纂修家谱议程大典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而且还包罗了该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和文化的全过程,实际上是一家之史的最可靠蓝本。
中国保存至今的家谱主要以明清家谱为主。进入明清以后,统治者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衷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一些地区就开始出现零星的新修家谱,它们主要出现在明清以来宗族文化发达的地区,往往以修地方志的名义隐蔽地进行。90年代初,继之而起的是浙江温州、珠江三角洲、福建闽南等一些经济非常活跃、与海外交往非常密切的地区。这些新修家谱甚至被当作是吸引海外华人寻根甚至被作为招商引资的捷径。随后,各地的修谱开始高调进行,由学术机构、收藏机构的介入,也在不自觉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名人论谱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族谱记载中华民族由家族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应用。"
毛泽东在1957年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周恩来说:"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家情、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2004年,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成立55周年的讲话时说:"以姓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港澳台和海外侨胞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修编族谱的意义。
2015年,习近平指出:"寻根问祖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华人亲情的纽带。不少家训家规对现在还很实用。"2016年,习近平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 家风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领导干部要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抓好自身修行,管好家人,培育和建设良好家风。
家谱格式
家谱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编修家谱的基本格式
谱名:家谱,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谱序:谱序是每部族谱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包括本族人写的序和外族人写的序,以及跋语等。族谱序跋的内容一般可包含修谱缘由、修谱经过、家族的渊源传承以及谱学理论等。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如,清王朝纲《续修刘文恪公支谱序》说:"公卿大夫之家有族谱,犯国之有史也。国有史,则君之仁暴,臣之贤不肖,政事之得失,风俗之美恶,气化之盛衰.其兴亡治乱之迹,开卷无不了然。家有谱则支裔之亲疏,踪迹之聚散,品行之优劣,年寿之长短,家世之盛衰,按籍而稽。无不如诸指掌,使后世子孙知水源木本之思,尊祖教宗睦族之意,知有所劝,亦知有所诫。族谱之所系,重大如此。"
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
如:"苏氏谱例"是指北宋苏洵在修《苏氏族谱》时所创立的修谱体例。其体平列,世序直陈,用表格的形式记述先祖世系。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迹、配偶、死葬、享年并依次书写子孙后代,各代标明辈分。其谱例以五世为表,以宗法为则,详近而略远,尊近而贬远,主张睦族、恤族、化俗。其特点是篇幅大,记载内容多。
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恩荣录:恩荣录又称为告身、告敕、赐谕、公文等,主要登载皇帝和中央政府、地方官员对家族成员的封赠文字。家谱中之所以要刊载这部分内容,一是炫耀家族祖先的光荣历史,二是教育后代不忘君思,因此诰敕之类都置于家谱中的显要位置。
如《(江苏无锡)荣氏宗谱》刊载:敕命隋大业三年(607)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盖闻文德既彰,自他有耀,灵威斯在,阅世常新。……兵部尚书荣权,向有华国之文,近睹全城之烈,惟卿捍灾御患。……嘉尔忠贞,特颁异数,凡诸子姓各勉象贤。如龙岩《长塔赖氏家谱》载有东晋安帝六年(公元402年)十一月十一日的诰命,诰封赖氏先祖赖遇"万古之郡、子孙百百世"。
像赞、遗像:遗像都是本家族中历代名人、英烈、贤能、君臣等具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常见于卷首题词后、目录前。像赞,一般配置在各姓氏宗谱的先公遗像后面。撰写像赞者,大都是当代或后世的名人、学者。大多像赞的字里行间都会充满对祖先的敬仰和崇敬之情。
