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口吐芳华,谪仙李太白,盛唐风韵一语间

这句评价“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太白的谪仙风采”是对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最传神、最极致的赞美之一。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
1.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绣口 (Xiù kǒu)": 这个词非常形象。想象一下古代女子用绣花针飞针走线,绣出精美繁复的图案,这个过程需要精细、灵动和才华。“绣口”在此处比喻李白口才的流利、诗歌语言的精美、才华的横溢和表达之巧妙。他的语言如同绣花一般,华丽而富有韵味。 "一吐": 形容李白作诗或说话时的自然、流畅、挥洒自如,仿佛不假思索,才华便喷涌而出。 "半个盛唐": 盛唐(公元712年-766年)是唐朝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尤其诗歌成就达到了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众多巨匠。将李白的才华比作“半个盛唐”,是极尽夸张之能事,意在强调他的诗歌成就之高,影响力之广,几乎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精华和气象。他的诗歌是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读懂了他,就仿佛

相关阅读延伸: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太白的谪仙风采

在长安,李白结识了久负盛名的贺知章。李白将《蜀道难》呈献给贺知章,贺知章“读未竟,称叹者数四”,认为只有神仙才写出如此精妙的诗,因而称李白为“谪仙”。

李白想象力丰富,写诗歌时擅长使用浪漫主义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等等一系列修辞,所写的诗歌飘逸空灵的、飘飘欲仙,不负“诗仙”之名。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答俗人问》

这首七绝,只看题目就已不俗,“答俗人文”,请细品。“笑而不答”,是因为其中缘由难为俗人道也,诗仙岂能流于俗世?桃花流水,安静闲适,别有天地,远离俗世。这就是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的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记述了李白在月夜到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以田家、饮酒为题。与一般的山水田园诗不同,这首诗字里行间透着的一股仙气。月下山间、翠柏绿竹、松林晚唱、星河闪耀,此情此景,与友人把酒言欢、畅怀豪饮,当真如月下仙人一般。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月下花间,邀月共饮,相约云汉,非仙人不能如此。

发布于 2025-08-02 09:14
收藏
1
上一篇:我读谪仙,穿越时空的诗词之旅 下一篇:了庐,我的笔墨生涯——墨香流转的岁月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