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篷车”助力打通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乡村带来诗意与远方

打通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这个“大篷车”让村庄拥有“诗和远方”——这个表述非常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画面感。它精准地捕捉到了“文化大篷车”项目的核心理念和成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表述:
1. "“最后一公里”是痛点:" 指的是优质的文化服务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剧场、展览等)往往集中在城市或县城,难以触达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偏远乡村。这造成了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让乡村居民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待遇。 2. "“大篷车”是解决方案:" “大篷车”象征着一种灵活、移动、可及的文化服务模式。它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村寨社区,将文化服务“送上门”。这种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 3. "“诗”是精神滋养:" 乡村生活往往以实用、繁重为常态。“诗”代表着审美体验、精神追求、文化熏陶。文化大篷车带来的可能是图书、戏剧、音乐、舞蹈、展览、讲座等,这些活动为村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体验多元文化的窗口,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了生活品质。 4. "“远方”是视野拓展:" “远方”不仅指

相关阅读延伸:打通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这个“大篷车”让村庄拥有“诗和远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

不久前,在海上航行4小时后,方诗琪随着“浙版·全民阅读大篷车”(以下简称“大篷车”)来到浙江舟山嵊泗列岛。她是浙江出版新时代青年宣讲团的成员,在嵊泗菜园镇青沙村,她开启了自己在“大篷车”之旅中的第16场宣讲。

过去半年,方诗琪跟随“大篷车”,足迹遍布浙江丽水、衢州、舟山等地的25个县(市、区),行程达4000余公里。从群山叠翠的浙西南,到波澜壮阔的东海岸,她和宣讲团的伙伴们一起,走进农家书屋、文化礼堂,步入乡镇学堂、社区广场,进行着一场“书香长征”。

“浙版·全民阅读大篷车”活动现场。活动方供图

自2024年年底启动以来,“大篷车”将图书市集、文艺演出、图书捐赠、阅读推广和理论宣讲、主题图片展等“五位一体”综合文化服务送到全省基层末梢端,惠及群众13000余人次,书写了“绿水青山”与“精神共富”交融的新篇章。

如何让讲述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是宣讲员们工作的关键。在方诗琪看来,以本职工作为着力点,找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让乡亲们“听得懂”又“听得进”。这也是很多宣传员的努力方向,他们学讲当地方言,深入了解各个村镇的历史故事、特色产业,在泥土中锤炼宣讲功夫,耕好面向群众讲好浙江故事、中国理论的“责任田”。

“浙版·全民阅读大篷车”活动现场。活动方供图

在丽水庆元县大济村,方诗琪用庆元香菇的发展案例讲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衢州龙游县官村村中,宣讲员王曼霏以当地皮纸为引,述说这项传统纸类在现代出版业中焕发的新生;在舟山定海新建村,宣讲员王力明用一曲吉他弹唱,唱出了美丽乡村的共富蝶变,赢得村民阵阵掌声

在衢州衢江区廿里村农家书屋,村民姜建珍把玩着宣讲员带来的非遗文创。“我以前没有接触过文创方面的知识,听了今天的宣讲,很有启发。”她指着书屋墙上挂着的剪纸作品说,村里正在积极推动“廿里剪纸”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这些知识正好能派上用场。

宣讲之外,村民的日常生活因知识的传播,发生着显著变化。作为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对口帮扶村,开化县田畈村早在3年前就聆听过宣讲员们的讲述。再次回到田畈村,大家发现,现在这里家家户户都建起鱼塘。开化特有的清水鱼,已升级为助力“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共富鱼”,更化身当地文旅推介的“金名片”。

“浙版·全民阅读大篷车”活动现场。活动方供图

青年宣讲员们的“书香长征”,只是“大篷车”的一个缩影,是浙版集团文化帮扶大文章中的小切口。近年来,浙版集团深化“新华书店+农家书屋”微改革,开展“千企结千村”帮扶工作,选派6名省级文化特派员深入乡野等,打通了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小小村庄也拥有了“诗和远方”。

如今,“大篷车”的“朋友圈”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相关部门加入宣讲队伍,为全民阅读、书香浙江带来更大增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发布于 2025-08-06 20:14
收藏
1
上一篇:长安镇文化志愿大篷车快闪盛宴,精彩活动持续绽放 下一篇:欢唱大篷车黄绮珊倾情演绎,亮嗓瞬间穿透人心,歌声传递平凡温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