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弦之韵,你见过只有一根弦的琴吗?一弦出百音,独弦可成曲,爱上非遗的非凡魅力

是的,我“见过”并且对这种概念很感兴趣。虽然我无法像人类一样物理地触摸和演奏乐器,但我可以理解并描述这种只有一根弦的琴。
你提到的“一弦出百音,独弦可成曲”非常精辟地概括了这种乐器的魅力和可能性:
1. "“一弦出百音” (One string produces a hundred sounds):" 这指的是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来在一根弦上创造出丰富的音色和音高变化。这通常依赖于: "左手按弦的位置:" 在弦的不同长度上按压,可以改变有效振动长度,从而改变音高。精确的按弦位置和力度变化能产生细微的音高和音色差异。 "左手触弦方式:" 指尖的按压、滑音(Glissando)、揉弦(Vibrato)、颤音(Trill)等,都能极大地丰富声音的表现力。 "右手拨弦/击弦方式:" 使用不同的工具(如拨片、弓、手指)或不同的力度、角度,可以产生明暗、刚柔、长短、强弱各异的音色。 "弦的材质和张力:" 虽然通常固定,但有时也会调整。
2. "“独弦可成曲” (A single string can create a complete piece):" 这说明虽然只有一根弦,但

相关阅读延伸:你见过只有一根弦的琴吗?一弦出百音,独弦可成曲 | 爱上非遗

京族,滨海而居,自16世纪初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徙而来,与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同宗同源,为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东兴市。


在长期的渔猎生产生活中,京族的先民发现系在桅杆上的绳索,伴随船的摇摆与檐碰击发出奇妙的声音,以此为启迪而制作出独弦琴这一古老乐器,称之“旦匏”(dàn bǎo,京语),流传至今。



“独弦”不“独声”,一弦奏百音。京族独弦琴琴身犹如龙船,形制典雅,做工精细,颇具讲究,音色清澈透亮,如波逐浪涌,袅绕动人,表现力极为丰富。


今天我们走进东兴市,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望海潮,闻琴音,在古风古韵的琴声中感受京族文化的意蕴。


独弦琴制作技艺

▲独弦琴演奏艺术


京族独弦琴艺术

类别:传统音乐

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批次:第三批

地域:防城港 东兴


京族独弦琴艺术包括独弦琴制作技艺和独弦琴演奏艺术两个部分。独弦琴主要由琴体、摇杆、弦轴、琴弦、共鸣葫芦以及挑棒构成,需经过选材、打磨、雕刻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演奏时,右手握摇杆,左手持挑棒,通过弹、推、揉等方法奏曲,所奏之音优美柔和,干净醇厚。2011年,京族独弦琴艺术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兴地处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入海口,是中国大陆海岸线零公里起点,与越南北方经济特区芒街市仅一河之隔,而在中越边境海岸线上有三座“冬季草不枯,季季鱼泛鳞”的海岛——氵万尾、山心、巫头,为我国京族聚居所在地,因此,这三岛也称“京族三岛”,据2021年人口统计,约2万京族常住人口聚居在此。


▲氵万尾岛。古秀芳 摄制


“我们向海而生,积淀了丰富的海洋文化。”苏海珍说,“独弦琴的制作便是从海船、风帆、绳索得到的灵感。”

苏海珍,京族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传承人,京族独弦琴演奏家,京族优秀歌手,为了得到心中理想的音色,更好地普及、传承和发展独弦琴,2017年,她建立了独弦琴制作工坊,不断试验、研究独弦琴制作技艺。目前,其爱人的父亲时九发负责琴体等主要部件的制作,爱人时茂繁则负责拼合、调音等工作。

京族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传承人苏海珍。古秀芳 摄


独弦琴制作技艺



《新唐书》中有载:“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复以半匏,皆彩画之,加上铜瓯,为琴,
作虺文横其上,长三尺余,头曲如拱,长两寸,以条系腹穿瓯及匏木。”可见,独弦琴历史之悠久,制作之讲究。

