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住家里最闹心的事儿,除了下水道堵了就是隔音差吧?
晚上刚躺平,楼上“咚咚”的脚步声跟踩在自己脑门上似的,或者洗衣机转起来的震动声顺着墙爬过来,像有人在你耳边敲小木槌,能把人烦得翻来覆去睡不着。
还有邻居家孩子练钢琴,那声音撞在墙上反弹回来,简直像往你耳朵里塞了根绷紧的琴弦,嗡嗡的直闹心。
更别说户外的车喇叭声、工地施工声,关了窗户还能钻进来,想安安静静追个剧都得把音量调大三格。
其实噪音这事分好几种,最磨人的就是楼板冲击音——比如楼上搬椅子、掉个杯子、甚至光脚走路的声音,这种低频震动能顺着建筑结构“钻”,普通的墙根本拦不住。然后是机器声,家里的空调外机、洗衣机,或者楼里的抽水马达,有时候管线连在一起,隔壁的机器声都能“跑”到你家来。还有人为的动静,比如大声聊天、吵架,或者练吉他,这种声音尖,穿透力强,光靠隔音不够,得加点“吸”的东西才行。
要说解决办法,关键是装修前得把事儿想在前头。
比如楼板,现在很多新房都做15公分以上的厚度,有的甚至18公分,厚点确实能挡点震动;要是中空楼板就更贴心了,里面塞点吸音保丽龙球,相当于给楼板铺了层“缓冲垫”,震动声传下来就弱了。
天花板也别放过,装修时塞点吸音棉,别嫌麻烦,厚度和材质得选对,不然跟没装一样。
木地板这块也有门道,现在不是直接铺地板了,底层先铺防潮布,再垫层泡棉,最后才铺SPC或者超耐磨地板,这样踩上去没有塑料摩擦的“吱呀”声,还能缓冲楼下的动静。
要是想更安静,就加层静音垫或者高密度保丽龙,再铺夹板和地板,踩上去软乎乎的,声音都闷在里面了。
还有水管!
别漏了这个“隐形噪音源”,楼里的水管有时候水流声特别大,尤其是半夜,“哗哗”的像有人在墙里开水龙头。其实包水管的时候用三层就行:第一层裹隔音毯,第二层塞吸音材料,最后再包一层隔音毯,这样水流声就被“裹住”了,再也不会半夜被“水响”惊醒。
对了,要是家里有练琴房或者需要安静的房间,墙面装吸音板特别管用——现在还有那种颜色活泼的吸音板,既能当装饰,又能吸声音,再也不用怕练琴吵到邻居,也不用怕邻居的声音传进来。
你说,房子装得再漂亮,要是隔音差,每天被各种噪音烦着,能住得舒服吗?
其实隔音不是什么“高科技”,就是装修时多花点心思:该挡的声音用隔音材料拦住,该吸的声音用软乎乎的东西“吃掉”,这样家里才是真正的“避风港”——既能挡住外面的杂音,也能守住自己的安静。
毕竟住家嘛,舒服比什么都重要,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