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如《安徽五河聂族》:宗达公为江苏、安徽、山东等三省交汇点八县诸地有记载的聂姓始祖。据我族谱记载:洪武五年(1372年)先祖遵大明太祖皇帝移民之命,自山西布政使司曲沃县治下之柳河村迁徙至南直隶徐州下丕。历三世单传,至少宽公始有弟兄二人,同宣、崇宣。同宣公子嗣,多数居于江苏、山东两省。崇宣公则南迁至苏州,复至五河,为安徽省五河县之聂氏先祖。 六百年来,聂氏宗达公之子孙后代已经繁衍绵延二十五代,人丁兴旺达万余。而五河崇宣公之后绵延二十世亦有三千之众,遍布城乡。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修其谱乘。六百年间,我聂氏子孙数修族谱。自清季草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修,共和四十七年(1996年)二修族谱,续志述事,以令后世子孙明了。一修谱以问政为堂号,盖因我祖永隆公为大清太学生兼五品军功,问政于朝尔。二修时,总支归一,和谱共号崇德堂矣。
族规家法: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 、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族规与家规原本为家族规约中的一干双枝,并无明显区别,只是前者更为严格。如敦人伦、笃宗教、课子弟、正闺门、慎交游、勤职业、崇节俭、忍小忿、恤贫苦、睦乡邻等内容,常见于族规之中。家族权力的应用,必须以族规宗范为准则。族规的核心是"敬宗"和"收族"两大方面。"敬宗"是强调传统的追溯,旨在建立家族血缘关系的尊卑伦序;"收族"则着眼于现实,寻求家族内部长期和平共处、聚而不散的途径。因此,福建各家族制定的各种族规、家范,大体以"敬祖宗"、"重宗长"、"禁犯上"、"睦宗党"、"重师友"、"重继嗣"、"安灵墓"、"凛闺教"、"重藏谱"、"恤患难"、"急相助"、"禁欺凌"、"禁乱伦"、"禁争讼"等为主要内容。
如《怀集聂族(河东堂)族规六十字诀》:
晓族源 睦宗亲 孝父母 念亲恩
和兄弟 合邻里 尊师长 怜妇孺
有道德 说仁义 勤务业 品行端
严律己 举清廉 诚守信 莫诈取
教子女 崇学文 守族规 兴家邦
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祠堂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宗祠祭典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五服图: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九族中,纵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横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往上数,上辈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往下数,下辈中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姑、侄孙女、堂侄孙女、曾任孙妇、曾侄孙女等。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图。
世系:指一姓世代相承的系统,也是家族世代相传的系统,由男性子孙排队列而成。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是个家族血缘传继的直接表述,是福建族谱的主要内容。世系一般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世系传录。它详细记载从一世祖开始到修谱日期止,家族所有成员的姓氏名号、生卒年月、简要阅历、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赠等。世系的另一种方式是世系表或世系图,即以图表的形式记载该家族的血缘传继情况。
传记:家谱中人物传记的结构方式是以"名讳、家世出身、生平事迹、社会评价、社会影响"为基本模式叙述人物事迹。家传形成一套较为规范的叙述模式,即叙述人物的名讳、字号、籍贯、某某公第几子、品性德行、重要事迹、生卒年月、德配、墓地山向、生几子等。
如《绩溪泉塘枢密葛氏宗谱·传志》所载《湘公传》:"公讳湘,姓葛氏,元海其字,绩溪之泉塘人也,咸平三年庚子生,至和二年乙未卒,享年五十有五。天资神敏,幼能诗吐属甚不凡,尤雅好读书,韬然不自居,士大夫咸器重之,祥符元年,……公朝论翕然,天禧二年擢授江淮等处提刑主事,江淮民气素以强悍,闻因细,故而争斗犯科者比比也,公抵任后,推诚置腹,专以德化,诚感所至,贪官氵于史一变其习,真宗赐益天拯,民匾额以旌其贤,公之得主知也,岂偶然与欠乾兴元年转屯田郎中,公以兵农相依,国本所亻系,筹策之悉,不遗余力,逾年以勤劳得疾,遂於天圣元年请致仕。……公有子三,长琐,次琳,三王官。"
祁门方氏宗族所编撰《安徽方氏宗谱》卷末录有大量的小传:"道礼之子也,聪明颖异,任高辛为大司马。"又如:"溢,景阳之子也。笃义好施,少以才闻,鲠直多廷诤。"寥寥数语,却完整的概括了传主的生平事迹。
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元等。
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契据文约:专门登载和记录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排行的字语。
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记,以示绵延不绝。
纂修、捐资人名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体族人捐款助修。
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或是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家谱内容
