特性,本人把电影节奏分成叙事节奏、剪辑节奏、情绪节奏三部分。

那么谈电影节奏对“看电影的人”是必要的吗?这也许对纯娱乐型观众未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抓住电影的节奏能帮让你的观影过程变的更有意思,让你品到电影里更多的东西,当然也能扩宽你看问题的角度。至于对想要创作电影的人来说,无疑,学会给电影“打拍子”是必须的!

第一部分:电影的叙事节奏

在谈电影叙事节奏前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商业类型片和反商业类型片。笼统地说,前者的叙事通常是递进与模式化的(如所有好莱坞大片),而后者则是散文式与意识流化的(如所有戛纳电影节体系下的电影)。带着这一概念的区分,我们来看电影叙事出现的几种常见的“节奏型”(按从大到小划分)——

1、三幕与两个情节点

几乎所有好莱坞商业片(类型片)都是“三幕剧”,即开端(建置)、中段(对抗)、结尾(结局)。三幕剧中间通常夹着两个情节点,起一幕向下一幕转折过度的作用。举例说明,今年年初斩获奥斯卡多项大奖的《黑豹》就是典型的三幕剧——

电影开端部分(几十分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幻世界:几个能文能武的人、一群离群索居的种族、一个世外桃源……

我们把这种东西称为“建置”,从结构角度来讲,它相当于导演在为接下来的故事讲述做布局,这个布局包括人物布局、社会背景布局、人物关系布局等等;

布完局干嘛,当然是造矛盾冲突了,导演会让布局下的人物产生对抗,这之间会有一个情节点出现,比如说某个宁静的生活被某个大反派的出现而打破啦 ,某个人在完成某个任务时发生了意外或误入死胡同,从而得完成另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啦……

中段对抗中自然会产生一个对抗高潮,体现在好莱坞大片中就是“大Boss”的出现(或者是两个最关键的人物走到了一起,形成最后对峙)。

这个高潮完事后不代表电影就完事了,总得有个结局,这个结局有时会被业内人士美其名曰“故事的升华”,但说白了就是造一个“大团圆”好让观众开开心心地离开电影院。于是,我们看到了《黑豹》那个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完小家护世界这个大家的结局。

有关电影《黑豹》的详细解读,请参看“星期五文艺”另一篇文章:《为什么美国人在《黑豹》里甘当“千年老二”》

纵观全球主流商业类型片,没几个离开这种三幕模式框架的。这种模式的技巧性与套路性不是我们本文要探讨的东西,我们重点说它产生出的“节奏感”——

注意:在这种“三幕”框架下的电影节奏一定是递进和渐强的!换句话说:商业类型片第一幕开端的矛盾冲突一定不能抢了第二幕高潮的矛盾冲突,而第三幕结局的思想高度也一定不能亚于第二幕的思想高度。

我们曾在上上个周写过关于《少年的你》的评析文章,这部电影是绝对的商业类型片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它第一幕的那些关于校园霸陵的戏即便再现实残酷,也不会抢了第二幕的爱情高潮戏的!(详情点击 电影犯罪较现实犯罪之差别:六问《少年的你》)

另外补充一点,这种“三幕+两个情节点”的节奏模式通常还会在开端几分钟内加一个“视觉重音”,这有点像贝多芬“命运”开端的那四个音——“当当当党”,起到吸引眼球作用。(在此不举例了,几乎所有好莱坞大片开头5-10分钟都如此)

当然,这个“三幕+两个情节点”的节奏大框架由于时间间隔太远,不足以产生节奏风格,于是就需要导演在每个小段落戏份上设置“节奏点”了。

而这个节奏点,通常就是“提问题”与“解答问题”——

2、提问题与解答问题

如果你经常看那种章回体小说,或者听评书,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这样的问句:

某某人是何许人也?他如此这番意欲何为?预知后来如何,请听下次分解……

这便是构成故事的框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构成故事的“节奏点”。

当然电影讲故事也基本是这样的,它用的不一定是第一人称旁白,可能是通过人物对话或是人物动作表现出来的。我们拿前不久上映的《双子杀手》做例,这部电影再明显不过地用了这种“问答式”的节奏推进了电影剧情向前发展——

