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派掌门刘绥滨在教学员时,常让学员闭目感受:“摸自己的胳膊,像摸着流水;踩自己的脚,像踩着山石;守自己的腹,像守着转轴。” 这正是青城武术传承数百年的练拳精髓 ——“肉松、骨沉、丹旋”。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却藏着太极 “内外兼修” 的核心,刘绥滨将这些道理融进了一招一式的教学中。
肉松:不是瘫软,是 “筋肌如弦”
“有学员练拳,总把‘肉松’练成‘瘫软’,胳膊耷拉着像没骨头。” 刘绥滨纠正时,会让他 “想象胳膊里有根细弦,轻轻绷紧却不断”。青城太极的 “松”,是肌肉放松而筋腱有张力,就像 “挂在枝头的柳条,看似柔软,却能随风摆而不断”。
行拳时,肌肉不能憋成硬疙瘩,要顺筋线抻长,丝丝条条都在 “在线”。练 “云手” 时,刘绥滨让学员 “五指张开,劳宫穴像有小漩涡在吸气”,掌根一碾,腋窝自然划圈,这便是 “松中带活”。
高手的 “弹劲” 正源于此。你摸他的胳膊,看似软乎乎,一碰就像触到弹簧,腾腾地弹回来。这不是蛮力,是 “关节窍开合控制筋肌松紧” 的巧劲。刘绥滨教 “寸劲” 时,从不让学员 “使劲攥拳”,而是 “掌根轻轻一碾,让腋窝的圈带动全身”,学员练熟了才懂:“原来放松到极致,反而更有力量。”
骨沉与丹旋:扎根如石,内转如轮
“骨沉不是硬往下压,是让骨头‘自己知道重量’。” 刘绥滨示范时,尾闾轻轻一坠,身体就像 “长在了地上”,他解释:“尾椎拽着命门,长强穴像有股气往下吸,骨盆兜住自重,筋劲才能嵌进骨缝里。” 这种 “沉”,让青城太极的 “弓步” 如 “山岩嵌地”,看似不动,却藏着 “后脚蹬、前腿撑” 的暗劲。
而 “丹旋” 是内动的核心。丹田在小腹,练时要 “轻吊三分”,先找到一个 “小力点”,再随动作慢慢旋揉。刘绥滨带学员练 “抱球” 时,会引导:“想象丹田有个小陀螺,左手划弧它左转,右手划弧它右转。” 这种旋动会牵动脊柱拧转,像 “缠丝绕进骨头缝”,久练能让身体 “转得圆、发得透”。
练拳到最后,练的是 “身心合一”。刘绥滨常带学员看山:“你看那石头,松松垮垮堆着,却稳如泰山(肉松骨沉);你看那溪流,绕着山石打转,却从不断流(丹旋)。” 太极的妙处,就在这 “松而不垮、沉而不僵、旋而不乱” 里。普通人练它,能让身体 “该松的松、该稳的稳”;深入者悟它,能懂 “柔是无穷之力”,正如古松,风来不硬抗,却能站成千年风景。
如果你真心热爱太极,这篇文章就是你与名师结缘的开始。青城派掌门刘绥滨老师,一生钻研太极大道,拳理深厚,身法自然,刚柔并济。与其自学迷茫,不如亲近正宗。留言“我爱太极”,刘绥滨老师带你走入真正太极的世界,修身、养心、明道。
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门人刘绥滨,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探究养生健康。多年来,我对太极养生,中国武术进行了深度研究,如果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信我,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