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一句
穷,在民谣里不是问题;没情怀,才是。━━━━━人名 + 地名 + 天气现象 = 一首民谣标题公式:人名 + 地名 + 天气现象 = 一首民谣既然艺术来源于生活,那当然得就地取材。你住的地方、路过的公交站、表白失败的奶茶店,全都能成为民谣歌词的背景地标。不过注意:地点不能太主流。不能是故宫、外滩、西湖太子湾那种“到此一游”景点,要选一些听起来熟悉又带点模糊感的地方,比如鲅鱼圈、桐梓林、沙面老街、金银潭……同时搭配“日落”“潮汐”“初雪”“天亮前最后一班地铁”这种自带情绪滤镜的画面,堪称催泪包邮。主角怎么写?通讯录就是你的素材库不知道该写给谁?不用发愁,打开你的通讯录,从前任、暗恋、网聊对象里随机抽取姓氏,然后统一格式处理:女生:姓 + 小姐 / 姑娘男生:姓 + 先生 / 君 / 老哥性别不明:姓 + 朋友 / 旅人 / 某某比如:张小姐、董姑娘、范先生、周君、李老哥……光是名字,就已经自带沧桑感和年代感了。
示例三连发:学会这套,你也能做民谣歌手《在鲅鱼圈的西南角遇见了看日落的张小姐》《给夫子庙的董姑娘留下的第三片雪花》《沙面老街许愿池边的范先生》是不是一下就有画面感?是不是根本不用听旋律,就知道这是民谣?━━━━━民谣地图的边界:绝不出国
民谣专属旅行图鉴:南方是情怀,北方是过渡
民谣歌手最爱唱的是哪里?第一名:北京。有南锣鼓巷、有安河桥北、有小酒馆、有高考没考上、也有姑娘不等他但当他们想“逃离北上广”时,目的地清一色是:南方。——不是东南亚的海岛风情,而是我们自己的南方:
丽江的酒馆、香格里拉的客栈、平遥的旧巷、婺源的雨季、腾冲的黄昏。
甚至有人可以一边弹着吉他一边浪迹到漠河,说是“去看看北方的尽头”。
但“巴黎”“纽约”“东京”?对不起,不在系统词库里。他们嘴里的“远方”从来不带签证,
顶多高铁晚点,绝不护照盖章。民谣歌手大多是“不出国的国内旅行发烧友”:用几张火车票和一把破木吉他,把“中国地图画成一首歌”。他们的浪漫不靠塔桥或斗兽场撑场面,而是一间民宿、一碗泡面、和一场“南方的艳阳”。你听懂了吗?民谣的远方,不过是南方再南一点的地方。
根据统计,虽然民谣歌手最爱歌颂的城市是北京,可大家最向往的要不然是“南方”,要不然是北京以南的城市(可能《杀死那个石家庄人》也算。)
如果你去了巴黎,就别想再混民谣圈,听好了,如果你:曾在夜色下漫步巴黎左岸,在伊斯坦布尔喂过鸽子,在伦敦soho区喝过酒,行李已经收好,下周飞英国……那对不起,你已经不属于内地民谣圈了。你现在更像一个“陈绮贞wannabe”,是流行圈的“轻文艺挂”,不再是那种“凌晨四点在成都东站背吉他”的民谣诗人。
什么?你说布衣乐队的《罗马表》?别急,民谣圈自有“文艺自辩系统”:那首歌提到“罗马”,你就以为他们真出国了?拜托,再读读歌词:那是象征时间流逝,不是你想的那个“欧洲之旅”。罗马只是个隐喻,他们人还在西安郊区呢!民谣歌手不是不能出国,他们只是选择精神出走,肉身留守。真正高明的民谣,是把“没钱去巴黎”写成一种浪漫,让你以为“东南亚”已经是诗和远方的极限坐标。所以啊,出国可以,别写进歌里。写了,也得用比喻的,别太明说。毕竟,“丽江落日”才是咱民谣歌手的全球中心。
在时间上,民谣歌手最青睐凌晨,究其原因可能是多年不早起,生物钟紊乱,灵感多迸发于下午两点的马桶,并持续到凌晨的最后一根烟上(前一天忘了买,现在老王的小卖部关门了)。晚上表演后,歌手可能陷入酩酊大醉状态,容易错过晚班公交/地铁,打不起车,走路绊跤,当街大睡,所作歌词也会同时有星空、街头、梦、姑娘、孤独等意象。
我来过,你的孤独与倾听
你一微笑我就失言成一叠长信
我来过,你的不安与认定
你一睡着我就深爱成一片阴影
——刘昊霖《我来过》
我来过哪里?我在干什么?我要往哪里去?
