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诗,写的最好的几首,几乎都集中在顾城和谢烨相爱、结婚的日子里面。
图|顾城和谢烨
谢烨成就了顾城,而顾城给予她的,是一段支离破碎的婚姻,和一把结束她生命的斧头。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凭吊顾城,为他惋惜,以他的诗句来代表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高晓松回忆当初,依稀清楚记得那天整张报纸上只有一个大黑框,上面写着四个大字——"诗人死了"。他在沉痛了一整天后,为顾城写下一条长达十五分钟的组曲纪念。
回顾当年的悲剧,舒婷一直没有释怀,她说:"这块伤疤挖掘起来还是疼痛不已,结局永远无法挽回无法遗忘。只有谢烨有权宽恕。我深信,她已经宽恕过了。
诗人杨炼说:"二十年之后再来看,其实是多么小的一件事,是多么普通的一个人生的小事。但是就把一个诗人的生命、道路和他的写作切断了。"
图|顾城
在那个诗人便是精神领袖,诗作就是"宗教信仰"的年代里,人们都不约而同地代替谢烨和他的父母原谅了顾城,不约而同地忽略了受害者谢烨和他们年幼失去双亲的儿子,觉得谢烨和顾城的矛盾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顾城的才华相比不值一提。
是啊,一场婚姻悲剧,葬送了一个优秀的诗人,他的写作断了,是他自己生生掐断的。而谢烨鲜活而年轻的生命,也在他的残忍之下断送,人们在顾城的诗作之中寻找他和这个世界丝毫不愿妥协的呐喊,那么你们是否能够感受,谢烨在被利斧砍伤,静静等待死亡的悲怆和悔恨吗?
杀人,是无法回避无法脱罪的。
忽视谢烨的死,忽视顾城的罪行,已经不是最大的恶意。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将顾城最后崩溃的暴行说成是谢烨纵容的结果,在顾乡的作品《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之中,顾乡怜惜他的弟弟,敬佩"为爱忍受"的李英,对谢烨,表面上看起来是赞美,却在暗示谢烨一直逼着顾城自杀和杀人,是悲剧的主导者和设计者。
这要从顾乡发现弟弟遗书开始说起。
顾乡发现顾城的遗书,已经是顾城自尽两个多月之后了。通过顾城的4封遗书,她总结出了三点。
顾城在写遗书的时候,也就是大约惨案发生三小时之前,他厌世心理严重,已经下定决心要去寻死。
顾城的死,根本原因是谢烨要离开他另组家庭,他挽回无果,生活已经没有了任何希望。
第三,他在写遗书的时候并没有准备和谢烨同归于尽。
图|顾城和谢烨
顾城的遗书一共有4封,其中的确有针对谢烨和舍不得儿子的文字。
"英走了也罢,烨也私下与别人好,在岛上和一个小XX,在德国和一个叫陈XX的人。现在正在分家、离婚。她说要和陈生个娃娃。烨许多事一直瞒我。烨许多事一直瞒我。她好心、合理,亦有计划的毁灭我的生活……烨也好心救过我几次,但到她隐情处,她和陈就盼我死。"
"今天我过不得了,烨要跟别人走,木耳我也得不到。"
"有人问我,你就说,我是爱三木的。"
"木耳:我本来想写一本书,告诉你我为什么怕你、离开你、爱你。你妈妈要和别人走,她拆了这个家。"
图|顾城在北京
从顾城这几封遗书的角度来看,顾城杀妻的动机是因为谢烨背叛了他们的婚姻,她在筹划离婚、搬家,带走他们的儿子小木耳,并且和陈XX盼着他死。顾城也在这些文字之中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将"拆了这个家"的原因全部归结在妻子谢烨身上。
那么谢烨到底爱不爱顾城?顾城对儿子到底怎么样?谢烨到底有没有想过逼顾城死呢?
