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中医脉诊精粹,常见脉象特征、主病与手感归纳解析

这是一份关于脉诊历代名中医常见脉象特征的总结,包括主病和手感要点:
"脉诊概要"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通过触摸患者手腕桡动脉搏动,感知脉象的位、数、形、势等变化,结合其他诊法,以判断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的一种诊断方法。历代名中医在脉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多种常见脉象及其特征。
"常见脉象特征、主病与手感归纳 (历代名中医经验)"
以下总结历代中医(如张仲景、王叔和、脉家、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叶天士等)对常见脉象的描述:
1. "浮脉 (Fú Mài)" "特征:" 轻取即得,重取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浮于水面。 "主病:" 表证 (外感病初期)。若浮而有力,多表实证;浮而无力,多表虚证。 "手感:" 用指力轻按即可感知脉搏,稍加重指力,脉搏感明显减弱但不消失。
2. "沉脉 (Chén Mài)" "特征:" 重取始得,轻取不应。如石沉水底。

相关阅读延伸:脉诊一文总结,历代名中医的常见脉象的特征、主病、手感归纳!


还在死记硬背28种脉象?

历代名医早就划出了重点!

2025年中医界的学习焦点,又回到了脉诊基本功上。

浮、沉、迟、数、滑、涩、虚、实——这八种纲领脉象,才是临床入门的真正捷径。

死磕繁杂脉诀不如抓牢核心,脉诊的实用价值就藏在这基础八脉的精准辨识中。

脉象分类历来是难点,古人早就意识到这点。

崔紫虚、李濒湖等人编订《四言脉诀》试图化繁为简,《冯氏锦囊》后续增补却陷入详略失当的困局。

现代脉象仪研究更暴露出传统描述法的局限:那些“如琴弦”“如滚珠”的比喻,终究是抽象的文字游戏。

初学者摸不到门道太正常了,连古代医书里的脉象示意图都只是语言替代品,根本解决不了“手感难传”的核心痛点。

当下最务实的方案,就是回归八纲脉象体系——浮脉轻按即得,主表证,有力是表热,无力是气虚,要是按下去空荡荡像葱管,那是失血的芤脉;沉脉重按才显,病灶多在脏腑深处;迟数二脉掐表算,一息四至以下算迟,主寒证,超五至算数,主热证。

多少人栽在弦滑不分上?

弦脉像按琴弦,主肝胆病痛;滑脉如珠走盘,主痰湿孕产。

虚脉按之无力,实脉搏指有力,这八种基础手感摸熟了,再叠加兼脉才不糊涂。

最要命的是那些学习误区。

以为单靠摸脉就能断病?

天真了。

左右手寸关尺对应不同脏腑,心肺状态看左寸,肾气强弱察右尺,不问症状不结合望闻问,摸出浮脉也可能是气虚自汗而非感冒。

见过太多初学者死记“浮主表”,遇上失血患者的芤脉就懵了——都是浮脉大类,但按下去中空如葱管的手感完全不同。

更别说四季脉象会变,夏季偏浮冬季偏沉;孩子脉多快孕妇脉多滑,这些变量不综合考虑,诊断准星早歪了。

说真的,别被五花八门的脉名唬住。

李士材早看透了:先掌握八脉纲领,就像树干长好了再添枝叶。

现在那些号称智能的脉诊仪器,连脉象图都还没突破传统示意图的局限,靠机器不如练手感。

从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入手,指下分清了寒热表里虚实,才算摸到中医脉诊的真门槛。

死磕脉名不如练手感。

浮沉分表里,迟数辨寒热,弦滑判痰郁——搞定这八种基础脉,临床诊断才有底气。

别让花哨术语带偏了,历代名医总结的精华,全在这朴实的八脉纲领里。

摸清门道,比背熟千条脉诀实在得多。

发布于 2025-08-04 20:13
收藏
1
上一篇:古筝演奏战台风攻略,掌握带音头扫弦,分步练习轻松上手 下一篇:祖坟现三奇象,后代兴旺发达,上坟必看这三大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