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谈大同孤独患者第二篇,深度解析技术运用与创新突破
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歌曲《孤独患者》中可能运用到的技术,特别是围绕“第二篇”这个概念展开。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篇”这个说法在音乐评论或分析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指:
1. "歌曲结构的第二部分":例如副歌(Chorus)之后的部分,或者桥段(Bridge)。
2. "音乐制作中的第二层次处理":例如混音(Mixing)中的层次叠加、音效处理等。
3. "一种分析视角或解读的“第二部分”"。
假设我们主要关注"歌曲结构中的第二部分"以及相关的"音乐制作技术",并尝试将其解读为一种“第二篇”的呈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谈《孤独患者》的技术运用:
"歌曲《孤独患者》简介"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孤独患者》:
"演唱者":马頔
"专辑":《傲寒》
"风格":民谣摇滚,带有迷幻和叙事色彩。
"核心主题":孤独感,以一个失恋或感情受挫的“病人”视角展开,描绘了在人群中更深的孤独。
"结构":通常包括主歌(Verse)、副歌(Chorus)、桥段(Bridge)等部分。
"“第二篇”的技术运用解读(主要指歌曲结构第二部分及相关制作)"
"1
相关阅读延伸:详谈大同《孤独患者》技术运用第二篇
进入副歌后,大同通过旋律大调的四级小六九和弦(Dbmaj7#11)与五级susb9和弦(Db7sus4b9)的叠加,构建出复杂的色彩层次。首先是四级小六九和弦(Dbmaj7#11)源自旋律大调的IV级,其#11音(C#)与Ab调的三级音(C)形成小二度冲突,强化了歌词“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的拉扯感。大同在此处使用了副属和弦的假解决,二级副属和弦(如C7)本应解决到二级(Dm7),意外解决到四级(Dbmaj7),这种“假解决”手法在大同的《Love Song》中亦有应用,通过打破预期增强情感张力。(同学们可以注意听听看对比)。而在五级susb9和弦(Db7sus4b9)采用无根音排列,省略根音Db,以F音为低音,形成斜线和弦(Db7sus4b9/F)。这种设计弱化了功能性,强化了色彩流动。桥段部分,大同通过调式转换与三全音替代进一步拓展和声边界,引入降六级和弦(Gb)的半减七形式(Gbm7b5),替代常规的六级和弦(Fm7),形成Ab调与平行小调(Fm)的色彩对冲。这种调式互换在大同的《三人游》中亦有体现,通过平行调的和弦借用丰富和声层次。(我之后会详细说)。这里也是大同的特点之一,他使用六级副属和弦(如C7)通过三全音替代(F7)下行小二度解决到五级(Db7),这种手法在爵士乐中常见,既保留了解决的动力,又带来新鲜的色彩。二级半减和弦(Dm7b5)采用无根音排列,以Bb音为低音(Dm7b5/Bb),同时高音声部通过#9-b9的半音移动(D#→D)形成动态张力,这种设计在大同的《Lovesong》桥段中亦有应用,增强了和声的流动性与实验性。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同给《孤独患者》的编写设计,在于通过副属和弦的假解决、调式互换的色彩叠加、高叠和弦的张力构建,以及无根音排列的声部蠕动。在传统功能和声框架(2-5-1进行)中嵌入爵士元素(旋律大调的四级小六九和弦),既保持流行音乐的可听性,又赋予复杂的色彩层次,这与他在《爱爱爱》中的Dbm7→Cm7→G7进行一脉相承。半音阶下行的和声设计与歌词“炒热气氛,心却很冷”形成听觉与语义的双重反差,高叠和弦的张力与“自我拉扯”的情感形成互文,这种创作手法在华语中罕见。大同的无根音排列和假解决这类复杂技术手段并非为炫技而存在,而是服务于情感表达。最后,请允许我顽皮一下,哎呀,这位灵感先生真的是一个音乐才子,他上来一个简单的和声进行,然后突然间加入爵士和声,给我们来个措手不及,阐述他在《孤独患者》的处理堪称流行音乐中“复杂与简洁平衡”了。太难写了呢。#方大同 #陈奕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