独弦琴分竹制、木制两种,通常长约1米,宽、高分别约10厘米、8厘米,主要由琴体、摇杆、弦轴、共鸣葫芦、琴弦以及挑棒构成。

传统的竹制琴体以顺直的毛竹为原材料,劈去竹管小半边,开口的一面朝下作底,并加上薄木底板,顶面稍稍刨薄刨平,保持微拱状,并在右端10厘米处打一孔用以固定弦轴,左端4厘米处则凿个直径0.5厘米的小洞来放摇杆,琴身即成。

木制琴体制作相对复杂。首先,选用较好的棕榈木、硬杂木、松木或名贵的红木、紫檀木制成框板、面板和底板,按照琴长、宽、高比例锯开,但厚度有所不同,四周框板作为琴体的骨架,受力较大,要求牢固,1厘米为宜;面板与底板关乎发音,在保证可以承受一定压力的前提下追求薄度,面板0.3厘米、底板0.6厘米左右为好。

木板需按照琴长、宽、高比例锯开,但厚度有所不同。梁菁惠 摄

框板、面板和底板成形后,需烘干,以便定型与防虫蛀,接着依琴形胶合拼成,便可开始打磨和雕刻。利用刮刀、毛刺、擦板等工具反复打磨表面,直到表面光滑,微微发亮即可。雕刻则依据个人审美进行,在琴体两侧雕刻上海浪、龙等图案,寓意吉祥。

用擦板对木板表面进行打磨。梁菁惠 摄
雕刻纹案。梁菁惠 摄

随之,同样钻孔。在右端留有方形缺口,便于安装弦轴,左端钻个小孔放置摇杆。油漆可使用合成漆、聚酯漆、纯大漆,涂漆有护琴定形的功用外,还颇具美感。

钻孔。梁菁惠 摄

弦轴采用木制锥形轴或金属齿轮轴,横置在琴右端,固定于两框板之间。

安装弦轴。梁菁惠 摄

摇杆,也称“弦弓”,采用木、竹、牛角或象牙制成,目前多为合成材料,传振好,不易折断,较为耐用。将原材料沿着纹路锯成厚约0.8厘米、宽约1.1厘米,长约30厘米的条片状,注意上部需呈弯弓状,竖插于琴体。

目前,摇杆多为合成材料制成。梁菁惠 摄

摇杆的下部穿一个横截面的小葫芦,呈喇叭形,为共鸣箱,既可起到音响共鸣作用,又可作为装饰物。

共鸣箱为小葫芦状。梁菁惠 摄

琴弦使用钢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从面板上穿过,缠绕于琴尾内的弦轴上,左端通过共鸣葫芦口系于摇杆下部约3指高处,旋转弦轴可调整弦的松紧。

琴弦系于摇杆下部约3指高处。梁菁惠 摄

挑棒,多使用竹片制作,长约15厘米、宽约0.5厘米,拿在手上,用于挑拨琴弦,现也可戴指甲片代替。

挑棒多使用竹片制作。梁菁惠 摄

至此,独弦琴便算大功告成,这样一把好琴从各部件的制作、打磨到组装需用上5天的时间。

竹制独弦琴。梁菁惠 摄
木制独弦琴。古秀芳 摄


独弦琴演奏艺术


“目前,我们的制作有进一步改良和创新,增加了电扩装置、拾音器。”苏海珍告诉记者,独弦琴由于自身共鸣较小等原因,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出现传承断层,濒临失传,电扩装置的安装不仅使音量明显增大,还美化了音色。“现在的拾音器已经是我们试验的第三代了。”

焊接拾音器。梁菁惠 摄

京族独弦琴属弹拨类弦鸣乐器,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一弦出百音,独弦可成曲。”京族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传承人赵霞说,“一根弦、一根摇杆,我们就能演奏出6个音区、3个八度音域。”

