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乡村,百年布依族村寨的“松弛感”探寻之旅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题目。“百年布依族村寨的‘松弛感’”捕捉到了中国乡村文化中一个微妙而重要的面向。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缓慢,更是一种融入生活肌理的哲学、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状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主题:
1. "地理与生态的塑造:" "依山傍水的格局:" 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而建,如贵州的石头寨。这种地理环境塑造了封闭而自足的小社会单元。山水不仅是屏障,也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生活节奏不必像平原地区那样追逐大规模生产,自然节律(农耕、渔猎、季节变化)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气候的调节:" 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生活相对舒适,没有极端严寒酷暑,也为一年四季的劳作和休憩提供了可能。
2. "农耕文明的节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农业是布依族村寨的传统基础。以自然光作为作息的信号,本身就带有一种天然的“松弛感”。劳作是必要的,但遵循天时,不过度透支。 "二十四节气:" 传统农耕社会对节气的精准把握,决定了农事的安排。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使得生活充满了韵

相关阅读延伸:(走进中国乡村)百年布依族村寨的“松弛感”

来源:中国新闻网

小暑之后的贵阳,正午28摄氏度。“00后”俄罗斯女孩雅娜一走进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就拿出手机放在支架上,白墙青瓦的民居、盛开的荷花、凉亭里聊天的老人以及小桥流水,都被她记录了下来。

“我是一名来华留学生,也是一位博主,喜欢把中国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世界。”身穿写满汉字衣裙的雅娜说,这里就像是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

近日,俄罗斯女孩雅娜用手机拍摄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一隅。周燕玲 摄

雅娜所在的龙井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传统布依族村寨,寨中央有一口古井,井水溢出后形成一条观光水渠,常有身着布依族服饰的妇女在水渠边洗衣洗菜,不少游人则在小桥上拍照或在河边聊天喝茶。

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雅娜,2019年来华留学,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她特别喜欢旅游,去过北京、四川等地,而这是她第一次走进中国的乡村。于她而言,富有“松弛感”的龙井村,既古朴又现代,所遇皆风景。

近年来,龙井村依托布依族文化、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发展起了蜡染坊、酿酒坊、刺绣坊、陶艺坊、茶室、民宿等新业态,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沉浸式”体验乡村慢生活。

记者在龙井村看到,许多游客漫步清幽的古巷小道后,会去到蜡染坊选择自己中意的图案,以蜡为墨、以刀为笔、以布为纸,亲手体验画蜡和染布;或前往酿酒坊,跟着布依族老人用村中的井水,学习酿制甘甜的布依族米酒。

游客在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体验蜡染。周燕玲 摄

继City walk(城市漫步)火爆后,Country walk(乡村漫游)成为年轻人体验乡村慢生活、亲近大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而乡村所带来的“松弛感”,也使得大批青年回乡就业创业。

23岁的庭应妹2023年大学毕业后,就回到龙井村当起了导游。从村名的由来到发展历史,再到民族文化和古建筑,近段时间她每天为100多名游客讲解,其中不少是外国游客。

在庭应妹看来,村寨里的人们生活很惬意,每天早晨会在村子里散步、中午坐在凉亭下棋唠嗑、下午坐在河边对山歌,晚上还会举办篝火晚会,“正是村里人简单又丰富的生活,才会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90后”女孩王邦丽和丈夫在村里开了一间茶室,同时还售卖亲手制作的蜡染手工艺品,有衣服、帽子、方巾、耳环、发箍等。闲暇时,王邦丽会坐在摊位前制作手工,丈夫拿着一把吉他唱着布依族歌曲,孩童则在长廊上嬉戏玩耍。

距离王邦丽茶室的不远处,就是龙井集市,身穿蓝色布衣的老人们,常在那里摆摊售卖自家种植的新鲜瓜果蔬菜以及香肠、血豆腐等土特产,引得游客拍照和品尝。

让老房变“工坊”、农艺变“手艺”、民居变“民宿”,龙井村引入新业态,不仅破解了村落老去的难题,还催热“慢生活”乡村游。(完)

作者 周燕玲

发布于 2025-07-26 12:16
收藏
1
上一篇:贵阳“折耳根”乐队,四盲一外卖,逆风前行,倔强拔节 下一篇:山海弦歌共鸣,惠阳吉他声动贞丰“六月六”民俗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