电影一上来的地铁暗杀戏,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人是干嘛的?答曰:美国特工
之后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他接下来要干嘛?答曰:要退休、金盆洗手

接下来一路问题走下来,如:那波来暗杀他的人是谁?那个跟他长的一模一样的人是怎么回事?暗杀者背后的老板到底有什么惊天大阴谋……

注意,这种“问答式”的节奏点在电影中再清晰不过了(甚至演员都直接说了出来),这绝不是随来之笔,它是非常工整有规则的节奏型,就像摇滚、流行乐里的“咚呲哒呲”。

这种“咚呲哒呲”在增加了故事趣味性的同时,也让观众观影不会走神,不需太累太费脑子就能集中精力。

3、“游戏攻关式”节奏

夹在问答式节奏与三幕式节奏之间还有一个“游戏公关式”节奏。他自然跟我们小时候玩的单机有戏很相像——每一关设关卡、过关晋级、场景按每次通关不断变换……

这种攻关式的节奏型再典型不过的范例就是《盗梦空间》了,整部电影与其说是在讲故事,倒不如说是在通关:一关比一关难度大,一关比一关节奏加强,一关比一关接近“结局”……

▼说到此我们可以对以上的类型电影节奏做个总结了,概括的说就是:

一个三幕的大节奏、数个场景通关的段落节奏、无数个问答式的小节奏,这便是构成类型片的“节奏型”。

抓住这些节奏,你会发现一部主流电影的节奏其实是很模式机械化的,当然,这对大众也是屡试不爽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那些反商业类型片的节奏都是怎样的——

4、散文式叙事节奏

上学时我们都写过游记作文,写的人通常会先把去往目的地前路上的景色描写一番,到达目的地后,除了主要事件外,我们还会描写一些意外看到的人或事……当然我们还会把归途时的心情记录一番……

这是典型的散文式的思维模式——归途的夕阳跟旅游的目的地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我们偶遇的那些人情风貌也不是提前设定好的,换句话说,它们不是为主题服务的,也没有什么先来后到的递进关系,它们随自然发生而发生。

欧洲很多电影便是这种散文式的思维结构,自然它们的节奏也是块状式的并列关系。我们来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蚀》做例,它是典型的散文式叙述:主人公没什么目的动机,就是瞎逛游,这串串那串串,电影也随主人公一会回了家,一会儿去了朋友家,一会儿在股票交易所溜达找人……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去哪!

▲《蚀》剧照,1962

(关于《蚀》的文章请阅读:经典 | 安东尼奥尼三部曲:寻找《蚀》的真正主角)

这种散文思维自然不可能产生商业类型片那种高潮,结局也都是开放式的,没有什么固定的价值观植入,它需要观众自己思考琢磨,产生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于是,这种没有节奏重音,没有节奏大框架的电影,其节奏势必比较松散,会大大降低观赏性与娱乐性。观者也不容易精力集中。

如此是不是我们就不需要“散文式电影”了,我认为问这个问题就像在问我们是不是只需要在家睡觉做梦而不需出去面对现实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好的商业片能让我们在90分钟内受益,但他不一定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受益。而一部好的散文式电影可能会让我们在荧幕前睡着,但它可能就是我们的生活。

5、意识流节奏

意识流节奏是散文式节奏的变体,它表现的更主观、松散化了。我们来看1979年的《爵士春秋》,与安东尼奥尼《蚀》不同的是,此片情节几乎是以主角主观意象推动发展的。

▲《爵士春秋》剧照,1979

换句话说,电影等于主角想到哪(或者说导演想到哪)下一个场景就会剪辑到哪,没有任何的“戏剧”逻辑可言。因此,看这部电影的节奏会让人感觉到处都是“变奏”,像是“自由爵士”的拍子,让人找不到北。