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1、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2、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3、恩纶录。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4、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5、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
6、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
7、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
8、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9、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10、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14
11、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12、编后记。记载编纂历程和感想。
家谱编纂
有了上面家谱的格式,下面就是如何写了,很多人都想写,但感觉自己对家族一无所知,所以感觉无从下手。说着简单,实际做起来却不容易。一般来说,首先是赶快问你的爷爷或爸爸,一般来说,每个人一生都知道自己爷爷、爸爸、儿子、孙子这几代,而你的爷爷自然能帮你把祖先提高两代。所以到你的故乡里找找,是第二步要做的事。通常如果能到找本族人,或祖坟,通过墓碑碑文也能查到一些资料。
一、编写族谱是一项极为严肃而浩繁的工程,它要求全面、完整、客观地体现历史的真实面貌。但由于时间长远,以及记载的失散,因此,编修族谱难度很大。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情况的历史图集,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教育学、人物传纪以及地方志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部完整的家谱要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图像、恩荣录、源流考、祖规守法、世系五服图、先世考、祠堂、传纪、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吉凶礼、艺文、名绩录、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多项内容。
其中,"谱名"指的是家谱的名称,多称为家谱、宗谱、族谱、统谱、房谱、支谱等,为了表明家族来源和纂修时间,有时还在家谱名称前加以注明。
谱序即一个家谱的序言,一般放在家谱的首位,少则三两篇,多则十余篇,内容包括修谱缘由与目的。由于作序的人都有一定的身份,甚至还有的出自鸿儒名宿之手,因此,序的质量大多数是很高的,甚至有人称它为家谱上的金光饰物。
"凡例"部分,一般是阐明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谱论"则是收录古人关于家谱修撰的意义与作用的言论。"图像"是绘制的祖宗图像。"恩荣录"主要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府赠送的敕书、诰命、赐字、御制谥文、碑文等。"先世考"则是对家族血统源流的考证。"祖规守法"是宗族自己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规。
"祠堂"是对宗族祠堂建筑历史、创制方位等一系列有关内容的介绍性文字。"五服图"是以图表的形式,表明本宗族的血缘亲疏关系。"世系"则以世代的形式表现承传关系。传纪、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吉凶礼、艺文、名绩录、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也都是介绍与各自相关的内容。
二、写族谱,有一大块内容要写家训、祖训的。据观察,很多族谱的《古堂训》基本围绕以下内容,如"敦孝悌、主忠信、循礼义、砺廉耻、重丧祭、慎埋葬、省坟墓、睦宗族、尊高年、尚有德、贵有爵、恤孤寡、通有无、审婚配、端嗣续、务耕织、专职业、戒争讼、禁非为"。而《古家训》则又更多写"敦孝悌、笃宗族、和乡党、重农桑、尚节俭、隆学校、黜异端、讲法律、明礼让、务本业、训子弟、息诬告、诚慝逃、完全米、联保甲、解仇忿"等内容,也可称之为"劝世文"。但不论是家训,还是堂训,在历史上都曾起到敬宗睦族的重要作用,现在多数条规仍可适用。
有的族谱很体现古人的人性化,比如有的男子无后代的,族谱不写"绝",而写"止",以深表同情。而谱传的部分,记述的方法是先写上名讳,其次记他是某公的第几个儿子,别号又是什么。然后记他生平的德行、学问以及出身履历,都要详写。最后记他的生卒年、月、日、享寿多少、墓葬何方、坐向等。又记述他娶的是什么人的第几女,还要记她的生卒、年、寿、或单葬、或合葬,也要记明白。再记号生男几人,女嫁何处。
如有志、铭及著作文词,哀挽诗文等,都要录于谱后。谱传中,有的年轻未婚而死的,记他"无禄";有婚配,中年而死的,记"早逝";年老而没有嗣续的,记"无后"。
各地坟墓祭田,其位置,继承次序、亩数、四至,都要详记入谱,使人所稽考,以防迷失所在。谱是用来叙述世系、分别支派的,关系很是重大,子后代孙应该加以珍重世守,不要遗失了本宗的根据。分支细叶,即使是很贫贱的,也不要遗忘掉。同姓虽很富贵也不许冒认,以乱宗派。
