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演奏,拨动心弦,打动听众的“四字真经”

吉他演奏要拨动心弦、打动听众,确实有一些关键的四字诀可以概括,它们涵盖了演奏的多个层面:
1. "指尖灵动 (Zhǐ jiān líng dòng)" "含义:" 指演奏者的手指(尤其是拨片或指甲)在指板上移动要灵活、敏捷,触弦精准。 "效果:" 这是实现清晰音质、快速切换和弦、流畅扫弦以及精准制音(muting)的基础。指尖的灵动性让旋律线条清晰,节奏干净,给听众带来明快、流畅的听觉享受。
2. "气息沉稳 (Qì xī chén wěn)" "含义:" 指演奏时气息(无论是呼吸还是指力运用)要稳定、深沉,有控制力。 "效果:" 稳定的气息能保证音量的均匀、音色的饱满和持续,尤其在弹奏长音或需要强弱对比时更为重要。沉稳的气息传递出一种内敛、扎实、值得信赖的力量感,能够沉淀情绪,引发共鸣。
3. "音色饱满 (Yīn sè bǎo mǎn)" "含义:" 指追求吉他音色的丰富度、层次感和力量感,不仅仅是单一的清脆或沉闷。 "效果:" 通过拨弦的角度、力度、

相关阅读延伸:吉他演奏:拨动心弦,打动听众的“四字诀”

聆听大师或名家的吉他演奏时,我们一定会被其指尖流淌出的优美旋律深深打动。如果问“为什么大师们的演奏总是能如此打动人心呢?”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说“这是因为他们技术精湛,手法高超”的原故。其实这样的只答对了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甚至不是关键。

因为,精湛的技术只能在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技术上“震撼”听众,却不能灵魂的深处“征服”听众并“俘获”他们的心。听众对这样的演奏者,往往也只是口服而“心”不服。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因技术超群而被称为“高手”的吉他表演者,他们炫起技来让人眼花缭乱,令人叹为观止!这种“技术派”高手的技术不可谓不熟,不可谓不精,但只要你仔细聆听他们的演奏,总会感觉缺少点什么……

同样,我们也会发现自己在练习或表演某一首曲子时,就算已经弹得非常熟练了,甚至严格按谱弹奏全曲没有半点出错了,但也会觉得缺少点什么……

原因何在呢?答案暂且按住不说,大家先来听听这首著名吉他演奏家、作曲家Per-Olov Kindgren(“丹麦老头”)作曲、演奏的《I Miss You》。

《I Miss You》(点击查看演奏视频)


听完这首精美的吉他小品,大家一定会有着和我相同的感受:大师的演奏是多么舒缓温情啊,每一个乐句都是那么温柔倾诉般娓娓道来,让听众不由产生一种被触及灵魂的感动!

但是大家又会发现,大师的作品又是如此的简单,技术上“毫无难度”,感觉连初学者也都很快上手!

原因何在呢?

公布答案——

无论演奏什么乐器,一定要通过“轻”“重”“缓”“急”起伏变化,来表现该乐曲中每一个乐句所包含的情感信息,演奏者通过这种音乐的起伏,同时表达出作曲家和演奏者自身的情绪,进而感染听众。演奏者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有可能打动听众。

请大家带着答案,再来听一首这位大师演奏的作品,看看是不是这样呢?

《Why》(点击播放演奏视频)

显然,一个没有“轻”、“重”、“缓”、“急”和情绪起伏的演奏,就如同一个精确无误的“机器人”按谱演奏,演奏出的音乐当然是没有“灵魂”的,前面所说的“少了点什么”的“什么”,其实就是借由演奏者“情感”所展示的乐曲的“灵魂”。

那么,如何做到演奏的“轻”“重”“缓”“急”呢?

无论演奏什么乐器,都应该通过“轻”“重”“缓”“急”的起伏变化,来表现各个乐句中所包含的情感信息。音乐演奏的起伏,其实就是作曲家和演奏者自身情绪的自然流露和表达,只要做到这一点,你演奏的音乐自然就能打动听众了。

下面这首是Per-Olov Kindgren(“丹麦老头”)作曲、深蓝演奏的《I Dream of You》(我梦见了你)。

《I Dream of You》(点击播放演奏视频)

那么,如何做到演奏的轻重缓急呢?

具体到吉他这种乐器的演奏上,“轻”“重”代表的是右手拔弦力度的“大”与“小”,“缓”“急”代表的是演奏节奏的“慢”“快”变化。

具体到某一首乐曲中,哪些乐句和音符需要“轻”、“重”、“缓”、“急”的表现呢?一般而言,对于演奏中的“轻”与“重”,正规的曲谱中都会标有“力度记号”,通过不同力度记号来表现乐句的强弱程度,详见下表——

此外,乐曲还会有“表情记号”,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力度有关。见下表——

演奏中的“缓”与“急”,则属于速度的变化了,正规的曲谱一般会通过“临时速度记号”来进行标记,详见下表——

但是,我们手上拿到的谱子往往没有这么详细的记号标注,甚至一个记号都没有,而且演奏的复杂性使得很多细节是无法标注出来的,那这种情况又怎么办呢?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反复聆听名家演奏的细节,同时广泛听取不同演奏家对这首曲子的不同演绎风格,最终形成自己对乐曲的表现方式。

需要特别要说明的是,“轻”“重”“缓”“急”的演奏技巧看似简单,但其实是一种“厚积薄发”的东西,它不仅要建立在熟练的技术基础上,更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在演奏者本人对乐曲的充分理解上。

所以,演奏者在演奏某一个音乐作品前,应多多了解作曲家的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对作品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乐曲的灵魂,所谓“功夫在诗外”说是就是这个道理。演奏者也只有不断通过这样的修炼,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以上为个人经验之谈,仅供大家参考!)

发布于 2025-08-03 04:14
收藏
1
上一篇:如何掌握吉他独奏,实用建议与关键注意事项解析 下一篇:世界三大乐器揭秘,9月29日蚂蚁庄园小课堂答案最新揭晓,精彩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