1979年7月,谢烨和顾城相识在火车之上,两人一见钟情,临分别之时,顾城给谢烨留下了他的住址。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顾城是年轻人的精神灯塔,谢烨对顾城是近乎对于神的膜拜。即便那时候顾城没有固定的工作,行为古怪,性格琢磨不透,甚至对谢烨的父母没有一点尊重……谢烨都丝毫不在乎,在父母的激烈反对之下,坚持和顾城结婚,那一年是1983年。
那个时候的谢烨,将追随顾城理解为自己的理想,抛弃父母的建议,和传统守旧彻底决裂,仿佛自己就是一个站在文艺前段的新时代女青年。然而她错了。
图|谢烨
中国的女人,在非常长的一段时期之内,都被认为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提到"钱"是俗气的、罪恶的。谢烨那个年代更加突出,这是理想主义泛滥的年代,土豪富二代根本不吃香,姑娘们看中的是会写诗,会弹吉他的才子。从顾城杀妻案之后各个媒体的报道侧重点就可以看出,那时候的人们对于才子的宽容已经到了发指的地步。
根据舒婷的回忆,顾城在婚姻之中是非常强势而自私的。他控制了谢烨的一切,要求谢烨的所有行为都要在他所设定的框架之内。
吃,他不允许谢烨做饭,锅碗瓢盆之中的谢烨在顾城心中就有了烟火气,就没有了诗意。而且做饭炒菜浪费,要节约火。
穿,谢烨穿的所有衣服,顾城都要指定。谢烨不允许戴耳环和项链,游泳不能穿泳衣。顾城要求谢烨一直保留着初恋时的长辫子,不能剪,不能烫,谢烨只能盘在头顶,这个发型一直保持到她被杀的那天。
住,他要求谢烨这样的上海姑娘离开赖以生存的都市,偏要他和自己住在荒凉的海岛之上,还美其名曰"桃花源"。
行,谢烨所有的行动必须听从顾城指挥,她必须在顾城可以看得见的地方,而且不能发出一点声音影响顾城创作诗歌。
图|顾城与谢烨的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顾城别恋》
顾城会写诗没错,但他没有工作,也不让谢烨上学、工作。顾城曾经被高校聘请,因为无法适应社会生活马上辞职。他不屑于学外语,也不愿意学打字、开车,而他偏要住在国外,要求谢烨去学,然后给他做秘书、保姆、司机……
顾城自己都无法解释自己这种行为,他有深厚的《红楼梦》情节,他希望谢烨一辈子做纯洁的少女,希望谢烨和大观园的小姐们一样成日无所事事,才能体现出美感。而他又不愿给予谢烨基本的温饱生活,只是贪婪地索取。顾城圈起自己的"女儿国",只有他才能占有谢烨和后来的第三者英儿,儿子和其他男人的出现,他都会强行将他们赶走。
这对与世隔绝的夫妻为了生存,在住宅前养了很多鸡,谢烨就靠卖这些鸡蛋为生。而根据新西兰的法律,普通家庭养殖的鸡不能超过12只,因为吵杂的噪音和难闻的气味,邻居们多次投诉,小镇官员上门劝说,顾城激怒之下,将200多只鸡杀了,将所有的鸡头砍下来,装在一个袋子里面,扔在小镇官员的桌子上。
图|顾城在激流岛
在谢烨提出离婚之后,顾城曾和谢烨激烈争吵过一次,顾城用手掐住谢烨的脖子。听到谢烨求救的哀嚎,邻居们赶紧报警。而在警察要将顾城抓走之时,谢烨挡在了顾城面前。她保下了顾城,她舍不得顾城,她不知道家暴只要有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而第二次就足以要了她的命。
谢烨当年如此深爱顾城,一心要嫁给她,嫁给他之后做牛做马,几乎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十年来都没有叫苦。那么,她为什么会爱上别人,一定要和顾城离婚呢?
结婚后不久,顾城和谢烨有了第一个孩子,顾城歇斯底里要求谢烨把儿子打掉。后来谢烨再次怀孕,在她的坚持之下,他们有了儿子桑木耳。顾城讨厌儿子,因为儿子分享了来自谢烨的爱,桑木耳刚刚出生就命令谢烨不允许给孩子喂奶,变态地认为儿子玷污了自己的妻子。
图|李英
桑木耳渐渐长大,顾城对他不闻不问,谢烨偶尔出门卖鸡蛋,回来的时候看到顾城把小木耳的辅食吃了,小木耳饿得嗷嗷大哭。谢烨想给儿子买一个青蛙玩具,顾城反对谢烨给小木耳花钱,一屁股坐在地上耍赖。顾城要求谢烨赶紧将小木耳送人,谢烨一拖再拖,直到一天顾城气怒之下将儿子从沙发上踹了下来,而后顾城自己也倒在地上,打滚,抽搐。
他甚至说了这样一句毫无人性的话:"儿子不像你,也不像我,这样很好,感觉我不会同他有什么关系。"
因为穷困,因为顾城的极度自私,谢烨不得不将桑木耳送给当地一对夫妻收养。送走儿子之后,顾城从没主动去探望过孩子,而谢烨时时刻刻都要待在顾城身边,她渴望看到小木耳,渴望从顾城身边脱身,而这个时候,正好李英出现了。
李英和顾城是在一场诗会上相识的,和谢烨一样,英儿痴迷于顾城的才气,在谢烨的帮助之下来到了激流岛。相比于谢烨,英儿更加大胆主动,很快就和顾城陷入恋爱之中,她打电话顾城幽会,为了让顾城更快爱上她,她甚至可以模仿谢烨。
图|谢烨 、顾城、英儿
顾城很享受英儿在身边的日子,他甚至将李英比作黛玉,谢烨比作宝钗,而自己则是贾宝玉。
没有正常人会容忍这样畸形的婚姻关系。但英儿来了之后,谢烨的确解脱了很多,她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去看望、陪伴小木耳。
谢烨第一次和顾乡提起这件事的时候非常淡然,顾乡震惊不已。谢烨说:"他也没怎么样,他没有不专注我,他还是专注我的。"谢烨一直在安慰自己,顾城和英儿所有的事情都没有瞒着他,就连他们之间的亲密体验都会说给谢烨听。几年的婚姻,将美丽的上海姑娘谢烨打磨得这样卑微,被逼抛弃儿子,在贫困的边缘苦苦挣扎,容忍丈夫在婚姻之中为所欲为,只拥有那么点可怜的"坦诚"和"信任"。
这样,还能算爱情吗?