第二部分:电影的剪辑节奏

欧洲人称“电影剪辑即蒙太奇”。蒙太奇是什么东西呢?笼统的说它是两个孤立的画面连在一起产生了新的含义或感官倾向。

当然这种画面的组合是通过“剪辑”来完成的。举个例子:我们用主观视角剪辑一个男人瞭望沙滩看到的东西,试想,如果我们剪辑进一个比基尼美女的特写,我们会怎么看这个男人,如果我们剪辑进一个沙滩的拾荒者,我们又会怎么看这个男人?两者画面组合会让我们对这个男人的为人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因此,我认为,从讲故事角度来说,剪辑是一种强烈的创作者主观意识的强加,必须慎用。

关于蒙太奇剪辑不是我们本文要论述的主题,暂不多说。那么剪辑抛开蒙太奇的概念,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呢,我认为那就是它在节奏上所起的作用了!带着以上认识,我们来看电影的剪辑节奏——

1、剪辑的速度

剪辑速度的快慢与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速率是成正比的,同时,在一部电影总时长一样的情况下,剪辑速度越快,剪辑越频繁,他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我们拿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与黑泽明的电影为例作比较,显然两者的观众感受到的电影节奏不在一个频道上(剪辑风格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

小津安二郎电影的剪辑频率本身就很少,他使用的是大量的长镜头(固定镜头),表现的多为家长里短的琐事,人物戏以对话为主。(更接近纪录片)

▲《东京物语》剧照,1953

而黑泽明的电影以动作为主,往往一个完整动作的完成伴随着一组镜头的组合剪辑,而一场戏的完成则更是有数不清的剪辑镜头。(更接近蒙太奇)

▲《七武士》剧照,1954

两种剪辑频率和速率也直接影响了观者的情绪感受:一个温和松弛,一个紧张刺激。

当然,信息量大小跟电影质量没关系,它因题材内容不同而不同。比如说那些经济、法律类电影,如《大空头》,导演在130分钟快速的剪辑中塞进了大量的经济学概念的解释……详情请看“星期五文艺”另一篇文章:拿摇滚普及经济学?《大空头》就这么干了!

2、剪辑的差度

这里的“差度”指的是镜头前后的景别、角度、色彩、场面的反差。这种反差主要起的还是蒙太奇上的作用,比如说:一个人的中景镜头剪切至他的特写表情,这跟剪切至他的全身近景镜头产生的戏剧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而这点单从节奏的感觉上来讲,它相当于加强了重音,使剧情的节点更清晰化,让导演想表达的戏剧性更强了。

3、MV式的剪辑

电影发展至今,越来越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被融入到了电影故事中,这其中就包括音乐MV式的剪辑。

MV式的剪辑在不影响故事讲述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了电影配乐与镜头画面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试听效果,而这种视听所产生的强烈的音乐节奏感无疑加强了整部电影的观赏性与美感。

▲《社交网络》剧照,2010

奥利佛·斯通、大卫·芬奇、大卫·林奇、亚当·麦凯这些导演便是最擅长使用这些手法的人。比较典型的代表电影包括《天生杀人狂》、《社交网络》、《迷失的高速公路》、《大空头》……

4、意识流式的剪辑

意识流剪辑等同于意识流的叙事方式(前问提过),代表电影包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迷幻演出》、《爵士春秋》、等等。这种意识流的剪辑方式也包括一些幻觉段落的剪辑(多为吸毒后或精神崩溃后),如《逍遥骑士》、《恐惧拉斯维加斯》、《内陆帝国》等等。

▲《恐惧拉斯维加斯》剧照,1998

第三部分:电影的情绪节奏

电影的情绪节奏相对于前面讲的叙事节奏与剪辑节奏,不太容易被观众所意识到。但反过来讲:一个导演编剧能否把控好情绪节奏,直接影响到观众买不买账,它对创作者是绝对重要的!

