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谱徽位与徽分弹奏误差解析

在弹奏减字谱时,遇到“徽位”(xī wèi)和“徽分”(xī fēn)这两个记号,确实存在一定的误差来源,主要源于它们的"模糊性"和"依赖性"。
以下是关于“徽位”和“徽分”弹奏时误差的主要原因:
1. "徽位 (xī wèi) 的模糊性:" "定义模糊:" “徽位”通常指一个相对的、大致的音高位置,标记的是在某个调性(宫调)下的“徵”音(或与徵音相关的参考音)。它不是一个绝对精确的频率值,而是一个"功能性"的音高指示。 "相对性:" 它的准确位置依赖于所定的宫音(宫位)或调式。同一个“徽位”记号,在不同的调性下,实际弹奏的弦位会不同。 "听感依赖:" 传统上,确定徽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演奏者的"听觉"和对调式音阶的掌握。演奏者需要根据宫音或其他提示,在弦上找到一个听起来“像徵”的音高。 "误差来源:" "演奏者经验与听感差异:" 不同演奏者对“徽位”的判断标准可能不同,听感灵敏度也有差异。

相关阅读延伸:减字谱徽位、徽分在弹奏时的误差

作者:成公亮

我所打谱的《西麓堂琴统》等琴谱都为明代琴谱,明代琴谱的减字谱只记徽位不记徽分,如左手按七徽六分位置就记写七八,意即“七徽八徽之间”,而非七徽八分,弹琴者凭目光和听觉会找到七徽六分的位置。记录徽分是清初徐青山《大还阁琴谱》的发明,他把徽位之间分为十等分,琴谱上直接记录七徽六分为“七六”、十徽八分记录为“十八”等等。

那么在琴弦音高调准之后,左手手指按谱上所示徽分按音,音高一定是完全准确的了?不,有误差,音位越高,误差越大,到上准的误差甚至大到四分子一、三分之一音,有时竟达半个音!那么,乐谱所示之徽分既有 “名不符实”之虞,原因何在?弹琴者如何适从?只要不写错徽位,弹琴者对徽分记录的精确与否并不十分在意,因为弹琴时目光的斜视角度看徽位并细至徽分会有误差,眼睛本来就只能看个大概――这是其一;古琴的琴弦与琴面有距离,左手按弦后琴弦的张力加大,发音会偏高。而减字谱记录的徽位是按照琴弦的弦长比来设定的,这样的设定并不把按弦后琴弦张力的误差计算在内(泛音不需向琴面按弦,不会改变琴弦张力,因而没有误差)。这时在“下准”误差极小,“中准”渐至“上准”的五徽、四徽处误差越来越大(不同的琴的琴弦与琴面距离高度不一,误差的大小也千差万别),若完全按谱上标记的徽位、徽分按音,弹奏出的音一定偏高。弹琴者应该对这种误差心中有数,在按弦时凭听觉调整位置而取得音准,调整音高本来就是必须的――这是其二。

所以,即使是准确的徽位、徽分记录,在“准确的”弹奏中也会有误差,那么对于一个有音准辨别能力的弹琴者来讲,在弹奏时左手能不能按在准确的音高位置上,主要是依靠耳朵的听觉而不是用眼睛看谱面上的徽分来分辨。古人记录减字谱采取一种“粗疏”、“简略”的概念主要是在节奏的表达上,在徽位的记录上自然也会有所反映。

早在明代《西麓堂琴统》等只记徽位不记徽分的琴谱中,十一徽在按音弹奏时左手并不按在十一徽,而是按在十徽八分的位置。关于这一点,《西麓堂琴统》卷之四“调弦法”上指出:“此弦按十一徽调之不应,盖在第三弦十一徽微上而应也,谱中欲写十一徽微上字,恐太繁,故于此重辨使学者知之。” 在古琴徽分记谱法尚未发明的明代,这里的十一徽实际上应为“十一徽微上”,即按在十徽八分位置,这种情况还涉及到八徽要按在七徽九分位置,如《梧冈琴谱·文王操》等这种发生在十一徽、八徽上“名不符实”的情况的其它明代琴谱都没有象《西麓堂琴统》那样详加说明,而成为一种大家都知道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即使不知道这种记谱中 “名不符实”的原由,弹琴者也会因这一音的空弦按音的应和或者音乐感觉来修正“调之不应”的按弦位置。《西麓堂琴统》二十五卷的《明君》是非常少用的外调定弦――间弦调定弦。在这个特殊的弦调上,第八段某些在两徽之间下准的音位亦有作“粗疏”、“简略” 的记录,如十二徽十三徽之间的音(靠近十二徽)记为十二徽……,我想这也可能是因为十二、十三共有四个字符,已不能适应减字谱的记写习惯了,只好写上十二徽这个近似值的位置。所以,古谱记录的“粗疏”、“简略”,不仅仅表现在节奏的表达上,徽分的记录也早就有此类倾向。

无论是明代或是清代的琴谱,弹琴人在操缦过程中,按音的准确与否,主要应依靠耳朵的听觉而不仅仅是用眼睛来分辨――这也是徽分记录“粗疏”甚至“名实不符” 能不知不觉地被接受,能行得通的原因;也是历来一些琴谱徽分记错却长期不被发现不被纠正的原因。


七弦古琴网微信号:guqin88



发布于 2025-08-05 10:14
收藏
1
上一篇:一文教你如何挑选心仪二胡,专业指南助你轻松入手 下一篇:揭秘,你可知道木吉他如何快速开声?高效技巧大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