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剧不终
命运待人并不完全公允。我们一路走着,不断遇见,不断错过,不断分离,不断重逢……那些我们以为可以相守到老的人,可能连一声像样的告别都没有就被时光抛在脑后。
序
十年前,17岁的少年钟扬,带着刚刚从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后的一脸涨红,被高三提优班28岁的年轻女班主任请进办公室,双方就如何认定早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钟扬梗着脖子眼神无畏地迎向班主任:“就是好哥们而已,她不是我的菜。”
十年后,回国被高中时的哥几个拉到KTV重聚的钟扬,带着酒后的脸红脖子粗,神情专注地看着浩子手机屏幕上那张剪了短发、胖而陌生的一张脸,在嘈杂的音乐声里一字一句地说:“都是过去时了,她不再是我的菜。”
1.
香港回归那一年的9月,钟扬升入高二。
经过一年高中时光的打磨,这个在篮球场上、学校音乐节上一分一分为自己挣得人气的帅气男孩,成为活跃在校园里的一颗耀目的新星,变成女孩子们私下里的谈资,有了越来越多的拥趸。
开学不久的一天,晚饭后的钟扬走出楼门急匆匆地向学校走去上晚自习,胡同的另一端,苏苏穿着一条式样简单的白色棉质连衣裙,一头黑亮的长发披散着,光影下的眉目不甚清晰,双臂收拢了背在身后,微跟的凉鞋在水泥路上敲出轻盈的脚步声……那个傍晚,在钟扬的眼里,16岁的苏苏美好成了一幅云淡风轻的山水画,少年钟扬第一次品尝到动心的滋味。钟扬后来知道,苏苏是同年级三班刚刚转学来的女孩。
有心的刻意,再加上缘分的相助,和苏苏的遇见变成了每天甜蜜的例行公事。这一天,钟扬从家里窗户望出去,那个女孩又开始了每天钟表一样准时的散步,仍是背着一双手,轻轻巧巧地走过来,钟扬抓起书包跑下楼,刚巧赶得及微笑着站在苏苏面前说——“你好,我是钟扬”。
后来,在这一天的日记上,苏苏写道:“在无数次的遇见之后,那个叫钟扬的男孩终于对我说‘你好’,我的天空里开出了温暖的花朵。”
2.
即使从这一天开始,钟扬便调整了两人间的时差,借着同路去学校的名义,陪着苏苏一遍遍地穿过那些胡同。
即使为苏苏,一向热闹的钟扬转而变得安静,篮球场上也少见他的身影。
即使路遇持刀的醉汉向他们冲过来,举刀瞬间,钟扬伸出一只胳膊护住了苏苏后背。
即使在闹了小别扭之后,钟扬给苏苏写信,不,其实是写给他自己:你是我17岁、18岁、19岁……乃至永久的希望,希望我们永不分离。
即使和钟扬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以后,苏苏被女孩子们有意无意地孤立。
即使看在众人眼里,钟扬和苏苏俨然就是一对阳光下的小情侣。
但爱情两个字,始终没有出现在钟扬和苏苏的嘴里和笔下。或许是因为少年羞涩勇气不足,或许内心骄傲作祟,又或许是对这份感情欠缺把握。
没有袒露的心迹犹如十字路口亮起的红灯,让钟扬和苏苏举步维艰,确定一个人是否爱着到底有多难?
在爱情中没有安全感的两人间,一万句动听的情话也抵不过一句两人关系的否定,可惜钟扬是在多年以后才明白了这个道理。当否认渐成习惯,就如一根刺扎进彼此心里,成为时光埋下的最大伏笔。
3.
翻过年的6月里,有钟扬认识苏苏后度过的第一个生日。
颜值高、人缘好的钟扬一直不缺人气,早早地就开始收生日礼物,球鞋、打火机、运动手表、手套围巾、巧克力……当然还有情书,但他一直好奇另一个人会送给他什么,无论俗套的还是特别的,都让他无比期待。
在那个炽热午后的体育课上,在跑圈的男生队伍再次追上女生队伍的那一刻,苏苏侧过脸对自身边跑过的钟扬低语:要不要去清华听毕业演唱会?
那个6月的清华园,几个即将毕业的、或是毕业后返校的清华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演唱会的方式来和青春做一场颇具仪式感的告别。
钟扬和苏苏各找理由逃了课,场场不拉地看完了吴虹飞的毕业演唱会,李健、缪杰的告别清华演唱会,还有毕业后返校的卢庚戌的个人演唱会。
那些在今天闪亮的名字当时还只是在清华园里质朴着、张扬着,但这不影响他们真诚地把理想和爱情、甜蜜和忧伤编织起来淬炼成诗,和着木吉他的轻柔和弦浅吟低唱,用一把年轻纯净的嗓音把青春的颂歌唱得分外温柔动听。
有没有听到那个声音
就像是我忽远忽近
告诉你
他来自我的心
一首《来自我心》拉开了李健、缪杰演唱会的序幕,台上两个大男孩把他们心底的声音,借着那些亲切细碎的音符,送进了场下几千人的耳朵里和心里,不多但恰到好处的温情把现场的气氛瞬间点燃,场下的人纷纷离席而立,鼓掌喝彩。
在装满几千人的大礼堂里,在沸腾着的人群中间,钟扬第一次牵起苏苏的手,高高举过头顶,和着音乐节奏挥舞着,和在场的很多青春面孔一样,他们在歌声中泪流满面。
1998年夏天的那三场校园演唱会,犹如效力惊人且作用持久的催化剂,把17岁少年的理想点燃。钟扬越来越确定他的理想国里的两个关键词——苏苏、清华。
4.