她叫做玛卡瑞纳
我叫她玛卡瑞纳
这就是玛卡瑞纳
——海龟先生《玛卡瑞纳》
不然呢,“你叫她欧阳二丫”?“这张是我的门卡”?
他们在别有用心的生活里翩翩舞蹈
你在我后半生的城市里长生不老
——宋冬野《鸽子》
在大多数民谣的歌词里,不以分开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北方小伙儿喜欢南方姑娘,但最终还是得回到北方呼吸新鲜的空气。丽江虽美,但最近那里号称什么胜地,所以终究还是要早日离开。就算自己不走,姑娘也会因为没有草原,脱缰一般地跑走。不需要提供太多前因后果,也没必要分析孰是孰非,你只需要在歌词里静静地,四十五度四脚朝天,讴歌离别就好了。
越是那些日常的平凡的琐碎的细节的描写,越能引起歌迷共鸣。毕竟赵雷《成都》里的那句“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获得了无数歌迷惊为天词的盛赞,其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感,值得学习模仿。
现在有灵感了吗?让我们来练习一下:
被窝里的你对我甜甜地笑
给你准备了礼物很奇妙
我在30秒之后才知道
原来你偷偷放了个屁卧艹
——GQ 合唱团《奇妙的礼物》
日常生活描写?达标。韵脚整齐?达标。民谣歌词?完美!
对仗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
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马頔《南山南》
押韵
斑马
斑马
你来自南方的红色啊
是否也是个动人的故事啊
——宋冬野《斑马斑马》
化用典故、反复
渡我素贞出凡尘
嗨呀嗨嗨哟
嗨呀嗨嗨哟
渡我素贞出凡尘
嗨呀嗨嗨哟
嗨呀嗨嗨哟
渡我素贞出凡尘
嗨呀嗨嗨哟
嗨呀嗨嗨哟
渡我素贞出凡尘
——好妹妹乐队《青城山下白素贞》
就是写得牛逼
送君千里直至峻岭变平川
惜别伤离临请饮清酒三两三
一两祝你手边多银财
二两祝你方寸永不乱
——陈粒《性空山》
除此之外,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兴象征也在民谣的歌词创作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期待吧,有一天咱们中国的民谣歌手也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必须有一个深爱但无法得到的姑娘老狼唱:“我是你指尖的一次犹豫……我是你销毁的那个证据。”翻译一下:备胎多年,好不容易约了一次,最后你还不愿意承认。
所以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写一个永远得不到的姑娘”,是民谣创作的通用说明书第一页。
我们以一位知名民谣歌手在 livehouse 上的表现做案例,堪称满分样本——
粉丝:XX 你好帅!
某民谣歌手:胖帅胖帅的是吧。
又一位女粉丝突然尖叫:XX 你好帅!!!
某民谣歌手(假装严肃脸,盯着声音来的方向):你虚伪。
粉丝:XX 我好爱你!
某民谣歌手(假装很不高兴):我不喜欢这样啊,搞得跟个偶像歌星似的!
……沉默几秒。
某民谣歌手(突然深情):我也爱你们。
(粉丝一个劲儿地点歌,集体重复一首歌的歌名)
某民谣歌手:不是说不能点歌吗?
……沉默几秒。
某民谣歌手:下面为大家带来,《XXX》(粉丝点的歌曲)
.....粉丝含泪尖叫。
毕竟民谣这种艺术形式,本来就起源于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里,谁又能保证不爆几句粗口?再说了,不在歌词里加点脏话和性暗示,你这“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浪子人设”——怎么立得住脚?