谢烨容忍,英儿玩乐,顾城享受……有意思的是,顾乡在书中对这三人的相处模式是"赞叹"的,她觉得"自身思想的浅薄无法跟上他们精神的步伐",顾乡称他们三人是"美丽洁净奇迹般的神话"。从这段简短的文字可以看出,围绕在顾城身边的亲人和爱人,对婚姻关系都有着扭曲的理解。
图|顾城在新西兰故居
1993年,顾城要去西班牙等国讲学,谢烨终于告别了幽禁般的生活,重新进入了都市,和新的朋友交流,从诡异的生存环境之中走出来,喘了一口气。
临走之前,顾城叫英儿一定要留在这里等他们回来。而英儿却在夫妻俩出门的这段时间跟一个教英语的老头结婚了。顾城回来之后根本找不到英儿,他深受打击,英儿的离开让他所谓的纯洁爱情彻底破灭。他将失去英儿的痛苦讲给谢烨听。而谢烨这个时候已经爱上了一名华裔流体力学的博士大鱼,她只是在想,英儿走了,她可能一辈子都走不掉了。
她肯定是想过将顾城交给英儿,自己完全脱身,带着儿子桑木耳去过正常人的生活。英儿的撒手让她没有了退路,她将自己和大鱼的关系告诉了顾城,希望顾城能够放过自己。而顾城非常明白,英儿走了他只是精神上痛苦,而如果谢烨走了,他在这个小岛上面一天都活不下去,更别说是创作。
他和英儿在一起的时候,对妻子的心理需求不闻不问,觉得这是纯洁的爱情。而当谢烨告知他自己已经爱上别人时,顾城却憎恶她的背叛,不仅仅对她咒骂,还曾经对谢烨家暴。
人们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在顾城的遗书之中,没有一个字提到他和英儿同居以及抛弃儿子这两件事。为了体现谢烨出轨的卑劣,证明她应该去死,他甚至塑造了一个好父亲的形象。而事实上,在谢烨提出离婚,两人的关系已经到达冰点之后,顾城才想起来对儿子好一点,也许他也曾经想以这种方式挽留过谢烨。
图|顾城和儿子小木耳
从顾城的所有行为上来看,他有着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他将自己的人格始终定格在儿童期,美其名曰童话世界,实际上还是一种病态。一个总是走不出童年的人,只注重自己的快乐和欲望,儿童是纯真的,但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非常低,以自己的道德规范来做事。
你说他的诗歌美,他的确能够轻松驾驭文字,然而因为学识和阅历有限,他的诗歌缺乏积极的社会价值。他戴着怪异的帽子,公共场合容易焦虑,对社交恐惧,强迫症,暴力倾向,频繁出现幻觉,有严重的自杀倾向。
得不到东西,得不到人,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顾城就会显得非常可怕,就像我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一样在地上打滚、哭闹、头撞墙,虐杀动物……在那个时代,顾城这样的人也许在国内尚且能正常生活,但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仅仅是对幼儿家暴这一件事,就一定会被判刑和强制接受治疗。
顾城对儿子极度冷漠,他却觉得自己是个好父亲。不仅仅在遗书之中,在《英儿》里面也说自己对小木耳很好,很想念很爱孩子,这些都骗过了很多善良的读者。
图|顾城和谢烨
谢烨这些年怎么过来的,我们很难去想象。仅仅凭借着顾乡的回忆录,根本无法还原这个女子的心力憔悴。更何况,顾乡是顾城的亲姐姐,谢烨走了,顾家人没有和谢家人道歉,也不允许外公外婆看一眼小木耳,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顾家人的态度。
顾乡在《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中写道:写遗书时,我相信他(顾城)的心目中谢烨是留世的。
也许是想要自己的弟弟走得体面一点,也许是可以弱化弟弟的罪行,也许是想要父母承受的心理罪恶感小一点……顾乡笔下的谢烨是可憎的,她的回忆录之中有多少真实,有多少字竭力掩饰真相,主人公都走了,谁能说得清?
