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练琴拖延症,高效治愈策略全解析

练琴中的“拖延症”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琴者都经历过。它不是意志力薄弱那么简单,往往涉及到心理、习惯和环境等多种因素。要“治愈”它,需要结合策略和耐心。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1. 认识与分析 (Understand & Analyze)"
"找出拖延的根本原因:" 你为什么会拖延练琴? "觉得太难/没进展?" 害怕失败,觉得目标遥不可及。 "觉得太枯燥?" 练习内容单调,缺乏新鲜感。 "目标不清晰?" 不知道每天/每周要练什么,练到什么程度。 "完美主义作祟?" 要求自己每次都完美,稍有瑕疵就放弃。 "缺乏动力/兴趣?" 对音乐本身失去热情,或者练琴成了负担。 "有其他更吸引人的事情?" 手机、游戏、社交等干扰太多。 "身体或精神疲劳?" 疲惫时难以集中注意力。 "记录拖延模式:" 注意你通常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境下拖延,拖延前后的感受如何。了解模式有助于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 优化练习策略 (Optimize Practice Strategy)"
"设定清晰、可衡量的目标 (SMART原则):" "S"pecific

相关阅读延伸:如何治愈练琴中的“拖延症”


文 | 俞倩如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练琴“拖延症”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做一件事都需要一些时间进入状态,花三五分钟准备一下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一位家长跟我怒气冲冲地投诉她的孩子竟然要花20分钟来准备,这就太令人惊讶了。

对于每日练琴时间只有一个小时的业余琴童来说,如果三分之一的时间浪费在准备上,中间练琴效率又不高,那每天名义上的一个小时练习量是根本达不到的。这也就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这位家长会非常暴躁和焦虑。既然催孩子练琴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习惯,在三五分钟之内就开始进入练琴的状态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而不是一味责备。要请孩子自己计划好练琴时间,到了时间就去练。如果是家长来制定计划,很可能占用了孩子本来想要用来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孩子用磨蹭表示抗议,这种内耗就很浪费精力。既然学琴是孩子自己同意要做的,那么练琴的时间尽量要由孩子自己来规划安排,哪怕一开始不合理,后面可以进行调整,也不要由家长越俎代庖。自己规划好的时间到了,去把事情做好,即便不从学琴的角度来看,单单培养一个“言出必行”的习惯也是好的。

孩子规划好了时间之后,也会因为觉得练琴辛苦而不想开始。这种时候往往由于两个原因。一个是上一次练琴没有很好地结束。比如是在不愉快的情况下收尾的,或者是在没有制定好下一次练琴任务的情况下收尾的。因为上一次的体验令人不愉快,对下一次的练习也缺乏目标和期待,那当然不想再练。所以我建议每天的练习从一些简单的空弦练习、手指练习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音阶、练习曲、困难一些的乐曲,最后以视奏或者二重奏这样不太难的内容愉快收尾。如果孩子年龄还小,对于困难的承受度比较差,那么至少可以把困难放在练习的中间,而不是练不下去了才结束一天的练习,留下“自己很没用”的情绪,不利于第二天的再战斗。

对于一些时间观念不太强的孩子,可能磨蹭并非他本意,真的就是意识不到时间在流逝。这种时候可以定一个手机倒计时30秒的闹钟,30秒把琴取出来装好,30秒把谱子准备好翻到练习内容,30秒站好位置琴持好,这样的小游戏我上课经常跟磨蹭的孩子来玩,效果很好。大家都是以最快速度摆好练琴姿势,完全不会出现在家里磨蹭的状况。对于时间管理还不太好的孩子,我建议给他们买一个计时器让他们自己掌握时间概念。

如果孩子的动作比较缓慢,我们可以观察一下他/她慢在哪里,是过于仔细还是无关动作太多了,帮助他提高一点点要求。但是我并不认为孩子动作稳当是一个缺点,有些事情,比如擦松香、清洁指板、整理谱子,动作慢一点也没什么不好,慌张并不代表高效。如果一个孩子有条不紊地专心在做事情,我肯定不会为了快几秒钟而去不停地催促。

拖延不是病,治起来真要命。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有拖延情况,完全不拖延的人是很少的。只是不要让这一点影响到我们接下来的安排就可以。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遇到拖延就要承认这一点,慢慢地来调整,不要等到很严重了又来相互攻击。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欢迎关注音乐周报抖音号















发布于 2025-08-03 20:12
收藏
1
上一篇:掌握吉他精髓,脱离前三品,五种指型音阶解锁所有调式 下一篇:松香,你用对了吗?揭秘家居清洁的绿色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