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忽然发觉自己越来越挑剔,生活造成的习惯让我们拒绝了太多年轻时能轻易接受的事与物,我们美其曰之为品味。然后一部分人选择了依恋老物,而另一些无物可恋的人,选择自己为自己铸一个称手的工具,比如老李,宗盛。
◆李宗盛的演唱会上没有伴舞,没有干冰,舞台上只有原木色的沙发和椅子以及随手搁放的木吉他,这就是他的人生大化之境。
◆演唱会上有几首歌,在他的木吉他里设置了几个角度独特的摄像头,让我对老李使用什么吉他感起了兴趣,不知道这么一个对音乐和女人都很挑剔的老男人,如何找到自己称手的兵器。
◆16岁那年,在一把向朋友借来的破烂尼龙弦木吉他上,李宗盛学会了第一个和弦,在之后的20多年里,他抱着一把吉他闯出了自己的音乐天下。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他是亚洲华语乐坛的“大哥”,而今,他是一名制琴师。第23个年头时,他毅然决定回归音乐母体,定居北京全心打造手工吉他品牌李吉他。
◆定居北京后,李宗盛过上了凡人的生活。除非有重大的安排,在平常的日子,他每天朝九晚五去自己的吉他工坊干活,下班后去超市买菜,回家亲自下厨为母亲和两个女儿做一桌可口的饭菜,如同千千万万个需要养家糊口的男人一样。
“中国每年出口吉他大约800万至1000万把,但中国吉他却一直是廉价、低质量的形象,没有华人做的吉他进入世界级的水平,我不服啊。”
◆2002年回国后,李宗盛在江苏角直古镇租下一间狭小而简陋的阁楼,经过几个月的探索和尝试,第一代李吉他的三把原型吉他问世,如今它们仍被李宗盛珍藏在琴柜里。次年9月,李宗盛把吉他工坊迁到北京的大山子,并扩展成200多平方米的高级手工吉他制作中心。在这里,李宗盛把对待音乐创作的敏感和苛刻,付诸于吉他制作的每一处细节中,把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名贵木料,做出一把把独一无二、动人心弦的吉他。
◆“我希望在百年后,人们看到某张旧的音乐海报,哪怕那位吉他手已经作古,但是他怀里抱着的是李吉他。李宗盛坦言,属于他的时代终究会过去,但一把好的吉他可以流传百年,如果李吉他能引发更多年轻人对音乐的投入,继而创作出超越李宗盛的好歌,在这过程中有李吉他的参与,我会觉得自始至终都和他们的音乐在一起,想一想,这是多么浪漫和幸运的事!”
“音乐人和吉他之间最难得的就是合适。”
◆老外在做琴时,比如加拿大,有着姣好的木材,他们等于是用他们国家后园的木材来做他们的琴。这给予李宗盛很大的提醒和启发。他在台湾,就用台湾的木做琴。他们有一款就是台湾楠木的,是李宗盛去南投找的楠木。楠木是樟料,很香。这木头声音非常好。这是他的一个实验。
◆即便每把琴的选材、制作程序和工艺全都一样,但做出来的琴仍然千差万别。“吉他,绝不仅是一件伴奏乐器,它也有自己的脾气和个性,完全和人一样,有什么样的气味,就会招来与之相投的人。”
◆制作吉他时,李宗盛总是不忘提醒自己吉他这个乐器的根本意义。他强调,吉他的演进历史十分悠久,不论是taylor在琴颈上安排特殊螺丝轴处理,还是各式各样的double size等等,其实都是跟fashion一样,千万不要被这些东西给呼愣了。李宗盛斩钉截铁地指出,制作技法虽然有其迷人之处,但不应该本末倒置,在追逐技法的独步创新之余,吉他始终是弹奏音乐的工具。
◆Lee Guitar确实价格不菲,普通的一把起价至少也要4000美元。但是因为李吉他不是贴牌生产,每一把都是手工制作,每一把他都要亲自调音,这他一年最多也只能做50把,这对于经营这个品牌已经制琴中心的李宗盛来说并不算盈利。
“因为我是一个贪婪的人,我想活两次。”
◆日本是李宗盛最想打入的市场,因为“这个国家对于吉他的挑剔程度达到了病态。”他联系到日本当地一个最大的音乐、书店的经销商,被拒后不得已动用自己在日本音乐界的资源,通过他们向经销商说明了李宗盛在音乐界的地位,于是,日本经销商同意和李宗盛见面。见面试琴后,日本方面同意让Lee Guitar进店。该店中有一面墙柜,里面摆放着世界级大师做的琴,而走廊中则摆放着一般的琴。“要进店我的琴就必须进柜子,不然我就不进这个店了。”这点李宗盛很坚持。日本经销商答应了他的要求,这却让李宗盛稍有忐忑质感,“进入柜子以后就要拼命了。”
◆五月天是这里的常客,主唱阿信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大哥就这么沉默的在吉他工厂里来回穿梭着,有时扛着木头,有时拎着梦想。他终于到了一个做什么事都不尴尬的年纪,不尴尬,才是真自由。”
◆在李吉他的网站
http://www.leeguitars.com/上有这样一句话:「謝謝你們對我夢想的支持,但願我的琴能帶來更多的靈感。期待被你們的作品感動。」─李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