那么情绪节奏到底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它说白了就是“酝酿某种情绪的时长”。我们以下用几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电影里情绪酝酿的效果性。

(注:我们在此不谈情绪酝酿手段高明与否,只说它可能对观众造成的影响)

1、暴力美学片的情绪酝酿

暴力美学片中的暴力何来的“美”,很简单,就是情绪酝酿出来的!

▼先看萨姆·佩金帕1971年的《稻草狗》:

电影讲的是一对夫妻回乡度假,结果被一群当地小流氓骚扰欺负,最后夫妻俩绝地反击保命的故事。

电影最后的大反击其实只占总时长的一小部分,而剩下的大部分在演什么呢,没错,在演小两口受欺负、忍气吞声,在演其他那些小流氓无赖怎么仗势欺人,怎么占小娇妻的便宜……这便是一种情绪酝酿,它让观众看了憋着一股气,最后再给你爆发出来。

▲《稻草狗》剧照,1971

在欧美这类电影很多,从类型片到反类型片几乎都有,昆汀电影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是由这种情绪酝酿的段落构成的,详情请参看文章:“昆汀”电影到底极致在哪?)

当然几乎所有美国丧尸片也都涵盖了这种情绪的酝酿,试想:一个丑陋的丧尸向你走来,直到他要张口咬你的时候,来个爆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短暂的情绪酝酿与情绪发泄。

情绪酝酿的长短产生了一种情绪节奏,而这种节奏能牵引着观众的情绪忽上忽下、忽冷忽热,乃至观众忽上忽下忽冷忽热时间的长短与频率……

2、欧式艺术电影的情绪酝酿

有些电影”情绪“是给你酝酿出来了,可最终却没让你发泄出来,因为它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是没有答案的,同时也是接近现实的。说的便是那些让大众头疼的欧式电影。

于是这类电影便会造成一种通篇让人压抑、憋屈的效果,从节奏的角度来讲,它没有了最终的固定结局,没有了发泄的靶心,那么就等于他没有了节奏或者说没有能让人识别的节奏重音。看这种电影势必会让纯娱乐型的观众累脑子。伯格曼就是拍摄这类电影的典型代表。当然也包括所有叛逆的反商业类型片的”欧式导演“。

▲《处女泉》剧照,1960

关于”欧式电影“的概念,请参看文章:《欧洲电影风格浅析与概览》

3、国产电视剧的情绪酝酿

“星期五文艺”很少拿国产电视剧说事,因为国产电视剧实在没什么可以让我们说的,但这次例外!

你不得不佩服国产电视剧情绪酝酿的本事!想想那些抗战神剧、宫斗神剧是怎么能演上七八十集的,原因很简单:它不让坏人早死,也不让好人早得好报,它靠你!靠到你气急败坏地要赌气看到最后一集的爆发和大团圆!有人说这叫“美学的暴力”,没错,这就好比有人跟你借了钱,如果他一直不还你,你就得一直跟着他,哪怕到天涯海角!

这种高明的手法也就国产电视剧导演和编剧能干出来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地塑造着蓉嬷嬷、狗汉奸、小鬼子的角色,为的就是控制观众的情绪。我觉得西方那些暴力美学导演看了都得汗颜!

用节奏的概念来形容,我觉得这些片子只能是重低音的士高了!

四、总结

最后对本文做个总结吧,笔者看电影找“拍子”的方法很简单,概括为几句话就是:

1、先看叙事上大节奏,也就是一部电影是否有那三幕(开端、中段、结局),如果有,那就是商业类型片的节奏型,如果没有,那八九不离十是散文式的节奏;

2、找完大节奏再找剪辑的节奏。其实这个不用找,听和看就能知道了,剪辑的快慢疏密一目了然;

3、最后看完电影要总结自己在整部电影中的情绪波动——是睡着了,还是全程亢奋,还是忽冷忽热……把所有这些情绪点连成一条线,没错,就是电影的情绪节奏了!

发布于 2025-08-07 04:13
收藏
1
上一篇:七台河公安,多措并举,巧打组合拳,共筑平安防线 下一篇:声动人心,揭秘有声演播旁白的高效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