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关键在“得气”,提升指力,掌握针灸三层面技巧

在中医针灸中,“得气”是指针刺后,患者局部出现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这是针灸产生疗效的关键。针下得气与否,确实与针灸师的指力密切相关。以下是指力的三个层面:
1. "基本指力": - "稳力":这是指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保持手部稳定,不因外界因素而动摇,保证针刺的准确性。 - "柔力":指在进针、行针、出针等过程中,手部动作要柔和,避免用力过猛,以免造成患者的不适或损伤。
2. "进针指力": - "准力":进针时,要准确找到穴位,这需要良好的空间定位能力。 - "速力":进针的速度要适中,过快可能引起患者疼痛,过慢则影响进针的效率。
3. "行针指力": - "力度":在行针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穴位,调整针刺的力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技巧":包括补泻手法等,这些都是行针时需要掌握的技巧。
针灸师通过不断练习,提高自己的指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得气”,从而提高针灸的治疗效果。

相关阅读延伸:疗效取决于针下是否得气,得气就必须练好指力,指力分这三个层面

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左手循按揉切腧穴并非主要手法。右手为刺手是针灸疗法中的重要手法。疗效好坏,皆在于两手手法及功力,且主要功力在于拇指、中指及食指三个指头上。指端为人体最小的一部分,其力在于指节,并借助腕臂之力,甚至运动全身之力于指身,使针体轻巧无痛楚努入穴位。

练此功夫宜两手同时练习,若单习一手三指,则不能随心所欲左右手同时进针。 指力努劲与针刺手法有密切关系,不学针灸则已,欲学针灸必须练习手指努劲,仅就拇、中、食三指而言,其中拇、食指为主,中指为辅,只要把拇、食指功力练好,其功成矣。在指力的大小与得气、针刺感应的强弱及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着针刺疗效。只有具备相当的指力,才能持针端正,进出自如,易于得气、守气。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称:“巧妙元机在指头。”《素问·宝命全形论》对用针者提出针刺时若“手如握虎”,可见古人对针刺者指力的要求是很高的。《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针灸治疗取得疗效的关键在于得气(现在称为针感)。在临床治疗时,要使针感产生并到达预定部位,才可以取得理想的疗效。如针刺时,候针下气至,左侧押手放在针穴下方,向上连续不断地用力,同时右手持针亦向上推,针感即向上传导;若左侧押手放在针穴上方,向下连续不断地用力,同时右手持针亦向下推,针感即向下传导。如果能向远处传导,到达了目的地,是刺激量合适;

如果传导得近,是刺激量不足或因患者经络受阻或经气不足的缘故。比如针风池治疗鼻或眼病,左侧押手应放在针穴下方,向上连续用力推按,同时右手持针向对侧太阳斜刺5分,得气后亦向上推,针感即可传导到鼻区或眼区。治疗风寒感冒,用烧山火法发汗,则应在针感的基础上加大刺激量。治疗头顶痛,则应在针感的基础上减小刺激量,使针感传导到头顶。治疗偏头痛或耳聋,右手持针需向同侧前额进针,左侧押手亦向前推按,针感即可传导到前额或耳区,有时偏头痛可立即停止;如果左侧押手压力不足,针感还会向下或向肩背传导。

治疗胃痛,针足三里进针8分,持针的右手和左侧押手同时向下用力,让针感传导至二趾或三趾,胃痛就会减轻或消失;如果针感传导到了四趾或小趾,就是针尖偏离了胃经;如果针感传导到了足心,是针刺过深,针尖穿过了胃经,刺到其他经了,治疗胃痛的效果也不好。指力不是越大越好,医者还应灵活自如地掌握力的大小和方向。

指力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医生能熟练用针,患者在针刺时不感痛苦;

第二层次是医生针刺后使病人立即产生得气效果;

第三层次是得气后,指下能精确地感到经气的变化,及时运用补泻手法,以达到扶正祛邪,针到病除的目的。

《灵枢·刺节真邪》云:“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此境界不仅仅是指力,而是要求医者将指力和指下细微感觉的有机结合。

发布于 2025-07-22 11:17
收藏
1
上一篇:握力至上,8个动作全方位强化上半身运动握力 下一篇:想学好吉他却无从下手?揭秘这些入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