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娄山脉的晨雾中,一把把吉他从贵州遵义的偏远山城走出,奏响全球。谁能想到,正安——这个曾深陷贫困的小县,竟用十余年时间,从“零产业”起步,成长为全球每七把吉他便有一把诞生于此的“中国吉他制造之乡”。
正安吉他的崛起不是一个偶然的奇迹,它是“无中生有”的产业传奇,更是新时代县域经济破局突围的生动实践。
一正安造吉他,原本是一道看似“无解的难题”。这里没有便捷的交通网络,甚至缺乏熟练工人。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安书写了一段从“不可能”到“可能”的传奇。
敢闯,是正安破局的第一把钥匙。1987年,正安“300娘子军”南下广东务工,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地方政府组织劳务输出的先河。2013年,离家闯荡16年的郑传玖,在县委“企业墙内的事自己干,墙外的事政府帮”的承诺下,克服种种困难,返乡发展吉他产业,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曾经“孔雀东南飞”的务工者带着技术、资金和订单“凤还巢”,正安吉他,实现了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跃迁。
敢信,是正安坚持不懈的精神支柱。为将吉他产业“请回家”,正安县委班子七下广州,以诚意打动投资者,践行“招商先交心”理念。当地建起国际吉他产业园,提供标准厂房和“三年免税、十年免租”等优惠政策,让企业“拎包入住、放心投产”。企业亦投桃报李,吸纳贫困户就业,将生产车间变为“脱贫课堂”,形成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这种“视企业如亲人”的服务理念,构筑起政企合作的信任基石,也让外来企业安心扎根正安。
敢为,是正安逆袭的核心动力。面对外界“深山里造吉他”的质疑,正安选择用实干回应。缺配套?那就自建纸箱厂,引进五金配件、包装材料等企业,逐步完善产业链;缺技术工人?那就办夜校、传技艺,把农民变成工匠。为破解物流难题,县政府统筹资源,建设标准化仓储中心,引入多家物流企业,大幅降低运输成本。目前,正安已有吉他生产及配套企业142家,链主和龙头企业11家,产业集群年产值达7.98亿元。正是这种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的精神,让正安吉他产业从无到有,书写了山区县产业崛起的奇迹。
二随着吉他产业初具规模,正安并未止步于“能造”,而是迅速转向“造好”,开启了从“有”到“优”的转型之路。这一转变,深刻体现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不追逐短暂的风口红利,而是专注于深耕细作,以品质取胜。
技术迭代,在这里不再是简单的炫技,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智能车间内,机械臂的运用针对性解决山区湿度大和人工操作不稳定难题,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产品质量。正安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引入自动化木材烘干系统,并结合山区高湿气候进行工艺优化,显著降低吉他面板的开裂率,产品合格率大幅提升。这种“问题导向”的创新实践,让技术真正成为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品牌突围,依靠的是硬实力和深厚文化的双重支撑。以“贝加尔”吉他为例,其敢于推出万元级高端产品,背后不仅有国际制琴工艺的加持,更融入了苗族、侗族传统音乐元素,展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魅力。正安多家吉他企业连续多年保持产品质量“零投诉”,多款自主研发的吉他产品远销欧美市场。目前,正安已培育自主品牌56个,年均产量约250万把,占中国的1/5、世界的1/7,2024年完成外贸出口额2.1亿元。正安企业深刻认识到,在高端市场,消费者所看重的并非仅仅是“中国制造”的标签,更是“中国质造”所蕴含的深厚底蕴和卓越品质。
在产业融合方面,正安同样展现出非凡的智慧。通过“吉他+文旅+教育”模式,打造集生产、研学、演艺于一体的吉他文化产业园区。“青春遇见贵州·吉他律动正安”2024旅游生态圈消夏音乐季吸引35万人现场参与,线上围观达2115万人。正安还在职校开设吉他制造与音乐表演专业,培养数百名复合型人才,实现产教融合。这种深度联动,不仅激活了文化资源,也推动了就业和乡村振兴。当前,吉他产业已辐射带动1.5万余人就业。
三由优变强,当全世界每生产七把吉他就有一把来自正安时,这场逆袭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商业成功,而成为中国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生动范例。
在标准制定方面,当地企业将代工积累的工艺经验转化为标准体系。主导制定《正安吉他》系列团体标准,更通过对标ISO国际标准改良全竹吉他工艺。这种“技术专利+团体标准+国际认证”的模式,既填补了国内乐器木材标准化空白,也让“正安工艺”成为全球产业链的品质标杆,推动中国制造从“跟跑者”向“标准制定者”跨越。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则是正安吉他走向世界的另一张重要名片。正安将吉他元素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吉他+非遗”特色品牌,推出苗族银饰吉他、侗族纹样漆绘吉他等文创产品,深受海外消费者喜爱。连续多年举办“正安·国际吉他文化节”,吸引来自美、德、法等多个国家的音乐人和厂商参与。正安巧妙地用吉他讲好中国故事,让“MadeinChina”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认可。
在构建生态产业链方面,正安同样走在前列。通过建立产业集群协同机制,实现生产、物流、培训等全链条聚集与资源共享。将木材废料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年减碳超万吨,形成“生产-废料-能源”闭环。这种绿色智慧既破解了全球供应链波动难题,更以循环经济模式让吉他产业在石漠化山区扎根生长,蹚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安吉他的故事仍在继续。它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深刻启示:
产业逆袭,核心在“人”。从郑传玖的创业韧劲,到政府官员的真诚服务,再到每一位普通工人的工匠精神,正安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只要有“不服输”的志气、“肯钻研”的底气以及“能吃苦”的骨气,就能在逆境中开辟出新的道路。
创新升级,关键在“实”。正安的技术创新始终聚焦生产痛点,不盲目追求“高大上”;品牌建设则深深扎根于文化底蕴,不依赖营销噱头。这种“务实创新”的发展路径,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范例。
共同富裕,落脚在“心”。生产车间里的欢声笑语,文化广场上的热闹非凡,都生动诠释了产业发展对于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正安的实践表明,当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基因,政府将民生福祉置于政策导向的核心位置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便成为可能。
正安吉他的崛起,是一曲敢闯、敢信、敢为的奋进之歌。它不仅奏响了产业振兴的强音,更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县域经济破局突围的智慧与担当。从“无中生有”到“从有到优”,再到“由优变强”,正安用实干书写传奇,用信念点亮希望,奏响了从“三不沾县城”到“世界吉他制造之乡”逆袭狂想曲。这把来自大山的吉他,已然成为连接世界、传递梦想的桥梁。(投稿邮箱:zmcplb@163.com)
全媒记者:赵登银编辑:何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