总之,族谱有十点要留意说明:1、开头要记述得姓的根源。2、要记世代的由远到近。3、要明白记载各代有什么世袭、封赠。4、有爵位的要明显记载以示尊崇。5、有忠孝、仕进的,都要彰明出来。6、要记明妻家的姻族。7、要标明坟墓的所在。8、要记叙女子嫁往何处。9、要表所道德隐逸的隐者。10、要表所节义的乡亲。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编修族谱要适应时代要求,尊重男女平等原则,妻室及子女以及男到女家,均列入谱册,铲除历史上妇女不登庙堂、不上谱册的封建陋习。
三、要写好族谱,首先要了解宗法。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它包括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塾、庆吊、送终等事务的家法。
第二是对"族"的概念有所了解。"族"表示亲属关系的宗族、家族,有时包括异族亲族。古代有三族、九族之说。还有七族、十族之说。古代的"九族"通常指的是高祖、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以自己为本位,上推四世,下推四世。
三族说法则不一:(1)父母、兄弟、妻子;(2)父族、母族、妻族;(3)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4)父、子、孙。七族之说有二:(1)上至曾族,下至曾族;(2)父之族、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母之族、从子、妻父母。十族之说指宗亲九族外,加门人。
还有,要了解什么是"大宗、小宗"。古代宗法以始祖的嫡长子孙这一系为大宗,其余子孙的世系为小宗。
周天子自称是上天的长子,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这是天下的大宗;其余分封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诸侯的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在本国又是大宗,其余诸子封为卿大夫,对诸侯来说,卿大夫是小宗。士和庶人的关系也是如此。在宗法上,大宗比小宗为专。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什么叫"亲属"。凡血缘近的同姓本族和异姓外族都算亲属。古代"亲戚"的涵义与现代的不同,有两种意义:一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一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和外姻,即同姓本族和异姓外族。
写族谱时还要注意专有名词的用法。比如"考妣",旧时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如"考显"、"显妣"。《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编纂分工
因为修家谱牵涉到许许多多的事情,内容之繁琐恐怕只有修过家谱的人士才能懂得。续谱无忧网给大家介绍一份修家谱的流程,共分为九个步骤,参考此流程可以让您缩短修家谱的时间,分清修家谱的内容,明确分工、合理修家谱、快速修家谱。
1、版本:精装、平装、光碟、网络。
3、预算:经费、人员。
5、工具:图表、问卷、电脑。
二、组织章程
说明:由编谱委员会议定细节。
一人负担、众人分摊、家族劝募、早请补助、公开销售组织内容大纲,制作世系图表、填写行实履历、撰写名人家传、考订姓氏渊源、记录迁徙过程、著录文艺著作、附录照片图版、其它次要内容。
四、资料分析:
说明:善用各种资料与研究方法
家谱文献、世系资料、出生、过世登记证、户籍、除户登记资料、神龛祖先牌位、家庙晋主名册、祭祀公业章程、名册,墓碑文字、坟葬座落方位,讣文、疏文、功德薄,长辈口述记录,家传、年谱、纪念集,老照片、录音、录影资料,古文书、契约、证书,正史、方志,人名录、同学录,旧报纸、电话薄。
1、参考"家谱记录种类一览表"所列记录资料。
3、广泛查阅各种现有传记资料。4、各种史料均须审慎考证。
组织内容大纲、制作世图表、填写行实履历、撰写名人家传、考订姓氏渊源、记录迁徙过程、著录文艺著作、附录照片图版、其它次要内容。
七、审订内容:
说明:最好有学者专家参与审订。
黑白或彩色、纸本或光碟、选定印刷厂、印制若干份、设家族网站。
八、领谱典藏:
作者简介
马学民,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先后在菏泽市十中、菏泽市实验中学、菏泽市开发区党群工作部、党工委政策研究室、丹阳街道办事处工作,曾任中共菏泽市开发区工委机关报《今日开发区报》主编,菏泽市民俗学会会员,菏泽市儒学研究会、牡丹区作家协会、开发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菏泽市祖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2012年主持编写《丹阳志》。2017年出版由菏泽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常健作序、150多万字的个人新闻作品集《春华秋实》一书。2011年起历时6年,牵头发起主修涉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等23个省、700多个村、30万人的《开濮曹徐马氏族谱》。2017年11月份,《在“第三届中华家谱展评暨文创产品交流大会”上,经全国姓氏家谱专家综合评审,荣获“中华好家谱”最佳内容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