顾乡说顾城砍杀完谢烨之后,对紧急赶过来的她说:"我把谢烨打了。"顾乡用了一个"打"字,很好地掩饰了顾城谋杀的主动性。顾乡还强调当时斧子是干净的,谢烨的额角伤口洗了看不出来。所以,在众多的报道之中,我们看到的是"顾城因为家庭琐事误伤妻子,导致谢烨意外死亡"。
顾乡是有私心的。如果谢烨的死不在顾城的计划之内,顾城在三小时前写的遗书,为什么没有给谢烨的一封呢?
顾乡真的不知道弟弟最后的精神状态吗?悲剧发生两天后,刘洪彬采访她时,问她为什么不阻止顾城自杀,她惊魂未定地说:"我看着他那样,我是没有办法,我把他闹起来怎么办?他还得……他就疯了。"顾乡明明也害怕,害怕自己也被顾城杀死。
那么,谢烨在这场谋杀之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其实在顾城的消极影响之下,谢烨也或多或少出现了厌世心理。顾乡也曾提到,谢烨不止一次提到让顾城去死,大家一起去死。在谢烨替顾城打完《英儿》之后,她已经感觉到了顾城自杀或者杀人的欲望,她还说要陪顾城杀了英儿。
图|顾城作品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谢烨要帮助顾城完成《英儿》,里面有大量顾城和李英的亲密细节。在《英儿》的最后,署着谢烨笔名雷米的《篇外·你叫小木耳》里,你可能会找到答案。谢烨如此深爱小木耳,却将给儿子的信放在《英儿》这样的"奇作"之后,因为她知道自己很可能时日无多,这极有可能是一篇送给儿子的遗言,她来不及,没得选择。
在《你叫小木耳》之中,谢烨回忆了和父母的最后一次见面的情形:
"我们离开中国的最后一天上午,你的老外公也来了……我们就这么上路了,跟了我们半天的计程车离开家门启动的一刹那,我看见我的父亲和胖的母亲站在门口高低不同地向我们挥手,我还听见他说,等你们回来。 车开起来,风轻轻扬起灰尘,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现在,他们已经等了五年,而我们后来一直没有回去。我的小木耳出生长大也三岁多了。你已经知道了他们,知道他们住在中国,很远很远而且你已经会告诉别人,他们说中国话。 "
这段文字,只有回忆,没有憧憬,只有离别,没有期待将来小木耳会和外公和外婆相见。是怎样的生活压力,让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歇斯底里,将"死"字挂在嘴边,甚至已经着手准备,坦然接受。
图|谢烨和小木耳
谢烨并非是这场惨案的主导者,她也没有逼顾城自杀,准确的说,是顾城在把她往绝路上逼。退无可退的她,已经做好了随时可能告别这个世界的准备。如果没有遇到宽容的谢烨,顾城的生命可能更加短暂。除非经过系统的心理辅导,他根本无法进入正常的婚姻生活之中。
很多人说顾城是被谢烨纵容坏的,一个成年人,他的性格形成是诸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难道不是他的原生家庭吗?人们在顾城的文字之中去挖掘他可怜的善良,去顾乡的文字之中去寻找谢烨逼死顾城的证据,寻找为顾城杀人洗白的证据。但很少很少有人去从谢烨的文字之中探索一下她的绝望,她在人生的最后,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极度贫困,没有自由,忍受家暴,看不到父母和儿子……
在那个年代,顾城和谢烨的死没有引起人们对于婚姻和心理疾病的重视,人们过度去放大"诗人离世"、"再也没有诗歌",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是一代青年人的悲剧。
一个值得人们去怀念的人,高尚的品德、善良的本心难道不是最基本的要求吗?明明知晓顾城是杀人犯,还将罪过全部怪在受害者谢烨的身上,坚持“受害者有罪论”的人觉得别人遭遇不幸都是活该,他们大概以为,只要自己不去招惹别人就能永远避免不幸。那些写了大量缅怀顾城的文章、指责谢烨的人,你们可想过谢烨父母的痛苦?
图|顾城一家三口与朋友在新西兰家中
父母对你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而你爱的人可能就是要跟你讲情怀、讲理想,讲屌丝逆袭的故事,讲这个世界多么灰暗、人心多么肮脏,要拉着你"和世界为敌"。顾城的一切幼稚行为,在我们现代绝大部分女性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但在当时,顾城的诗作足以让无数"谢烨"前赴后继地沦陷,并且甘愿做爱情的囚徒。
谢烨的悲剧告诉我们,不要尝试去爱"病娇"体质的男性,不要觉得自己有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不要试图用爱去感化和拯救他们,感动一无所有的自己,得到的只有无法挽回的下半生。