请各位有志于民谣道路的朋友们,认真揣摩。
亲爱的
如果没有你
我只是一个
只想去做【爱】的傻13
——宋冬野《就在不远的2013》
Hello kitty
Hello hello hello kitty
Hello 你妈13的 kitty
——李B哥《下雨》
我虽然我吃了壮阳药
也带了避孕套
可我还是怀疑(觉得)
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
——马頔《海咪咪小姐》
你想把一切的一切
都找个地方给射了
射在墙上 床上 姑娘的肚子上
——宋冬野《梦遗少年》
笑你马勒戈壁
我都是为了你
为了你
——布衣乐队《罗马表》
从字面看,“民谣”本就是“民间的歌谣”。它的生命力,来自市井巷尾的烟火气,来自家门口巷子深处的方言腔,而不是播音腔里干净无菌的“标准普通话”。所以说,唱民谣,不带点乡音,哪来的味儿?民谣里最打动人的,从不是唱功,是“熟悉感”。比如西北的土嗓、东北的嘎劲儿、四川的尾音上扬、江浙的软糯粘腻,每一口地方味,都是一句“我来自哪儿”的声明。正如周云蓬说的那样:“祖先活在我们的方言里。”如果你真想把那股“古早味”唱出来,普通话得“跑偏”一点才行。讲究的是“带点味儿,不太准”,却“唱进人心里”。
你不信?
试试用新闻联播那一套播音腔去唱黑撒的《流川枫与苍井空》。听完你就明白——什么叫“再真挚的情绪,被标准发音毁个彻底。
如果你家乡的方言实在太晦涩难懂,唱出来没人听得懂,没事儿,民谣歌手还有一招杀手锏:儿化音。什么?你不会儿化音?那你总会卷舌儿吧!会就行儿。该卷的地方您就死命儿地卷,不该卷的地方您也别悠着,统统儿给我卷上去。要的不是标准发音,而是一种“我好像来自鼓楼附近”的错觉。毕竟在民谣这门艺术里,儿化音不只是语音技巧,它是身份标识,是民间认证,是低配版“文艺胡同通行证”。不信你看,黑龙江人张磊儿翻唱《南山南》时,一句“頔儿哥儿”唱得人声泪俱下,活生生把一首南方哀歌唱出了鼓楼北街的冬天味儿。他不是真的北京人,但那一口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儿化腔,足以让现场观众当场投诚:
“这哥儿们,不简单儿。”
就这样,一个东北汉子,凭借“模拟北京腔”成功“转正”,在民谣江湖混出了一席之地。而这招儿,也成了无数非首都籍民谣歌手的救命稻草。
总结一句:儿化音,听着像玩笑,用好了是真本事。━━━━━用最清澈的童音,直击最脆弱的内心虽不是标配,但在副歌或结尾加上一段童声,早已成为不少民谣作品常用的“质感加成”。这招简单、好用、有效,甚至不需要“孩子会唱歌”这种前置条件。最好是那种从没受过专业训练的童音,五音不全也没关系,气息不稳也可以,只要嗓音够清澈、咬字够稚嫩,一唱出来,就像老照片泛黄边角,立刻唤起一整个童年。
毕竟很多民谣歌手,小时候自己也唱得这么跑调。
━━━━━虽然我们在这篇文章里总结了各种民谣的“套路”、挖苦了一些“民谣人设”与“伪文艺标签”,但必须承认:民谣早已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生态的一部分。它接地气、带画面、有温度,它也确实给了很多人一个机会——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短暂地停下来,想一想,从前。只是我们也希望:这种“画面感”和“质感”,不应该被异化成品味的标准、情绪的绑架、审美的单选题。
不管你喜不喜欢民谣,
不管你会不会弹吉他、是不是懂乐理、有没有被副歌感动,
都应该有平和的眼光、包容的态度,
去欣赏彼此不同的喜好,呵护音乐之外那份最珍贵的人间温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