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文明实践传承“文化薪火”,续写文明新篇章

标题:安徽凤阳:文明实践赓续“文化薪火”
正文:
在美丽的安徽凤阳,这片承载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土地,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传承着“文化薪火”。
一、文化传承,从“非遗”做起
凤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文明实践中,凤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举办非遗技艺展示、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
二、文化传承,从“红色教育”入手
凤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文明实践中,凤阳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活动,让青少年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三、文化传承,从“美丽乡村”建设发力
近年来,凤阳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这些美丽乡村成为了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文化传承,从“文化活动”推广
凤阳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凤阳花鼓戏、凤阳剪纸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本地文化。同时,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扩大凤阳文化的影响力。
五、文化传承,从“志愿服务”助力
凤阳积极培育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关阅读延伸:安徽凤阳:文明实践赓续“文化薪火”

近年来,安徽省凤阳县把推动文明实践与传承非遗相结合,通过搭建平台、培育项目、活态传承等方式深耕文明实践沃土,不断加强文化供给,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赓续文化薪火,助力本地优秀传统非遗焕发新活力。

资源共享 阵地建设实现“物理融合”

凤阳县整合党群服务中心、乡镇文化站、老年大学、农家书屋、文体中心、文化场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建成257个具备开展理论宣讲、市民教育、科普宣传、文化活动、健身活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各文明实践阵地专门成立的组织机构,本地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所(站)长,其他成员分工负责。

通过持续拓展文化服务功能,把文明实践融入传统文化,结合推广“凤阳花鼓”“凤阳凤画”“凤阳楼西回民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配备乐器、服装、道具、桌椅等设施设备,在县文化馆、官塘镇建成非遗传承馆、非遗传习基地等文明实践阵地90余个。结合文化下乡、文化惠民、非遗保护等工作,定期发布活动计划,持续开展非遗学习宣传、传承教学等便民服务,并在春节、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主题文艺演出,持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推动本地非遗繁荣发展培育“文明土壤”。

凤阳县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人才集聚 实践队伍产生“化学反应”

凤阳是非遗大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计10类45项,节奏欢快的凤阳花鼓、婉转悠扬的凤阳民歌、绚丽多彩的凤阳凤画等更是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县现有国家和省市县级非遗传承人近130人,各中心(所、站)通过招募文明实践志愿者等形式本地非遗传承人、文化带头人等乡村人才加入文明实践队伍,并常驻文明实践阵地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提升群众对本地非遗认识和了解,带动一批基层群众热爱非遗、学习非遗,培育更多乡村非遗传承人,不断壮大非遗人才队伍。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年开设“非遗传承班”120余堂次,教授学生2000余人次。

小岗村“当年农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非遗传承活动。

目前全县已培育“老苏赶集”“姑嫂行”“钱杆子艺术团”等近30支非遗志愿服务队,每年开展“非遗进景区”“非遗进学校”“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乡村”“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主题宣传和文艺演出活动300余场次,文明实践助力基层文化供给的触角不断延伸。近年来,凤阳县也相继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花鼓之乡”等荣誉称号。

创新服务 实践活动绽放“生态效应”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全县各中心(所、站)围绕思想政治、社会稳定、乡风文明、平安建设等重点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创编《移风易俗谱新篇》《助人为乐王善坤》等文明实践节目,通过淮河大鼓、泗州戏、打钱杆等非遗表演形式,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文明乡风,筑牢基层思想文化阵地。

非遗融入文明实践理论宣讲,相继创编了淮河大鼓《百年大党》、泗州戏《歌唱党的二十大》等文明实践节目,到乡村开展理论政策宣传宣讲专场演出和示范宣讲活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到十里八乡。非遗融入移风易俗,创编三句半《移风易俗谱新篇》、钱杆子打唱《赞大美凤阳》等作品,定期深入城乡、社区举办展演活动。非遗融入群众生活,把非遗项目“凤阳凤画”“濠州剪纸”“凤阳花鼓”引入文明实践阵地(基地),免费开展教学传承,累计开设传承班、暑托班等90余期次,服务群众超3000人次。府城镇东华社区将非遗项目“明都匡氏针灸疗法”引入文明实践站,连续3年每月普及中医文化知识,开展中医义诊服务。

截至目前,全县各中心(所、站)依托文明实践阵地培育“非遗进所(站)”“老苏赶集”“童声朗朗花鼓响”“中医义诊”等非遗文明实践品牌10余个,每年在城乡、社区、居民小区举办主题活动160余场次,受众30000余人次。(成超 文/图)

发布于 2025-07-16 21:16
收藏
1
上一篇:传统曲艺,咋就悄然逆袭,重新火出了文化新圈? 下一篇:(21)生产队岁月,社员们的文化娱乐与凤阳花鼓的悠扬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