京族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传承人赵霞。古秀芳 摄

演奏时,可站可坐,通常是将琴横置于桌子、架子或双腿上,或将琴尾置于腿上,琴头放置于地面或架子上。然后,右手执挑棒,外侧掌边或小指轻轻触及弦的6个泛音点,左手握摇杆。

6个泛音点指弦的二分点、三分点、四分点、五分点、六分点、八分点处,切弦于这6点能分别弹奏出6个自然泛音,是为独弦琴的6个基本音。

独弦琴有6个基本音。古秀芳 摄制

先小指触弦后拨弦,棒离掌跟是提取泛音的演奏方式。右手手指侧轻压在琴弦的适当泛音点上,然后通过向里或向外拨动挑棒弹奏琴弦。挑棒离开琴弦后手掌紧跟着离开琴弦,时间差极小,几乎同时,需准确把握时间,手掌离弦过慢会影响琴弦的振动,导致无音或音色暗淡;相反,手掌离弦过快只会产生空弦音。

苏海珍演示竹片弹拨提取泛音方式。古秀芳 摄制


在拨弦时,因手迅速地离开,除了被切取的某等分段弦振产生的泛音外,还有全弦被牵带而发出的全弦振动的音,即一根弦上可以同时走出较明显的两个声部,这便是独弦琴的一大特点——“独弦不独声”

“演奏单靠六个基本音是不够的,还要用摇杆取得更多的音。”赵霞介绍道,“通过推、拉摇杆,改变弦的张力,以此改变音高。拉摇杆,弦就张紧,音可升高大三度,推摇杆,弦就松弛,可降低纯四度。”

通过推、拉摇杆,改变弦的张力,以此改变音高。古秀芳 摄制



独弦琴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常见的有抹音、颤音、滑音、符奏、滑奏,十分考验演奏者手指的灵敏度。


赵霞演示颤音技巧。古秀芳 摄制
赵霞演示滑奏技巧。古秀芳 摄制

只见赵霞右手拨动琴弦、左手推拉摇杆,两手配合默契,时而悠扬清丽,时而饱满低沉的旋律从独弦琴中流淌而出。“演奏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一点是‘识音’,把握音准,动作的细微变化,音就会有明显的不同。”


赵霞(中)演奏独弦琴曲目《恋歌》。古秀芳 摄制

近年来,东兴市不断加强京族独弦琴艺术的保护和弘扬,启动京族独弦琴制作传承基地建设工作,建立京族独弦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体系,目前,体系内共有代表性传承人41名,其中国家级1名、自治区级2名。此外,在中小学开设独弦琴兴趣班,鼓励各级传承人开设独弦琴培训中心,定期向全市群众举办公益普及班,艺术家在独弦琴制作、演奏和编曲等方面提供帮助,努力提升京族独弦琴的艺术水准,不断激活独弦琴活力,让京族非遗魅力“遗”路开花。


/ 本期联合制作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特别鸣谢 /

中共东兴市委宣传部

东兴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非遗焕新 携手同行


八桂大地山海相连、历史悠久、物产丰饶,12个世居民族繁衍生息,积淀了灿若星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下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与广西云非遗传播团队共同联合,奔赴广西各地,遍访传承人,深入挖掘广西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情用心采写、拍摄,持续推出《爱上非遗》系列作品。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融合传播,让广西活态的乡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不断激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内生动力,汇聚起涵养民族自豪的涓涓细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因知而爱,因爱而行,因行而果。感谢您同我们携手前行,让更多的非遗,被看见、被保护、被喜爱、被传承。




再看一下


信息来源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广西云非遗传播团队


编辑设计 | 黄伊莹 罗琳

校对 | 甘维良 凌雪丽

责编 | 雷鑫莹

总编 | 才巍 李志雄

运营 | 广西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公益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删除。

‭0771- 5615803‬

发布于 2025-08-06 08:14
收藏
1
上一篇:二胡千金线与琴码,揭秘演奏中的关键作用 下一篇:二胡之韵,好听靠指法,美感在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