钟扬从没有向苏苏坦白过他的理想,无论是对清华的向往,还是对苏苏的爱情,统统隐秘地藏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肆意疯长。
每当苏苏问起,钟扬总是随意地说,“随便找所大学上就好了”,苏苏为此而着急,胜过操心自己的学习。钟扬刻意隐瞒了想上清华的愿望,他不希望刺激到成绩平平的苏苏,但暗里开始卯足劲学习。
钟扬的成绩进步很快,期末考试跃升到年级32名。高三一开始,年级重新分班,他如愿以偿被分到了提优班。按往届经验,提优班的学生90%以上都会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所以,分到提优班,就如同吃了半颗定心丸。
相比其它班,提优班管得更紧,下午放学和晚自习后,都会分别加上一节课,钟扬就像被上紧了发条的钟表,被理想驱动着,不知疲倦地奔跑。
开学不到一个月,这一天的体育课后,钟扬带着刚刚从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后的一脸涨红,被高三提优班28岁的年轻女班主任请进办公室,班主任各种旁敲侧击提醒他,别让早恋误了他的大好前途,钟扬梗着脖子眼神无畏地迎向班主任:“我知道您说的是谁,我们没有早恋,就是好哥们而已,她不是我的菜。”
钟扬埋头书本的时间多了,和苏苏在一起的时间自然压缩了。周围的议论多了起来,都说钟扬对苏苏的心气儿可能淡了,“不是我的菜”这话不知怎么也传到了苏苏耳朵里。
苏苏心里难过,躲在无人处掉过几次眼泪,但表面上却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不仅骗过了旁人,也骗过了钟扬。爱他?不爱他?钟扬分辨不出苏苏对他的感情,这让他心里患得患失。
见面时间的确越来越少,每当钟扬鼓起勇气想对苏苏表白的时候,心里总会浮现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我是苏苏的谁呢?”钟扬被自己禁锢在自己设定的位置上,举步维艰,于是连那点微弱的勇气也荡然无存。
5.
好时光也不是没有。
打着临近高考补充营养的旗号,苏苏做起了小厨娘。每周五放学后,苏苏会先溜到市场上买好菜准备好,等待晚放学一小时的钟扬来和苏苏会合。
苏苏不喜欢住校,坚持让爸爸在学校附近给她找了一个远房亲戚闲置的一处平房来住,面积不大,设施也很陈旧,家具也不全,但苏苏就是愿意,缠磨着爸爸付了一年的租金。
在苏苏简陋的房间里,一个1200瓦的电炉子、一口不足20cm口径的小铝锅、一把不锈钢的长柄汤匙,就是苏苏的全部炊具家当。
有道菜的做法钟扬一直记得。锅里倒进一点点色拉油,当青烟冒起,再把切成块的茄子倒入锅里,用汤匙不断地翻炒,直到茄子变软,再加入一勺白糖和一些生抽继续翻炒,花上十来分钟的时间,直到……锅底和锅壁变得焦黑,浓香四下漫开来,这道名为“烧茄子”的苏氏黑暗料理就诞生了,颜值不高味道却很好,是钟扬和苏苏当时的最爱,百吃不厌。
还有一道菜更为简单,只是耗时多一些。买来1块5毛钱的鸡架和5毛钱的青豆,洗净后放进盛满水的小锅里,再加入3、4片姜片和一点点盐,等一锅的水熬成半锅的汤,菜也就成了。一锅清汤,连香味也是轻轻浅浅的,煞是好喝,这道菜原本没有名字,钟扬说,就叫它“苏苏的汤”吧。
看着苏苏笨手笨脚地像个小女人一般为他忙碌,钟扬心里掠过一丝感动:大概,这就是幸福的模样吧。
饶是如此,两人仍然自欺欺人又别别扭扭地以好朋友身份相处。
6.
高考放榜,钟扬如愿以偿地被清华录取,而苏苏勉强上了二本线,去了外地一所大学。
苏苏搬离亲戚家房子的时候,钟扬不在。家里亲戚朋友本来就多,八方来贺,钟扬忙着赴各路庆功宴。
搬家倒也简单,苏苏爸爸一辆小车的后备箱就装下了苏苏的全部行李。收拾到电炉子和小铝锅时,苏苏狠了狠心,对爸爸说:“电炉子坏掉了,扔了吧。”
等到钟扬来寻,已是人去屋空,想要联系,这才察觉连苏苏一个电话号码或是地址也没有。大太阳炙烤着的正午,钟扬一脸懊恼地站在紧密的大门外面,门缝里露出白色信封的一角,钟扬费了点劲才把信封够出来,里面装的是一张风景明信片,背面是苏苏的字迹,没头没脑地写着几句话,“想说的很多,但不知从何说起,还是就此别过吧,多珍重。”
钟扬一拳捶向门板,年久失修的门框上簌簌地掉下灰来。17岁的钟扬恨恨地对自己说,“搞不辞而别是吧,别就别,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就不信了,以后找不到比你更好的!”
--未完待续--
对着喜欢的人
你是否也有说不出口的时候?
文 | 剧不终
图 | 电影《那些年》剧照
两个常年与文字为伍的人,
基于兴趣耕耘一块自留地
这世上谈世界观的人多了去了,
不缺我们两个
不如,
我们来聊聊身边的平凡人和平凡事吧
我们一直在这里等你——
号|微信公众号:剧不终(jubu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